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知祥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數學課上常用的一種組織形式,主要通過小組成員間的團結協作,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學習討論的平臺。因此,只有構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建立有序的合作的常規,培養良好的合作習慣,加強對合作學習的過程性等的評價,才能使合作學習真正做到有實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本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這一方法。但在我們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努力創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現代建構主義認為:課堂教學環境和情境的營造是獲得數學學習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觀點、想法講出來;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懷、尊重、理解和信任帶給學生,積極營造成一種融洽、民主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有效學習奠定基礎。傳統的教學理念往往容易導致這種格局的形成:主角屬于優生、配角屬于中等生、道具是差生,全能導演則是教師。教師應視自己為學生中的一員,是學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是能夠對學生成長起到促進、引導作用的人,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精心組織、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主動性
有效的學習,必須先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心理學家布魯納說:“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也就是說,主動學習的愿望和需要對于學生來說是具備的。因此在教學中,對于教師來說,教學過程的精心組織是非常必要的,進行教學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濃厚興趣,從而使得學生強烈的探究愿望的產生。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他們也是他們思想的一部分,他們學習方面的興趣以及學習效果受到情感的直接影響。只有情感是積極肯定的,那么學生的創造性、主體性才能獲得發展,才能有活躍的思維。對于教師來說,微笑與鼓勵是課堂必不可少的內容,這就要求老師要和藹可親對待每一位學生做。進行有效情境的創設,提供誘因,使得學生潛在的學習內在動力轉變為實實在在的需要,從而在小組合作中更好的學習數學。
三、積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全過程
1、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一位老師幫助學生對小數的性質進行認識的時候,出示了1=10=100的算式,帶著期待的目光問學生:“你能用你聰明的大腦,讓這道題成立嗎?”把時間教給學生討論,一番討論后,有的學生說:1元=10角=100分;還有的學生認為:1米=10分米=100厘米……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教師趁機提出疑問:如果現在允許你加上的只是兩點,注意:只是兩點,你還能使得這個算式還能夠成立嗎?這樣通過情境問題的創設,學生的探究新知的興趣會被自然地激發,學生探究的能力得以培養,最終完成小數性質的認識。
2、加強學生實踐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的方式。在學習活動中,如果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可以提高大腦的興奮性,促進更好地建立暫時的聯系。在教學中,加強實踐操作,讓學生手、口、腦、眼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發展能力。
3、鼓勵學生設疑置難。“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才能常長進。數學學習的過程實際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進行疑難設置,使得學生處于認知的矛盾沖突中,讓學生獲得懸念的樂趣,讓學生產生“新奇”,頓生“憤悱”之感,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激起他們的探索意愿,使得他們的創新精神得以培養。
4、體驗成功的快樂,積極參與合作學習。體驗成功心理學的認為:一個人只要一次成功的體驗,就會激起無休止的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樂趣以及成就感,對于這種激勵而言,是強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也是學習動力的最佳途徑的激烈轉化。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要得到足夠的重視,想方設法對學生興趣以及情感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使其獲得發展方面的動力。
5、給出明確的合作任務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問題是智慧的窗口,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我們知道只有當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被動的思維。小組開展合作學習,設計探索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年齡認知規律,在課堂上使得學生獲得“摘果子跳一跳的感覺”,建設合作學習的依據應該圍繞知識誕生的原始情景中發生的問題來進行,對于設置的問題而言,答案不是唯一的,開放性是必須因素,這樣的話也就是說,多種研究以及討論的路線能夠使他們獲得,以便于新問題的提出,而不僅僅是教師預期答案的誘導,其次,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創設的目的在于維持和激發學生的興趣,采取合作的方式使得獨特的答案以及創造性的方法得以獲得。
四、注重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良好行為培養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合作是交流的前提和保證,沒有合作就談不上交流,沒有交流就不可能相互幫助和促進;交流和溝通、幫助和提高是合作的目的和歸宿。在學生進行的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幫助老師解決由教師本人不能顧及的問題,還能加速學生的學習進程,大大節約了學生的學習的時間,學生之間還可以彼此受到思維方法啟迪和思維方式上的熏陶,減少了學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走彎路的幾率,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因而可以說,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幫助老師減輕勞動負擔,還能為同學分憂,同時增強了同學間的友誼,密切了同學關系,營造了團隊氛圍,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但要達到這些目的,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良好行為。
五、合理分組
1、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性別、智力、性格的甚至家庭背景等差別進行分組。教師在構建合作小組時,應注意結構的合理性。小組人數要合理,合作小組的人數,一般而言,2人配對、4人相鄰合作學習,對空間場地的變化要求不是很高,較容易實現。6人分組可以采取馬蹄形排座,8人分組可采用雙排課桌前后相鄰,等等。合作學習小組一般不提倡學生自愿組合,學生個人的意愿作為參考。
2、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3、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可以是組間男女生的互換或交流,也可以是組間某些角色的互換或輪換,還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
4、在小組內要強調合作、組外強調競爭,以滿足學生的好勝心理;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擴大學生的參與機會;培養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敢說、敢想的心理,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我們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創新,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才能發揮出這種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才能有效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