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含
【摘要】中職生英語口語能力對就業和職業發展非常重要,但是中職生英語口頭表達整體能力較差,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本文以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支撐,提出口語教學中要結合合作互動式學習方法,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潛能,激發學生學習口語的興趣、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中職英語口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理論 中職英語 口語教學
一、引言
中職英語教學大綱要求培養中職生的聽、說、讀、寫英語技能,初步形成職場英語的應用能力,能簡單描述個人和日常生活情況,能就日常生活以及相關職業話題進行簡單溝通,相比普高生而言,中職生的培養目標更務實,中職生畢業后馬上面臨就業。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頻繁,很多崗位不僅要求求職者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也要求他們有優秀的語言能力,特別是在某些要用英語交流的場合,能獨擋一面,應付自如,而大部分中職生英語口語交流意識和交際能力卻是“軟肋”,遠達不到教學大綱和社會的要求,這樣必然限制了中職生的未來職業發展。因此,幫助學生形成必要的口語表達能力成為中職英語教師任重道遠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二、中職英語的口語教學現狀
1.中職生普遍英語基礎薄弱,一些在初中沒能學好英語的學生,對英語產生焦慮感,雖有學好英語的愿望,但因為學法不當,上口語課聽不懂講不出,最終形成學生教師唱獨角戲,學生聽天書的局面。
2.學生自身缺乏學習的目標或動機,對英語缺乏應有的興趣與熱情,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或不均衡,口語課堂上展開的語言活動往往需要老師指派,大部分學生保持沉默,老師只能讓個別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單人秀”。
3.有的教師對職業教育的特殊性認識不夠,教學思路仍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英語課堂主要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語法為中心”,師生和生生互動少,不注重學習語言的真正目標-交際能力的培養與運用,上課是為了完成任務,長此以往也就挫傷了學生的口語學習興趣。
三、“最近發展區”理論概述
“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te Development)是由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來的。它是指兒童在發展的某個階段,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成人的幫助,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的差異,它描述了兒童智力可能達到和可能發展的水平。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的提出,在處理教學與發展關系問題上有重大突破,該理論強調了互動中的集體行為,即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他強調兒童認知發展過程與發展的社會環境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兒童認知與環境的關系是由兒童認知的需要和目標確定,以及由能對兒童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決定的。因此,學習應在與同伴、教師以及周圍環境的互動中開展。
“最近發展區”理論還強調了模仿的關鍵作用。他提出:“兒童通過模仿從合作中獲得發展,模仿是兒童產生一切人類特有的意識特點的源泉,來自合作的和教學的發展則是基本事實。所以在合作中提高智力潛能的可能性,利用模仿從兒童會的東西向兒童不會的東西過渡的可能性,是教學心理學的核心。”一方面維果茨基認為合作的學習有利于兒童通過模仿向潛在發展水平跨越,另一方面他也強調了模仿的任務安排需要在一定的范圍內,任務安排不能太過簡單也不能太難,落在最近發展區才是最好成績。
四、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導下的合作互動式學習
1.教師應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為學生搭建腳手架。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教學與學習關系的闡述,為突破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支持。例如,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中重要的思想之一便是 “搭建腳手架”這一概念。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在教學-學習-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老師要為學生搭建腳手架,通過支架作用不停地將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支架只起著輔助作用,也就是說教師只扮演著 “咨詢者”、“促進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主要靠自己,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得到充分展示。它要求英語教師需具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同時還需具有教學創新能力,能自如地駕馭教材和課堂教學過程,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教師應在口語合作學習中作為管理者,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活動;作為信息提供者,為學生獨立進行活動提供材料和指導;作為輔導者,糾正學生錯誤;作為調控者,幫助學生合理調控自身的原認知系統;作為監控者,掌握活動進程。同時,教師還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引導者,也是學生問題的分析者和解答者。通過創造選擇有利于合作學習的課堂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教師合理布置口語任務并注意語言因素的輸入,改變傳統的由教師為主體的局面,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和條件,與學生形成互動。
2.倡導合作互動式學習,提供平等交流機會。英語口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掌握一種思維交際的工具,但是學生由于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交際畏懼,不敢或羞于用英語交流,尤其是基礎較弱的學生。每個學生做為獨立的個體,認知活動是有差異的,因此,在一定的最近發展區內,認識個體的認知差異,在教學中根據每個學生異質開展教學。口語教學中倡導合作互動的學習方式,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學生分工協作,進行互助性的學習活動,合作中學生能體會到小組成員間的關心和幫助,在相互鼓勵、取長補短的過程中達到人人有發展的目的,能有效緩解交際畏懼感。
3.口語課上多采用多種合作互動的形式,培養學生運用英語口語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適度的競爭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維果茨基提出潛在發展水平是指兒童在能力較強的同伴幫助下,在集體合作中完成任務??梢姡灰ㄟ^有效的分組和合理的任務安排,學生將在集體合作中模仿學習,在集體完成任務中逐漸達到潛在發展水平。
課堂上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配對活動和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合作練習中培養口語交際動機和交際意識。配對活動是讓學生兩兩結對,互相交談,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活動形式。現在中職學校多半是大班授課,大班口語教學無法兼顧所有的學生,在此情況下,配對學習能使學生的自由度增大,交流中的英語信息量也得以擴大,并且容易形成合作關系。
小組活動則一般由相鄰的4位或以上同學組成,共同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活動的關鍵要保證每個小組成員的活躍度及小組成員的積極互動,組織起來難度略大于配對練習。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只有一至兩個組員在認真完成任務,其他組員在小組活動中無所事事。他們認為只要能夠有人代表小組完成任務,整個小組就能順利過關。因此在實施小組活動時,任務目標必須明確化,教師應在每次分配小組活動任務時細化每個組員的具體分工,使每個學生都清楚自己在合作活動中需要做什么事情。例如,布置一個產品描述,要求小組成員在小組中扮演不同角色:記錄者、組織者、資料收集者、匯報者、協商者和評價者,達到讓每個人都獲得練習表達的機會,充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布置觀點討論和表達類型的口語任務時,可由教師隨機抽小組成員代表該組發言,從而促使每個成員必須在合作活動中了解本組的觀點并進行表達。
五、結語
在中職口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教學立足于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并著眼于學生自主、長遠的發展要求,通過精心組織和設計教學內容和課堂合作互動活動,增加學生參與,改進學習者的策略,讓學生能夠在適度的氛圍下學習和操練口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將逐漸轉變為“現有發展水平”,從而有效地培養中職生的英語口語表達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志榮.“最近發展區”視角下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優化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4(10).
[2]邵慶龍.激活中職英語課堂的方法探討[J].職教通訊.2014 (33).
[3]陳玲.合作學習在高中新教材口語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