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俐
【摘要】什么是“以人為本”? 真正的“以人為本”,應該是尊重幼兒、關愛教師,在良好的師幼互動中實現師幼的共同發展。尊重幼兒,要尊重幼兒的想法,尊重幼兒的權利,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關愛教師,要引導教師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工作,以探究的目光研究幼兒,以審視的眼光反思自己,走上幸福教育的道路,做快樂的幼兒教師,培養樂觀的幼兒。
【關鍵詞】尊重;關愛;發展;以人為本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常常說要“以人為本”。什么是“以人為本”?好像我們都知道。事實上,我們的理解是有些偏頗的。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它不是以社會為出發點,不是把人作為社會的客體來塑造,而是以人為出發點,把人作為社會的主體來培養。這并不否定社會對人的制約性,而是要改變人與社會關系中人的被動局面,確立“人是社會主體”的觀念。教育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的精神交流與對話。教育與人的關系是教育關系中最根本的關系。“以人為本的教育”是將人作為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著眼點;同時,將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這里的“人”既指幼兒,也包含教職工。只有這樣理解“以人為本”,才能真正在行動中落實,實現發展人的目的。
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的觀點,發現必須重新認識“以人為本”。真正的“以人為本”,應該是尊重幼兒、關愛教師,在良好的師幼互動中實現師幼的共同發展。
一、尊重幼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總則第5條極力強調對幼兒的人文主義教育,強調以幼兒為“主體”,尊重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創造和發展的需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相信他們的力量,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并以深厚的感情來對待和教育他們。
尊重幼兒,這是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也是所有的幼兒教師耳熟能詳的話。但是,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細讀《綱要》,我們發現自己對幼兒的尊重只是一種浮于表面的關愛。我們的課程設置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我們的活動開展關注的是教師的表現,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忽視孩子,習慣性地代替孩子去想、去做。我們理所當然地將這種束縛稱之為“尊重”。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1.尊重幼兒的想法
尊重幼兒,就要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就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就要為幼兒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尊重幼兒,要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捕捉孩子的內心活動。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們的內心活動。作為教師要勤于觀察,善于捕捉并分析這些信息,做出相應的反應。教師要細心觀察,用心記錄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作為反思的依據。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發展,從幼兒的角度思考我們的活動是否適合,并做相應的調整。教師要善于把握最佳教育時機,走進童心世界,真正讀懂兒童這本書。只要用心與幼兒溝通、交流,在逐漸領悟“尊重幼兒”的同時,一定會收獲與幼兒心靈碰撞的喜悅。
尊重幼兒,要做到“心中有幼兒,眼中有幼兒”。“心中有幼兒”要求教師在選材、目標制定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已有經驗,從幼兒的需求出發預設課程。“眼中有幼兒”要求教師在活動中要關注幼兒的行為,對幼兒既“放手”又“關注”,加強活動中的師幼互動,引導幼兒主動探索、主動學習、自主體驗。
尊重幼兒,要提倡“蹲下來跟孩子說話”。“蹲下來跟孩子說話”這不僅是教師體位的改變,也不只是為了表示成人對孩子的“親密接觸”,更重要的是為了表示成人對孩子的尊重。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既在有形之中縮短了成人與孩子之間的形體距離,使孩子沒有壓抑和恐懼感,又在無形中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同成人一樣是平等的,有利于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2.尊重幼兒的權利
留美博士黃全愈曾說孩子應該有六種權利:發問的權利和了解的權利;說‘不的權利;不同于他人的權利;保留不同觀點的權利;保有個人秘密的權利;發展自己個性和興趣的權利。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保護孩子的這些權利,尤其是孩子學習的主動權,尊重他們的人格,與孩子之間進行高層次的互動式的教學活動。
3.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差異決定了世界的多樣和豐富,差異是萬事萬物得以存在的最根本的依據。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指出: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也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每一個孩子性格不同,出身環境不同,所受家庭教育不同,但他們卻各自有著不同的優點。作為教師就要用發現的眼睛、欣賞的目光去探求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尊重他們的個性,平等地善待每一個孩子,切忌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好比是花園里的花,玫瑰有玫瑰的艷麗,菊花有菊花的清香,每朵花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正是因為百花齊放,各有不同,才真正的賞心悅目。所以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公平、民主的對待每個孩子,學會賞識每一個孩子,以賞識的目光看待孩子的進步與發展。
