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寒
業界期盼已久的個人征信牌照有望在7月底發放。有媒體透露,7月中旬央行對首批入圍個人征信牌照的8家機構再次進行調研。
事實上,芝麻信用、考拉征信、騰訊征信等產品已相繼問世。開門迎客的首批5家民營銀行中,背靠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的兩家互聯網銀行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小額信貸業務。北京銀行則與芝麻信用合作,開啟傳統商業銀行應用互聯網征信的先河,騰訊征信也與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開展合作,浦發信用卡中心將接入騰訊征信信用評分、反欺詐等征信產品。
個人信用數據的收集包括個人基本信息、貸款信息、信用卡信息以及繳納水電氣費等公用事業費用的信息、納稅信息、法院判決信息等。
個人征信牌照的開放,意味著也許今后可以在相親網站上,通過信用數據篩選伴侶,防止騙婚;在租房時,可以通過出具信用報告,順利通過房東考察;在求職時,可以憑借信用報告獲得單位的認可。在朋友圈賣假貨、使用打車軟件爽約、網購虛假交易都將損傷信用,進而影響正常的日常生活,隨便注冊一個馬甲賬號在互聯網虛假生活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
在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主辦的“鴻儒論道”上,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感嘆征信應用的未來市場非常有想象空間,不僅能做金融信貸,還可以應用在租車、住酒店等。“甚至不排除一些股民,相信A股打新的股票上漲概率很大,通過短期小額借貸套利。”在場的一位股民坦言。
芝麻信用已經開通“信用簽證”功能,信用簽證的辦理免去了提交資產證明等資料。目前,芝麻分高于700分即可申請新加坡簽證,750分以上的用戶可申請盧森堡簽證。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運籌與金融工程系系主任范劍青教授在復旦管理學院“大數據時代,統計無處不在”問學講堂演講后,接受《中國經貿聚焦》采訪時表示:“征信系統的建設關鍵在于數據的收集,在這方面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中國的數據收集很大程度上依賴央行征信系統,相較而言,美國在資本市場信用機構就有三大巨頭——標準普爾(S&P)、穆迪(Moodys)、惠譽(Fitch Group)。”
此外,美國的普通企業信用機構包括鄧白氏等,個人征信機構則包括億百利、愛克非、全聯等,還有400多家區域性或專業性征信機構依附于上述7家機構,或向其提供數據。美國征信市場的總體規模達到600億元,遠遠超過中國目前約20億元的市場規模。
大佬發力個人征信
今年1月,央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劃定了8家首批入圍個人征信牌照的機構,要求在6個月內做好準備工作。
這8家機構分別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有限公司(下稱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前海征信中心)、鵬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征信有限公司(下稱華道征信)。
其中,芝麻信用隸屬于阿里巴巴集團,騰訊征信則隸屬于騰訊集團,前海征信中心是平安集團旗下,即馬云、馬化騰、馬明哲“三馬”旗下的公司均入圍首批名單,準備工作完備并獲批后,將可名正言順地采集、使用個人信用信息。
多位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央行正在做最后一輪驗收,此前央行已經做過兩次調研。對于驗收的內容,拉卡拉高級副總裁、考拉征信總裁李廣雨此前曾表示,“包括系統安全、數據庫的安全、網絡的安全、內控制度、業務規范、業務合規性等等,都要經過檢查”。
臨近央行對個人征信牌照“終審”之際,8家機構紛紛發力,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紛紛與傳統銀行展開合作,華道征信則聯合多家行業內機構成立同業征信聯盟,共享5萬“黑名單”不良信息。價值千億市場的個人征信業務或將在7月底開啟。
微眾銀行信貸樣本
作為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下稱微眾銀行)的第一款產品,5月15日正式上線的“微粒貸”系網絡小額信用貸款,主要針對個人的短期資金周轉,用QQ綁定任一銀行卡即可。這一貸款方式正悄然突破“面簽”制度。
據微眾銀行副行長、籌備組組長黃黎明介紹,背靠騰訊大數據,微粒貸是通過“白名單”機制,篩選出首批最符合其客戶定位的用戶。如果用戶在手機QQ的“QQ錢包-金融理財”模塊中發現“微粒貸”圖標,說明已經成為了微眾銀行的第一批客戶。目前用戶群主要以微眾和騰訊內部人員為主。
客戶可以通過手機QQ申請個人信用貸款,貸款額度最高可達20萬元,單筆500元起借,日息不超過0.05%,折合年化利率約7%-18%,低于信用卡。客戶可以隨時提前還款,并只按實際借款天數收取利息。
