【摘要】目前我國主要采用的是集體上課的形式,對所有的學生提出同樣的教學目標,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手段,輸出的是大批受過教育的同類型的“產品”,因此在現存的教學環境下因材施教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實。本文將從教學手段、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評價幾個方面出發,提出自己對因材施教的新的看法。
【關鍵詞】因材施教 ?起源 ?誤解 ?新解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07-02
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雖然已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但在具體理解上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仍存在一些偏差。本文力圖從這些偏差出發,得出對因材施教新的理解,從認識上改變這種“熟知而非真知”的現狀。
一、因材施教的起源
“因材施教”一詞來源于宋代理學家朱熹。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一般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最早開始實行因材施教的教育者。他善于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加以教學,發揮各自特長。其次,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施以不同類型的教育。
因材施教在國外也備受推崇。大約與我國漢代教育家王充同時的古代羅馬教育家昆體良,也注意到學生存在的差異,指出:“一個青年比別人更適合于研究歷史;一個人宜于寫詩,另一個人適合于研究法律;有些人也許只宜于送去干莊稼活。”[1]因此,他主張根據學生的能力、資質,區別對待,進行教學。
二、因材施教的誤解
對于因材施教,不同的研究者擁有不同的看法,本是無可厚非。但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卻出現了對因材施教的誤解。歸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因材施教與班級授課制的對立
對于班級授課制是否存在因材施教是研究者爭論的核心問題。有研究者認為因材施教產生于個別化教學的需要,而班級授課制則是滿足集體教學的需要,因此,在班級授課制中不存在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產生于個別化教學,班級授課是一種集體教學模式,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做到把二者統一起來,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由于這種悖論現象存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因材施教與班級授課的確是不同的事物,前者是一個教學原則,而后者則是當今時代一種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但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統一的,并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由此可見,籠統的認為在班級授課制下不存在因材施教是對兩種不同教學事物的牽強附會。
(二)因材施教等于學生全面發展
因材施教不僅是為了發展學生特長,本質上是促使學生全面、充分發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進行教育結果評價時,我們更多采用的是統一的評價標準,無視學生發展的差異性,要求每個學生達到相同的結果或者通過同樣的考試。但是由于人們對“全面發展”存在許多誤解,其中最重要的誤解是認為“全面發展”就是每個方面都應得到較高水平的發展。然而,“全面”不等于面面俱到,否則將會導致平庸發展。[2]因材施教的最終結果是使每個學生獲得適合自己的發展水平,而不是要求每個學生各個方面都獲得發展,成為全能型人才。其實,在現實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多方合作的共同結果。因材施教與學生的全面發展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
三、因材施教新解
因材施教是從古代沿用至今的一條重要教育原則,其含義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了解和把握學生在個性、學習情況和學識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二是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組織教學;三是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學有所長。目前,對于因材施教的認識還停留在第一和第二個層面。而因材施教的精髓應該是第三個層面,即達到使每個學生學有所長,多樣發展。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之下,針對教育對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礎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這里“共同的培養目標”只是一個整體的框架,確保我國的教育事業平穩健康發展,并不是說要求每個學生達到相同的教育結果。
在班級授課制的大環境下,學校教學主要采用以班為單位的集體教學模式。對所有的學生使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同樣的教學評價手段和同樣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所蘊含的本意已經被曲解和遺忘。真正的因材施教應該是對不同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評價上使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允許學生多樣化發展。在這種教學原則的指導下,學校培養出的是具有獨特個性差異、多樣化、各方面均有發展的個體。因此,所謂真正的因材施教即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下,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終使每個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結果。
參考文獻:
[1]孟萬金.優質高效——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2]羅祖兵.內外符應理論對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之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1(8):53-57.
作者簡介:
程龍(1988-),男,漢族,湖北襄陽人,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