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翎雁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大學公共英語、學術英語、專業英語的特點,以及當前對三種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爭議之處,剖析了處于困難時期的大學英語教學,并對廣大英語教師的職業規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英語 學術英語 專業英語 職業發展
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到今天,形成了大致的兩個教學方向,即公共英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而專門用途英語ESP又細分為學術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專業英語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也稱行業英語或職業英語(本文中統一將EOP稱為專業英語)。目前業界對這三種教學模式也存在不少爭議,主要爭議點有:公共英語教學目標和方式是否已經落后,學術英語EAP是否應該完全取代公共英語EGP,專業英語EOP的教學規模是否應該縮減等等。
筆者作為大學英語教學一線教師,對這些年大學英語教學開展的難處和職業發展的彷徨深有體會;同時,面對業界對于三大類英語教學模式孰優孰劣的爭議也有自己的不同的看法。
一、三種英語教學模式的現狀和對比
1.大學公共英語發展到今天,無論是教與學,已經疲態盡顯。一方面,小學、中學的英語教育突飛猛進,許多基礎教學已經在這一階段完成。在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學質量高的高中,學生的聽說讀寫已經到了一定的水平,這還不包括雙語小學,雙語中學,其學生的英語水平遠遠超過一般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另一方面,大學公共英語教材內容與高中教材重疊,教學內容老舊,教學模式單一,使得很多學生感覺公共英語教學漫無目的,毫無新意,部分優秀學生甚至覺得其深度不及高中輔導教材。這導致學生的積極性嚴重下降;而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CET4,CET6等考試,也基本靠學生自學或參加校外輔導等手段完成。公共英語的教學已經慢慢被邊緣化,缺課、逃課現象比比皆是;廣大英語教師面對這種尷尬局面也感覺束手無策。
2.學術英語一種基于明確需求的英語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其特點是拋棄了公共英語課中傳統的“泛而不精”的文體和語法講授,著重于讓學生掌握學術類英語的詞匯和語體特征,為今后學生在外企就業、出國留學、深造以及國際學術科研交流打下基礎。在這些場合,參與者大量使用學術語言進行文章的研讀、論文或報告的撰寫,以及資料文獻的檢閱,甚至是英文的學術演講。這種目的性明確的教學模式逐漸受到學生的青睞,目前很多院校開設了學術英語的雙語教學課,有些院校甚至開設了全英文授課的學術英語班,學術英語大有取代公共英語之勢。由于學術英語是目的性很強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起點較高,對教師和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也相對較高;而由于各地辦學力量、生源水平參差不齊,雖然目的明確,但無奈教師能力有限,教材的選用和教學計劃的編制沒有針對本校學生實際情況,使得相當一部分學校學術英語教學的開展出現高開低走的現象,最后被學生嫌棄,教師們也因此再次面對所教課程淪為“雞肋”的窘境。
3.專業英語作為大學非英語專業(行業)課程的補充,是專業(行業)課程學習的輔助手段。它和學術英語最大的區別在于:學術英語著重于其本身的文體、語法和詞匯,培養學生對學術英語聽、說、讀、寫的語感,使學生掌握學術英語的使用技巧,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而專業英語更側重于在教學中傳授專業知識,英語只是一個載體,除了專業詞匯,教學中沒有過多的語法和詞匯傳授,其重點是讓學生從中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專業的基本英語表達。因此專業英語多為本專業(非英語專業)的專業教師授課,由于專業教師的教學重點在于中文的專業知識傳授,而自身又缺乏英語教學能力,因此教學質量低下,多以應付教學大綱和期末考試為目的,加上專業英語教學多在大學后期階段進行,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重心偏向課題、論文、實習等方面,使得專業英語在大學后期基本淪為陪襯,甚至有不少教師和學生認為有了大學前期的公共英語或學術英語課程,就沒有必要開設專業英語課程。
二、對教學改革方向和教師職業規劃的思考
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如下建議:公共英語教學模式已經落后,但并不等于可以被學術英語完全替代。一方面,學術英語針對的對象,包括出國留學、深造、定居、國際學術交流甚至科學研究等,從整個大學生群體來說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畢業生最終的選擇仍然是偶有英語使用需求,或者說是不常有學術英語使用需求的普通職業;另一方面,學術英語起點較高,如果不根據本校實際情況而盲目跟風,往往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有辦學失敗的風險。鑒于當前高校的教學實際情況,公共英語與學術英語應該定位為一種互補的關系。公共英語應該將目標人群定位為面向全體高校學生,拋棄籠統而死板的教學方式,更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表達,包括普通文書的寫作、日常信息的獲取和簡單有效的口語交流,以實際應用效果贏得學生的青睞;學術英語則面向有學術深造需求的部分大學生,作為公英語課的延伸和升級,更專注于學術語言能力的培養。各高校也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確定開設學術英語課程的比例。對于廣大英語教師來說,這種趨勢也有利于打破長期以來公共英語教學缺乏動力的局面,使得教師能轉變思維方式,努力適應教學中的變革,提高授課水平;同時由于學術英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以目前師資力量來看,各校除了少部分外聘教師外,更多的還是從本校公共英語教師中進行發掘和培養,采用抽調和選拔方式,引入有效的競爭機制。而大學專業英語教學舉步維艱已是不爭的事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沒有匹配的師資隊伍,即缺乏既擅長專業知識又懂得英語教學的教師,雖然以目前專業教學現狀來說這種要改變這種配置困難重重,但仍然是教師隊伍發展值得探索的一個全新的方向。
從各種觀點和爭議不難看出現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工程,涉及到諸多方面,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也是充滿挑戰和機遇。如何準確的重新定位,轉變傳統教學思維,努力拓展自身的教學空間,規劃好改革浪潮下的職業方向,是當前廣大英語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守仁.姚成賀.關于學術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外語.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