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攀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人們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素質是人們關注的重大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高校素質教育的非常重要部分,對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高校的體育教學要以素質教育目標,確實加強體育教育促進大學生們身心健康。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素質;培養
當前人們已經認識到體育運動重要性,但在這一過程中卻往往忽視了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高校體育教師往往只重視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傳授,往往忽視了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歷練與培養,體育育人的作用沒有得到全面的發揮。體育是發展和培養現代大學生人格的有效途徑,體育蘊涵了豐富而又積極向上的教育功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到體育教學當中,更加適合我國新時期現代體育教育的要求。
1、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體育教學可以有效調控學生的情緒波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新時代,就業的嚴峻形勢,給大學生們產生了很大壓力,在學習中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不安。而體育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學習環境相對寬松,加之體育老師在教學中適當、有效的安排教學內容,能給學生帶來愉快和輕松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大學生的內在心情,起到調控學生的情緒,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健康的心理,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品質。
2、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何促進大學生在的心理健康
2.1重視情感,抓好環境創設
在體育教學中,大學生情感體驗,包括對高校教師本人的情感體驗和自身的情感體驗。對教師情感體驗主要表現在對表象的了解、認知上。促進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了解培養學生對教師的敬愛與信任。在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要組織好活動,關心到每一個學生,認真對待每個學生的正當的需求,只有教師的重視,才能建立起對學生的情感體驗的學習過程中,在體育技術動作的實踐上,動作完成情況、質量水平的高低、教師的積極評價、同學的客觀反映等。教學中應注意動作結構的分解與組合,根據實際情況降低一定的難度,不斷改變練習方式和方法,多運用游戲形式,增加練習方法,加強動作過程的內心體驗。如球類項目,適當多開展教學比賽;田徑項目,增加趣味性練習等。同時加強器械的使用和安全性,營造一個輕松的外部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2.2結合教材,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大學體育教材里都蘊涵著豐富而又積極心理健康因素,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和基礎保障。
2.3善于觀察和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體育課堂教學是進行體育知識、技術的傳授過程,在這進程中也包括情感上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大學生在體育技能學習過程和身體實踐進程中的行為、意志等的外在表現是其真實心理狀態的反映,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發現有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其問題及時的正確引導,提升學生運動中自我保護意識。
2.4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自我認知能力,鍛煉心理素質
體育教學中應貫徹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老師對學生應積極引導,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從而鍛煉自身的心理素質并得到加強。
2.5利用體育比賽培養健康心態,促進心理相容
組織不同比賽,如拔河比賽、接力比賽、球類比賽等,培養學生班集體凝聚力。在安排學生課堂練習時多用競賽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競賽前多讓學生練習,這樣會使得每一小組為爭取好的成績,就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比賽期間,每組學生就會互相鼓勵,促進學生之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克服現代大學生身上存在不良個性品質,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個性的發展。
2.6思想品德與心理健康的實踐
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對于自身心理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心理健康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同時又是品德教育的落腳點之一。對大學生來說,體育教學活動培養健康的性格與形成優良的心理品質,可以積極通過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來提高。因此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機的結合,才能起到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7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課堂心理環境主要是教師行為體現。現代心理教育是一門綜合性科學。體育教師要不斷加強相關學科知識學習,還要在實踐中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不斷提升自己,從而更好的為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與開展。教師的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有利于在教學中營造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學習氣氛。反之,往往會導致學生與老師關系冷漠造成教學氣氛的緊張與不協調。體育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進而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胡燕,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魅力中國,2010年01期.
[2]李建國,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3]唐榮斌,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科技創新導報,2010年04期.
[4]許德順,劉永光.新體育課程標準與學生個性的培養[J].體育學刊,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