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稱,皮膚護理以后可能會非常像看牙醫,第一道程序是漱口。漱口以去除食物殘渣,為選取唾液樣本提供方便。從唾液中提取DNA,就可以按照基因圖譜定制血清。
倫敦一個名叫GeneU的公司就進行了這項測試,該公司9個月前剛在新邦德街(New Bond Street)開了一家店。店鋪看起來像是科幻電影片場和銀灰色加紅色點綴的蘋果店鋪的結合體。作為一家護膚品店,這樣的外觀很獨特,因為DNA測試是通過一個閃存盤大小的微芯片進行的。
其他的DNA測試都要送到實驗室,但是至少需要兩周的時間才能完成測試,而在GeneU店內只要30分鐘就能完成了。目前的測試只關注兩種基因變體:一種能指示身體膠原蛋白的退化速度,另一種能暗示抗氧化保護程度。
將測試結果和一個簡短的生活方式問卷的答案一起輸入某種程序,就能找到該公司的18種血清中最適合這種肌膚的兩種血清(配方的成分和濃縮物來自同行評議調查)。
這些測試和兩周劑量的血清費用總共是600英鎊(約5837.6元人民幣)。為了保密,測試結果會被立即銷毀,只保留推薦的兩種血清。
G e n e U認為,護膚品可能含有很多潛在的有益成分,但它們不一定是你的肌膚需要的,比如,如果你的基因是MMP1型的,這種肌膚的膠原蛋白退化得比較慢,那么花多年的時間和金錢涂上聲稱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的面霜是一種浪費,而且它還可能堵塞你的毛孔,導致其他傷害。護膚品在某種程度上,就像藥物一樣,并不是越多越好。
“在我們看來,最重要的是給人們提供他們的肌膚能夠代謝的適合他們的濃縮物,”該公司創始人——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age London)教授克里斯托弗·圖馬佐(Christofer Toumazou)說。
圖馬佐說,18個月的雙盲臨床測試表明,GeneU能在12周內將細紋和皺紋減少達30%。
食用人類胎盤究竟有什么好處
一些人相信食用人類胎盤,無論是生吃、熟吃或是經過干燥、粉碎然后封裝入膠囊來吃,有益于健康。但是,在綜述了關于該問題的屈指可數的幾項研究后,科學家們并未發現任何證據能表明食用胎盤的好處。
很早以前就有人建議通過食用胎盤來強身健體,認為它可以減少疼痛,增強免疫系統,改善母嬰聯結,加快子宮恢復,并預防產后抑郁癥、睡眠障礙和月經紊亂等。
研究人員在《婦女精神衛生文獻》雜志(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上撰文稱,他們綜述了10項研究,其中4項為人類研究,6項為動物研究。一項研究探討了“食用胎盤膠囊可以改善泌乳”的說法,但是該研究既沒有遵循當前的科學標準,也沒有得出任何結論。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研究提供的證據均不足以證實其緩解疼痛的效果。關于食用胎盤,尚無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最早恒星
近期,天文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失蹤的一代巨型恒星,是它們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將光照入宇宙,并在永遠消失之前,瞬間啟動了星球及生命所需要的所有元素的創造。
太陽等現代恒星擁有大量重元素,也就是金屬元素,但在宇宙大爆炸之后,構成第一代恒星的元素只有氫、氦和少量鋰。
根據計算,此類恒星的質量可能是太陽質量的數百或數千倍,這些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2億年的恒星猛烈燃燒,迅速消失。它們的爆炸應該向太空噴射了開啟一系列熱核反應的元素,后續的幾代恒星通過熱核反應逐漸為宇宙增添氧、碳、鐵等元素。
尋找有活動的古老恒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主要任務之一,該望遠鏡將于2018年發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姆斯·佩布萊斯(James Peebles)最近表示,發現此類恒星“會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他是現代宇宙學奠基人之一。
在《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即將刊登的一篇論文中,由葡萄牙里斯本大學的戴維·索夫拉爾(David Sobral)、荷蘭萊頓天文臺(Leiden Observatory) 帶領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表示,他們在最近發現的星系中找到了第一代恒星的識別標志,該星系在宇宙只有大約8億年歷史的時候就出現了。該星系發出的光用了129億年才到達地球,在此期間,后續的幾代恒星施展魔法,讓宇宙變得有趣。
作者表示,這個被稱為CR7的星系的亮度是之前發現的同期星系的亮度的三倍。該星系里面是一個似乎只包含氫和氦的亮藍色星云。
索夫拉爾在郵件中稱,這是第一個直接證明這些恒星“通過創造重元素,改變宇宙的構成,最終使得我們得以存在”的證據。
空氣污染可能加速大腦衰老
過去,曾有研究表明,空氣污染可能會導致血管系統發炎受損,而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空氣污染還可能會加速人類大腦的衰老。
這項研究的對象為1403名未患癡呆癥的女性,她們曾經在1996年至1998年間參與過另一項大型健康研究。在2005年和2006年,研究人員用磁共振成像掃描的方式,測算出這些年紀在71歲至89歲之間的女性的腦容量。
研究人員利用居住記錄和空氣污染數據,對她們從1999年到2006年暴露在空氣污染中的情況進行了計算,他們使用了監測PM 2.5的站點記錄的數據(PM 2.5是一種容易進入肺中的微粒物)。
每立方厘米重累積污染物每增加3.49微克,腦白質就會減少6.23立方厘米,相當于大腦衰老一到兩年。根據多個變量進行了調整后,這種相關性依然存在。
這項研究結果被發表在《神經學
年報》(The Annals of Neurology)上。
“這告訴我們,空氣污染帶來的危害不僅限于循環系統,”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預防醫學副教授陳居泉(Jiu-Chiuan Chen)博士說,“對日漸衰老的大腦來說,周圍空氣中的顆粒物是自然環境中的神經毒素。”
睡得越多,死得越快?
美國癌癥協會(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領導的一項大型研究確實發現在長達6年的追蹤時間內,每晚睡8個小時的人竟比每晚睡7個小時的人有著更高的死亡率。
這項名為“第二期癌癥預防研究”(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II)的研究目的在于搞清不同的環境因素和生活習性在癌癥發病上起的作用,因此飲食、煙酒史、家族患病情況等信息都會被一一記錄下來,而睡眠時間正是其中的參數之一。
這是一項大樣本的調查,研究總共收集了116萬人的數據,受試者中最年輕的有30歲,最年長的有102歲。在調查問卷中,受試者需要如實填寫自己每晚的平均睡眠時間,并在四舍五入近似到小時后錄入數據庫。6年之后,調查人員對這些受試者進行了回訪,統計出了健在者和死亡者的名單,以此來計算每一個具有不同睡眠時長的群體的死亡率。
最后的結果顯示,在排除了其他環境因素、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的影響后,平均每晚睡眠7個小時的人有著最低的死亡率,其次則是每晚睡6個小時的人,而每晚睡眠8個小時的人的死亡率竟要比每晚睡7個小時的人高出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