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霞 鞠俊杰 何應對 周兆禧 曹紅鑫 王必尊 李昌鵬



摘 ?要 ?2011~2013年采用“3414”完全試驗設計方案,對巴西蕉(Musa AAA Cavendish cv.‘Baxi)成熟期果實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和通徑分析。結果表明,第三梳果指外弧長、果指內弧長、果指周長、第三梳果指重4個經濟性狀與巴西蕉單株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果指數與巴西蕉單株產量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香蕉第三梳平均果指周長對產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果指內弧長次之,果指外弧長通過內弧長、果指粗、果指重及果指數對產量的間接作用最大。對巴西蕉果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回歸分析,得產量預測回歸模型:FDW=-264.680LFOA+752.534FIA+1 274.990FF+375.053NF+2.098DWC-15 694.983,通徑分析表明,自變量果指外弧長、內弧長、果指粗及果指重對單株產量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強調高產育種的性狀選擇上,在果形選擇方面,可將重點集中于這4個性狀上,從而縮小育種過程中良性性狀的選擇范圍,提高育種效率。
關鍵詞 ?巴西蕉;果實;形態參數;產量
中圖分類號 ?S668.1 ? ? ? ? ?文獻標識碼 ?A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eld and
Fringe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nana
(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 cv.‘Baxi)
LIU Yongxia1, JU Junjie2, HE Yingdui1, ZHOU Zhaoxi1,
CAO Hongxin3, WANG Bizun1 *, LI Changpeng1
1 Haikou Experimental Station, CATAS, Haikou, Hainan 570102, China
2 Nan Lin Electronics Co.Ltd.,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3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Nanjing, Jiangsu 210014, 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and path analysis between main fruit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at maturity in banana cv.‘Baxiwere studied using the“3414”completed experiment design during 2011 to 2013. Economical traits of the third hand including finger outer arc-length, finger the inner arc-length, finger the perimeter, hand w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ed to the yield of single plant, the finger number of the third hand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to it.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main fruit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was carried out. A regressive model(FDW=-264.680LFOA+752.534FIA+1 274.990FF+375.053NF+2.098DWC-15 694.983)was obtained. The path coeffici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of the finger outer arc-length, the inner arc-length, finger the perimeter and hand weight of the third hand had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yield of single plant. In high yield breeding, the above mention for agronomic traits must been considered to narrow down the selection range of good agronomic traits and improve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of banana cv.‘Baxi.
Key word ?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 cv.‘Baxi; Fruit; Morphology; Yield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5.08.002