二、關愛教師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這種理解將“以人為本”窄化為“以生為本”,僅僅關注了作為受教育者的幼兒,而忽視了作為教育者的教師。社會的發展對幼兒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來自社會、家長和幼兒園的壓力讓我們感覺疲倦、痛苦、無奈,開始喪失工作的激情,走入職業倦怠的怪圈。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同樣需要被關注。關愛教師就要引導教師正確認識自己,積極提高自己,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走上幸福教育的道路,做快樂的幼兒教師,培養樂觀的幼兒。
1.教師要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工作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教師的研究蘊存于教學活動之中,教師要以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日常工作。教室就是教師天然的實驗室,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在自己的教室里進行觀察與研究的過程。在這個實驗室里,幼兒是熟悉的,環境是熟悉的,工作內容是熟悉的。哪些孩子性格內向,哪些孩子富有創意,哪些孩子需要鼓勵,哪些孩子渴望教師更多的關注……這些情況教師都了如指掌,易于收集到珍貴的原始素材。教室猶如一臺攝像機,幼兒的學習、生活和游戲都無一遺漏地呈現在教師面前,自然而真實,便于教師去觀察,去發現,去理解,去欣賞。這樣的研究緊密結合了教師的工作,既不會增加教師的額外負擔,又易于達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2.教師要以探究的目光研究幼兒
幼兒教師的研究離不開幼兒,最終的目標也是服務于幼兒。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尊重幼兒,了解幼兒,以探究的目光研究幼兒。
瑞吉歐的發起人馬拉古茲寫過一首詩《其實有一百》。他說:“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只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方式、游戲方式及說話方式;/還有一百種……/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但被偷去九十九種……”在這首詩中,兒童被視為一個自己能認識、思考、發現、發明、幻想和表達世界栩栩如生的孩子,一個富有巨大潛能的孩子。這種“走進兒童心靈”的兒童觀正是瑞吉歐教育成功之處。教師研究幼兒,就必須承認“其實有一百”,就必須聆聽童聲,走入孩子的心靈。
尊重幼兒,了解幼兒,并不是一句空話,應當體現在行動上。一句不經意的話,或許是孩子內心強烈的渴望;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或許是孩子無數次努力的結果;一次錯誤的背后,或許隱藏著孩子好奇、探究的科學精神……。只有尊重孩子,才會主動接近孩子,才能破譯孩子的密碼,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為他們提供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孩子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只要仔細觀察,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3.教師要以審視的目光反思自己
反思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倡“一日三省乎己”,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更應該以審視的目光反思自己,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教師應該反思些什么呢?反思我們設計的教育活動是否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關注點?反思在教育活動中,我們是按自己預定的計劃一成不變地實施,還是根據孩子的反應做一些靈活的調整?反思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是否關注到了每一個孩子,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讓孩子能夠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反思可以促進教師不斷改進工作,積累經驗,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使之更符合新《綱要》的理念。通過反思,教師能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反思中學習,反思中提高,反思中成長。
三、發展能力
教育是現實的,但也應該是浪漫的。教育要引導人追求幸福,自身就應該充滿幸福。
《綱要》對幼兒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師應該樹立整合的理念。幼兒園的分科教學并非沒有可取之處,五大領域的劃分也不是截然的。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早操活動、教學活動、戶外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等對幼兒各有其發展價值,如果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會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
教科研結合的方式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專業能力。以科研課題為載體來貫徹《綱要》、《指南》是每一位教師的實踐之路。教研與科研并不是兩張皮,將二者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壓力,更能相互結合,互相促進,幫助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學會研究,在研究中促進工作。教師要學會在日常工作中尋找研究點,從研究的角度思考日常工作,并堅持運用科研的方法,幫助自己進一步提高。
尊重幼兒,讓我們更貼近幼兒的世界;關愛教師,使我們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尊重與關愛是兩把鑰匙,引領教師和幼兒走上共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