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杰
【摘要】設計藝術教育在我國已有近十年的發展歷程,當前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事業發展快速,在取得突破性發展成就的同時,也逐漸顯示出教學方法陳舊且與時代脫節、基礎相對薄弱、忽視文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缺乏前瞻性、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不規范和教育理念滯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藝術設計教育的長遠發展。本文主要針對藝術教育設計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問題;思考;對策
近年來,約有600所院校開設有藝術設計類專業,藝術設計類專業被視為是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傳統的設計藝術教育己經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出現了與市場脫軌的現象,嚴重制約了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探究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改進措施是新形勢下推動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必然舉措。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從改革藝術設計的高考招生方式;特色辦學是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方向;明確培養設計人才應具備的條件;加大辦學力度、培養有用人才;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注重實踐教育;重視教學管理機制中的教學質量評價環節等方面提出了幾點思考。
1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方法陳舊且與時代脫節。這種情況在今天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中雖不是主流現象,但也絕沒有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據了解,有一些學校的設計專業教材十年如一日不曾更改過,就今天的中國社會發展的速度來看,十年的時問可以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以這種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學生又如何來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呢?藝術設計應該是一門緊跟時代腳步的學科專業,如果學生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都是遠遠落后于現在這個時代的,那這種學校的教育應該是失敗的。
1.2 基礎相對薄弱。我國在高等院校中較早設置了美術教育專業,且多數都有較強的師資隊伍和悠久的辦學歷史。然而,藝術設計教育與美術教育相比,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而且有很多是附設在美術教育專業下的,發展時問短。也由此造成了我國藝術設計院校普遍缺乏藝術設計教育的設施設備等基礎條件和教育教學經驗積累。
1.3忽視文化素質教育。現行高校藝術設計課程中共同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強調藝術表現,忽視文化素質教育。藝術設計具有集成性和跨學科性的品質特征,是藝術、科學和技術的交融結合,權學、社會學、美學、文化學等相關的知識都是藝術設計理論中必須綜合的部分。如今 ?一些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仍舊沿用傳統型的技法教育,結構素描、色彩構成加上效果圖、模型等設計表現技法,訓練課程占專業總課時的70%左右,而自然學科、社會學科的課程很少,造成了學生表現能力較強而綜合素質差,模仿能力強而創造性不夠等問題。
1.4人才培養缺乏前瞻性。現行的設計藝術教育模式還缺乏人才培養的前瞻性,培養的標準與市場需求之間尚有差距,學生畢業以后難以適應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今,設計理念、市場審美標準的變化,設計材料和}軟件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不了解和分析市場,對學生的教育就無異于閉門造車。
1.5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不規范。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的不規范也是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又一大問題。目前大部分高校開設的藝術設計專業,其課程安排基本上是兩年基礎教育加上兩年的專業教育。這種課程設置方面使得學生設計專業知識學得少,專業不專,同時過分強調基礎教育,忽視專業課程教學,會使藝術設計專業缺乏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筆者認為可以設置一年的基礎課程教育,在第二年級開始專業課程的學習,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發掘自我特點,主要鉆研自己最感興趣的某個專業領域,使得學生各個各有所長。同時在最后一年專業學習中,還應當開設實踐課程,讓學生走出學校,在社會實踐中應用和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特長。
1.6教育理念滯后。藝術設計自身的特性決定教學的理念應該是培養應用型符合人才。但是有部分高校對培養目標不明確,在課程體系上盲目引進國外的教學方式、方法。每一門學科和課程的設置都需要有堅實的知識基礎作支持,如果只是從表面上借鑒課程名稱和課時安排。就只能是停留在表面層次上,這種做法對藝術教育的改革不會產生幫助。我們要探求的是這些課程名稱背后的知識基礎,是結合自身的狀況來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方式、方法。
2 對藝術設計教育存在問題的思考及對策
2.1改革藝術設計的高考招生方式。對從事純藝術設計專業的考生,必須考察其基木的造型能力和藝術素質,必須注重其整體文化素質和創造能力。為了培養出真正適合時代需要的設計人才,設計專業招生科目一定要經過專家論證。尋找出一條適合于藝術設計專業辦學的招生有效途徑,增加設計思維、設計文案、設計方法和設計方案的測試內容。以便學生入校后能迅速實施設計能力的培養。
2.2特色辦學是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方向。藝術設計專業設置應是多層次的,這樣做一是可為學生自身發展找到準確的定位,做到量體裁衣。二是可為社會為不同的專業門類量身定制,對口打造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專業定位上的多方位、多層次,可以適應社會對人才多層次的需求。它們之間各自的定位不同,也可以互相借鑒,共同進步。
2.3明確培養設計人才應具備的條件。國家早在1998年《關于深化培養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為新世紀的人才培養模式明確了方向:“建構適應21世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需要人才的總體要求。逐步構建其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為一體的富有時代化特征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作為高校應明確新時期的藝術設計人才應具備的條件,即:具有社會責任感;懂得經濟和市場;有良好的適應工作的能力和協作精神;具有多元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4加大辦學力度。培養有用人才。第一,在師資結構上。采用“雙軌制”。學校除加強自身師資隊伍建設外,可從社會上聘一些行業專家、學術專家和客座教授作為兼職教師。這樣的師資結構更利于教育資源的優化和教師積極性的調動。這種“雙軌制”教學,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為學生提供實習環境。是培養社會急需的復合型人才的捷徑。第二,加大基本設施投入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教學設施是搞好教學的前提條件,它不僅反映一個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水平,關鍵是培養人才所必需,要培養藝術設計方而的現代化人才,高校藝術設計的教學設施必須現代化,綜合化。科學化。在生源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不擴大校舍、教室、增加器材設備是不行的,而這些落后于時代也是不行的。同時,提高管理水平。對學生進行科學管理,為學生的成才提供優質服務。第三,大力發展藝術設計教育社會化。國家對設計教育的投入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應走社會化的道路。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不能僅滿足國家教委、省、市以及本校的止常財政撥款,而應利用地域經濟條件,通過實現高校產業化,加快設計教育社會化的步伐,產,學,研合作,既可以更新設計教育觀念,也可以提高設計教育的社會效益。
2.5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學方法是實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樣的教學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不同的教學內容也需要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去實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不能簡單一致,不能強調整齊劃一,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必須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2.6實踐是藝術設計教育中不應缺少的部分。藝術設計實踐雖不可以代替藝術設計教育,但藝術設計實踐卻可成為藝術設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學校培養的目的是讓他們可以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人服務。設計教育應與市場相適應,學生能夠用從學校所得來的知識滿足市場的要求,才是藝術設計教育真正的成功。這樣藝術設計教育可以和社會需求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良性循環系統。
2.7重視教學管理機制中的教學質量評價環節。教學評價是現代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評價就無法判斷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就無法確認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效果。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和提高教學質量。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進教學。使教師對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而進行科學的檢查,從而督促教師在教學上不斷地改進提高。二是通過教學評價。激發教師搞好教學的積極性,創新的積極性。從而促進這方面科研、專業理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肖頌陽.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現狀的思考[J].裝飾,2003(08).
[2]吳余青.進入“終身學習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J].裝飾,2003(12).
[3]陳北平.聚焦: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研討論談[J].新材料新裝飾,2004(01).
[4]朱本紅.中等職業學校媒體與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與反思[J].職教通訊,2004(01).
[5]唐娟.?綜合大學藝術設計教育的功能與人才的培養[J].(美術與設計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