作物高產是農業中的首要目標,作物產量構成理論的提出為人們在實踐中直觀、準確地進行產量構成因子的生長發育過程和產量結果的分析提供了便利,通過作物產量構成因素的改良一直是作物育種的主要途徑,同時,在遺傳育種學中,明確產量構成因素的差異及其與產量的關系對品種選擇、性狀的間接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分析性狀的遺傳及數量遺傳學分析也是遺傳學的基礎工作之一。為此,農業科研工作者對作物的產量構成因素、株型、生理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水稻[1-8]、小麥[9-10]、玉米[11-17]及大豆[18]的超高產理論和新品種選育。在香蕉方面,李國良等[19]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香蕉隨留梳數的增加,單株產量也相應地提高。但果指逐漸變細、變短,單果指重減少,收獲時間延長、產量質量偏低,商品果合格率和效益降低。果穗留7梳的蕉果果形好,收獲期集中,產量與種植效益較好,為提高香蕉果實商品質量上檔次,使果實上下大小勻稱;余海強等[20]的研究結果表明,香蕉果梳數越少,果指外弧長及內弧長長度越大,果指越粗,但粗度一般不超過35 mm,果柄粗度范圍在1.0~1.1 cm之間變化不大。但兩位研究人員均沒有提出行業香蕉果指形態參數或范圍的定量標準,曹明等[21]研究了控釋配方肥對香蕉產量主要構成因子的影響,但沒有研究產量主要構成因子對產量的貢獻,本研究采用“3414”實驗設計,以巴西蕉品種為材料,對其成熟期果指性狀與產量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香蕉產量構成因素與產量的關系,以期為香蕉選育種和遺傳學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海南省澄邁縣福山鎮文社村東邊群圖嶺進行。供試香蕉品種為巴西蕉。試驗蕉園的面積共6 hm2。供試土壤pH值為5.06,有機質含量8.7 g/kg,水解性氮62.7 mg/kg,有效磷16.69 mg/kg,速效鉀41 mg/kg,肥力中等,鉀含量偏低。
試驗設N、P、K肥3個因素,4個水平(表1),共計14個處理,每個處理100株,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區組內土壤、地形等條件一致。在香蕉假植苗入田前,每株香蕉挖坑加2.5 kg香蕉莖干生物有機肥,其有機質含量≥30%,N、P2O5、K2O≥4%,化肥施用時間及比例參照匡石滋等[23]的研究方法。
1.2 ?主要測定指標
在香蕉生產實踐中,留7梳果穗的蕉果果形好,收獲期集中,產量與種植效益較好。一般頭梳及第2梳果指數偏多,單梳較重,但果穗上下不均勻,畸形果指偏多,而第3梳果果形好,商品率高,故本研究均采用第3梳果的數據。收果期,每個處理選取代表性巴西蕉3株,測量第三梳果的所有果指外弧長(Length of fruit fingers outer arc, LFOA)、果指內弧長(Length of fruit fingers inter arc, FIA)、果指周長(Circle of the fruit finger, FF)、果指弦長(Length of fruit fingers, LF;指從果指頂端與果指末端的連線),求其平均值,并記錄,單位:cm;第三梳果指數(Number of the third hand fingers,NF);第三梳果鮮重(weight of the third hand, DWC),單位:g/梳;單株香蕉(去除果軸)鮮重(Fruit weight per plant, FDW)等,單位:g/株。
1.3 ?數據處理
用SPSS16.0及Sigmaplot10.0對單株香蕉鮮重和第三梳果指外弧長、果指內弧長、果指周長、第三梳果指重、果指數5個經濟性狀的數據進行相關及回歸分析,在相關分析基礎上,對巴西蕉果實形態參數與產量進行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和通徑分析,篩選影響香蕉產量的最主要因子。采用逐步回歸方式從果指外弧長、果指內弧長、果指周長、第三梳果指重、果指數5個經濟性狀的數據逐步地選擇加入或剔除某個自變量,直到建立最優的回歸方程為止,明確香蕉果實主要經濟性狀對香蕉產量的貢獻大小,得出相應的回歸模型,并對模型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1.3.1 ?巴西蕉果實形態參數與產量間的關系模型
采用2011年7月~2012年6月試驗資料,所有觀測資料用于分析香蕉果實形態參數與產量間的相關和回歸分析,2012年7月~2013年6月年試驗資料都用于模型測試和檢驗,具體參照劉永霞等[22]的建模方法。
1.3.2 ?模型檢驗 ? 采用2012~2013年獨立資料檢驗,具體參照劉永霞等[22]的模型檢驗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施肥處理的巴西蕉果實形態與產量的相關分析
巴西蕉產量與果實經濟性狀的相關系數見表2。相關系數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除香蕉指數與各性狀間呈負相關關系外,其余各性狀間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2.2 ?巴西蕉產量與果實形態的回歸模型
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對巴西蕉產量與果實形態進行回歸分析(見表3),在多元回歸分析中,對回歸系數進行分析,對每個系數方差檢驗,結果表明除果實外弧長LFOA系數外,其余形態參數系數均達顯著水平,常數項和各系數均具有統計意義,得回歸模型式(1):
FDW=-264.680LFOA+752.534FIA+1 274.990FF+375.053NF+2.098DWC-15 694.983 ? ? ? ? ? (1)
對回歸模型進行方差分析,模型相關系數R值為0.995,決定系數R2為0.989,標準誤635.313,方差分析達顯著水平,由通徑系數可以看出香蕉第三梳平均果指周長、果指內弧長對產量的直接作用是0.648、0.376,雖然果指外弧長對產量的直接作用是負數,但通過表4分析各個間接通徑系數發現,由于果指外弧長通過內弧長、果指粗及果指重對產量的間接作用較大,其間接通徑系數為1.252,第三梳果指重通過果指內弧長及果指粗對香蕉產量影響系數分別為0.327和0.630,因此果指外弧長、內弧長、果指粗及第三梳果指重對香蕉單株產量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在本試驗條件下,果指數對產量的增加直接作用較小,間接作用為負值,增加果指數對香蕉單株產量的改變影響不大,甚至會起反作用,所以在肥水條件較差時通過增加果穗果指數增加產量可不必過多考慮。
2.3 ?模型檢驗
利用2012~2013年剩余資料對模型進行檢驗:分別輸入相應的香蕉果指外弧長、內弧長、果指粗及第三梳果指重、果指數,可得到相應的產量模擬值。圖1是對回歸方程模型檢驗。實測值與模擬值的1 ∶ 1關系圖表明,實測值與模擬值擬合效果均較好(圖1)。
對香蕉單株產量的實測值與模擬值進行統計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模擬值與實測值的平均絕對誤差、差值標準誤和相關系數均達極顯著水平,差值標準誤Sde=184.073,相關系數R=0.926,達極顯著水平,平均絕對誤差Χde=69.678,表明模擬值與實測值吻合度較高。
3 ?討論與結論