在經過了20多天的內測后,目前微粒貸已經發放貸款5.8億元,操作熟練的客戶最快可以實現45秒內完成1筆貸款交易。黃黎明認為,這表明客戶對于短期資金的需求很大,而微粒貸也希望未來能夠有上億的客戶群。
“只要補充身份證信息就可以拿到貸款額度。”微粒貸的上線正以模糊的方式悄然突破傳統銀行發放個人貸款的“面簽”制度,或已得到監管默許。
國際上賬戶審查和反洗錢的制度基礎是由2004年巴塞爾委員會制定的基本原則KYC (充分了解你的客戶)原則,也是實名認證的基礎原則,這一要求主要是通過“面簽”及線下調查實現。
網絡銀行如何落實面簽程序涉及互聯網金融技術發展的水平,也涉及核心的風控和反洗錢等基本監管要求,并關乎監管公平。
按照銀監會2010年發布的《個人貸款管理辦法》,銀行要遵守“三親”規則:親訪申請人工作單位,看到申請人親自簽名,業務員親自核實申請資料。此前微眾銀行以人臉識別技術進行第一筆“盆景式”貸款的發放,事后遭受了來自公安和央行的技術問詢。
微眾銀行所采取的人臉識別技術是由騰訊技術團隊開發的,通過生物技術來開立賬戶及保證實名制,可以軟件形式裝在任意終端上。
微眾銀行相關人士向媒體表示,一旦賬戶問題解決,微眾銀行自身能開立強實名電子賬戶,也能通過遠程技術滿足KYC原則,就可以代銷合作銀行各類理財產品,甚至共同開發低風險理財產品。這個理財平臺稱之為“WeMoney”。
五大信用維度評級
黃黎明說,微眾銀行設計一套客戶信用評分模型,對所有約3億的騰訊客戶做評估和排序,根據結果來形成并逐步開放白名單。
這套信用評分模型既有傳統的金融數據比如銀行征信、公安數據、教育數據等,也有基于騰訊平臺的社交數據和支付數據。這些模型同時也會確定客戶的授信額度。
在黃黎明看來,通常的個人信用貸款產品主要面臨兩大風險,一是信用風險,二是盜號和欺詐風險。為了防范信用風險,這一套模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比傳統的信用評分更為有效。
黃黎明解釋:“信用風險里有兩個指標——還款能力、還款意愿,傳統金融機構很難根據客戶提交的收入證明等材料準確判斷客戶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這些材料的真實性很難考察,通常是抓取行業數據來評估客戶個人的收入情況,在精準度上有所欠缺。但通過用戶的身份數據和社交數據,可以根據客戶的畢業學校、學歷、工作年限、工作穩定程度等來綜合判斷其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準確率更高。”
同樣,傳統銀行在個人小額貸款的貸后管理方面有困難,而通過用戶社交數據,能夠提前發現或預估客戶的異常狀態。“離婚是最容易發生壞賬的,其次是失業、生病,還有不良嗜好如賭錢等。這些信號對于傳統金融機構沒有能力提前發現,但我們可以。”黃黎明說道。
范劍青向本刊記者表示:“評判信用問題的關鍵在于數據的收集,比如說這個人有沒有住房、有沒有欠過電話費、收入情況、貸款情況……哪怕是很小的違約事件,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信用情況,甚至于他跟哪一種人打交道,網上買了一些什么東西,這些對于信用都是很重要的。”
范劍青強調,社交數據的加入對評判信用顯然是有幫助的,但這也不太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數據的收集。“人們在網上的行為跟平時在網下的行為不完全是一樣的。只有數據結合在一塊兒,才能對信用評估做出更合理的評價。”
在防范盜號和欺詐風險方面,社交數據也有用武之地。黃黎明舉例說道:“比如有一項指標叫做‘60天內的單聊次數和群聊次數比例,當一個人60天內全是單聊,沒有在某一個群里聊,那么他的壞賬率相對較高。”
微眾銀行是一家不依賴存款和貸款、沒有實體網點的銀行,注冊資本金只有30億元,對于銀行而言,規模“不值一提”。因此,微粒貸的業務將采取與其他銀行合作的模式進行,微眾銀行負責精準獲客、風險管理、運營和服務,利息收入與合作銀行分享,風險也共同承擔。“相比市場上的P2P公司,無論是對客戶還是對平臺方而言,微粒貸成本更低。”
據黃黎明透露,目前有10余家銀行正在討論合作,將一家家連接系統。“微粒貸的貸款日息是0.02%-0.05%,這個利率定價在短期內還是很有優勢的。”而且,由于央行個人征信報告在人口覆蓋上有將近5億的空白,這部分客戶此前并非銀行的傳統信貸客戶,因此對于銀行來講,這是一個全新且巨大的增量空間。
此外,黃黎明表示,微眾銀行還在討論和細化其他個人信用消費類產品,比如無擔保住酒店,或者離店時無需自行結賬。但是這些產品還要拓展很多的應用場景,所以研發周期會長一點。
微粒貸能否成功,決定了未來以此為樣本的其他幾款產品的成功與否,而其背后離不開微眾銀行以“大數法則”建立起來的征信與風控系統。
“我們的基本風險邏輯并不是說有人來申請貸款,我來審批,而是這里有一群客戶,我覺得做不了就切掉了,我想辦法把那些做得了的能夠最大化地覆蓋。用大數法則去分散風險,然后用一些模型傳統加創新手段相結合,自動化,更精準,用科技手段來解決欺詐問題,這就是我們風險管理的整體思路和安排。”在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看來,能不能在短期內將足夠大的客戶群、通過風險定價等手段去分散風險是非常重要的。
“三馬”相遇差異競爭
針對小微企業業務的痛點和解決方案,黃黎明說:“目前有一個團隊在研究討論,也在接觸大量的小微企業,但是要比較準確低找出小微企業的痛點,現在并沒有完全想好,所以現在也沒有成熟的產品。”