通過對香蕉產量與第三梳果指5個性狀的分析,知香蕉的果指外弧長、果指內弧長、果指周長及第三梳果指重與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果指數與產量呈負相關關系,在實驗中不難發現,當第三梳果庫容增大時,即果指外弧長、果指內弧長、果指周長都增大時,其余香蕉梳數的果指形態也相應增大,產量顯著增加;反之,庫容小,產量也低。
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源庫存關系在動態變化中相互協調取得平衡,是作物獲得高產的基礎,“源”的大小對“庫”的建成及其潛力的發揮具有明顯的作用,香蕉產量的增加也是源-庫共同作用的結果,香蕉假莖、吸芽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當花芽分化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時,養分優先供應生殖生長,實踐經驗表明,當香蕉成熟時,還有7片左右的青葉,青葉及假莖還貯有大量養分,如果把這部分養分供應給庫,增加產量,就需要擴大庫容,在本研究中,擴大庫容就是增加果指外弧長、內弧長、果指周長,當果指外弧長、內弧長、果指周長均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T517-2002規定青香蕉的出口外觀等級規格優等品和一等品的標準上限時,不僅增加了庫容,也增加了商品果數量及質量,提高了蕉農收益,如果庫容不增加,單增加第三梳果指重,只有數量的增加,也大大降低了商品果比重,最終會失去了生產及研究價值。
所以,單株產量與果指的形態相關性最大,本實驗通過大量數據分析擬合,建立了香蕉果實農藝性狀與產量的回歸方程:
FDW=-264.680LFOA+752.534FIA+1 274.990FF+375.053NF+2.098DWC-15 694.983
此模型可作為巴西蕉產量估測的借鑒。用此模型指導生產,不僅可以提高產量,還可以減少殘次果,提高香蕉商品率及出口量,極顯著地提高經濟效益。因此育種專家可以根據模型中產量最大化求得果指最適的果指外弧長、內弧長、果指周長、單果指重,適當控制果指數,同時在以形態性狀為主的同時兼顧生理功能育成理想的香蕉品種,是未來實現香蕉超高產的有效途徑。本研究只選取了巴西蕉作為試材,而不同品種間存在差異,留梳數也不同,本研究的模型能否適用于其他品種還有待進一步驗證或完善。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 IRRI towards 2000 and beyond[M]. Manila: IRRI, 1989: 36-37.
[2] 袁隆平. 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J]. 雜交水稻, 1997(6): 1-6.
[3] 程式華. 中國超級稻育種[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0.
[4] 陳溫福, 徐正進. 水稻超高產育種理論與方法[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
[5] 顧銘洪. 水稻高產育種中一些問題的討論[J]. 作物學報, 2010, 36(9): 1 431-1 439.
[6] 鄒江石, 呂川根. 水稻超高產育種的實踐與思考[J]. 作物學報, 2005, 31(2): 254-258.
[7] 陳溫福, 徐正進, 張龍步. 水稻超高產育種生理基礎[M]. 沈陽: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8] 陳溫福, 徐正進, 張龍步. 水稻超高產育種——從理論到實踐[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2003, 34(5): 324-327.
[9] 傅兆麟. 小麥超高產基因型的株型結構問題[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7, 22(1): 17-23.
[10] 傅兆麟. 小麥超高產基因型產量因素、 株型和冠層結構特征[D].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 2001.
[11] 陸衛平, 陳國平, 郭景倫, 等. 不同生態條件下玉米產量源庫關系的研究[J]. 作物學報, 1997, 23(6): 727-733.
[12] 陸衛平, 盧家棟, 童長興, 等. 玉米灌漿結實期產量源庫關系的研究[J]. 江蘇農學院學報, 1996, 17(4): 23-26.
[13] 陳國平, 郭景倫, 王忠孝, 等. 玉米庫源關系的研究[J]. 玉米科學, 1998, 6(4): 36-38.
[14] 薛吉全, 詹道潤, 鮑巨松, 等. 不同株型玉米物質生產和群體庫源特征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學報, 1995, 15(3): 234-239.
[15]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玉米生理[M]. 北京: 農業出版社, 1987: 270-299.
[16] 薛吉全, 馬國勝, 路海東, 等. 密度對不同類型玉米源庫關系及產量的調控[J]. 西北植物學報, 2001, 21(6): 1 162-1 168.
[17] 黃智鴻, 申 ?林, 曹 ?洋, 等. 超高產玉米與普通玉米源庫關系的比較研究[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2007, 29(6): 607-611, 615.
[18] 王 ?嵐, 孫君明, 趙榮娟, 等. 大豆超高產品種選育研究進展[J]. 大豆科學, 2013, 32(5): 687-693.
[19] 李國良, 姚麗賢, 楊苞梅, 等. 香蕉適宜留果梳數試驗研究[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11, 13(2): 88-92.
[20] 余海強, 吳志祥, 王令霞, 等. 留果梳數對香蕉果實性狀影響初探[J]. 安徽農學通報, 2007, 13(18): 115-116.
[21] 曹 ?明, 宋媛媛, 樊小林, 等. 控釋氮鉀比例對香蕉產量及氮磷鉀肥料利率的影響[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11): 35-41.
[22] 劉永霞, 唐粉玲, 周兆禧, 等.基于不同施肥水平的巴西蕉抽蕾期形態與產量的定量關系[J]. 熱帶作物學報, 2014, 35(3): 498-502.
[23] 匡石滋, 田世堯, 李春雨, 等. 香蕉氮、 磷、 鉀施肥效應模型探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11, 39(1): 147-150,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