作為傳統銀行業的“攪局者”,背靠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的浙江網商銀行(下稱網商銀行)立志于在未來5年服務超過1000萬中小微企業和數以億計的個人消費者。阿里巴巴旗下的小額貸款公司螞蟻微貸已累計為超過70萬家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需求,累計投放貸款額度超過1900億元。
相比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或在產品戰中更加迅捷。網商銀行APP將在7月初上線,并將首款產品瞄向了個人信貸業務。在網商銀行行長俞勝法的描述中,這款產品的目標客戶主要針對電商平臺上的個人賣家和個人創業者——存款20萬以下,貸款500萬以下,同時推行純信用貸款,無抵押無擔保,整個流程在線上完成,隨借隨還。
網商銀行副行長趙衛星透露,網商銀行通過數據分析,將大數據應用貫穿到整個授信環節里。現金管理業務以及供應鏈金融將是網商銀行在小微金融方面的重點業務。“供應鏈金融不是針對大型企業、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而是希望建立小微企業之間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提供一站式財富管理、用戶安全、信貸、征信等一系列服務。”
此外,網商銀行也會將觸角延伸到廣大的農村領域。趙衛星表示,農民持有的智能手機占比已達75%以上,手機上網用戶達到1.5億,農村和農村商戶在經營貸款等方面都有大量需求。未來網商銀行會為他們在理財、貸款、支付等領域提供服務。
與微眾銀行一樣,網商銀行也給了自己“平臺中介”的定位,如顧敏所說,這是每一個坐在這個位置上人都會選擇的路——走輕資產模式。但除此之外,網商銀行并不放棄自營業務,這與微眾銀行所說的“沒有存款、沒有貸款、沒有網點”略有不同。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來,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將會形成“競合關系”,微眾銀行這樣的互聯網銀行可以輕易獲取巨量的用戶,而傳統銀行業有已形成的交易場所和應用場景,不存在誰直接進行相互的取代。
今年2月份,微眾銀行與華夏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時,雙方都在強調彼此的互補性,微眾銀行行長曹彤表示,雙方將共享雙方渠道、共同服務雙方客戶,為交叉銷售產品和業務合作搭建技術支撐平臺。同時,在個人和小微企業服務方面,雙方共同設計產品,共同開發客戶。
網商銀行開業同日,北京銀行和芝麻信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北京銀行將與其開展信用信息查詢和應用、產品研發、商業活動等多個方面的合作。如在取得用戶授權、保證用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開展信用信息查詢以及應用工作的合作等。
與前兩家民營銀行不同,作為傳統銀行,平安集團在今年3月宣布將直通貸款業務、陸金所轄下的P2P小額信用貸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證保險事業部整合在一起,有機結合線上和線下的已有能力及開拓新契機,實現優勢互補,利用大數據和數據分析為用戶提供更安全和貼心的一站式服務。
SAS(賽仕軟件)北亞區整合營銷管理業務咨詢高級總監許慧章認為,大數據的整合與打通是未來的一個重要趨勢。在業務上,民營銀行會更多的依靠中間業務和產品創新,賺取手續和服務費用將成為其主要盈利模式。這會使得線上交易頻次更高、業務種類更豐富,不同業務乃至機構之間的交叉也會更多。
亟待監管法律出臺
“對于民營銀行,在積極開拓業務、吸收新客源的同時,最關鍵、最不可缺少的考量就是風控和反欺詐管理。”許慧章認為,由于目前中國機構監管和征信體系建設都有待完善,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對客戶資金安全管理有許多“短板”,具系統性風險,這已經不止是簡單的技術問題,還需要監管法律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齊頭并進。
范劍青向記者坦言:“中國沒有很好的信用文化和信用體系,尤其缺乏較好的懲罰違約的機制。所謂的懲罰違約例如借錢困難。現在隨著信息越來越透明,聯網性越來越強,對信用正在越來越重視。”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分析師錢海利表示,現在個人征信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第一批的幾家機構多數還在內測,應用場景、市場都還不成熟,而且涉及到個人隱私問題,加上暫無相關的法律出臺,預計在第一批尚未發展到較為成熟之前,個人征信牌照應不會大規模放開。
一位業內人士曾表示,個人征信牌照應該在6月底到7月就會獲批。至于第二批何時發牌目前還不好說,畢竟第一批做得好不好,現在還不知道。不過,個人征信牌照肯定不會像第三方支付牌照那樣一下發放很多。
對于第二批征信牌照哪些機構可能獲得的問題,錢海利認為,很多機構都可能獲得,從互聯網企業來看,征信比較看重數據,所以京東、百度或較成熟的P2P企業拍拍貸等都有機會。
京東在征信方面可謂動作頻頻,今年6月不僅投資美國大數據征信公司,更是高調宣布構建互聯網大征信體系。拍拍貸方面近日也表示,準備成立征信公司,會考慮申請個人征信牌照或者與別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