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強 張冰鈺


摘 要:隆回紙馬和灘頭年畫都處于梅山巫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隆回,深受當地巫文化的影響,兩者在造型上具有共同的審美特性以及強烈的民俗感和裝飾性,充滿古拙與稚趣的美感,在構圖上追求飽滿和圖文并茂的構圖表現。現通過隆回紙馬和灘頭年畫的歷史淵源、造型、構圖、表現形式上的分析,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審美元素的共性構建,這可為傳承隆回紙馬和灘頭年畫提供可研究性資料。
關鍵詞:隆回紙馬;灘頭年畫;審美元素;構建
紙馬,又稱“甲馬”,是漢族民間祭祀財神、月神、灶神、壽星等神祗時所使用的物品。紙馬的形式實質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畫,因為它只存在于漢族民間,為區別其它的書籍插圖版畫、佛、道經版畫等,因此又稱它為漢族民間版畫。隆回紙馬是當地木版畫的一種,是人們進行祭祀活動時,進行焚燒和張貼的印刷品。灘頭年畫也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灘頭年畫以其火紅、鮮艷的色彩,粗獷、夸張的造型,反映著農民的單純、樸實、健康與樂觀向上的思想情感和社會現象,造型立意上,灘頭年畫夸張、粗獷,似與不似之間,求神而不求“形”。隆回紙馬和灘頭年畫之間在歷史淵源、造型、構圖及表現形式上上均存在較多審美共性。
一、隆回紙馬與灘頭年畫發展的歷史淵源
隆回紙馬和灘頭年畫都地處梅山巫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隆回,屈原的《九歌》中描繪了先秦時沅湘間“揚枹拊鼓”、“緩節安歌”的偃騫祀神之楚巫形象。沅湘文人高曠所撰的《里巫行》中寫道“神君許可巫顏喜,家人迎拜趨庭隅。”詩中的巫,在“人”“神”的迷霧中交迭變幻,扮演著人神的角色。湘楚各地的巫文化深深影響了當地民間藝術的發展,在巫文化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下,老百姓可以通過各種民俗活動如祈福、驅鬼、做道場等來與神靈溝通,人們堅信通過神的力量可以驅除一切災害,而隆回紙馬則被老百姓作為與神靈溝通的工具,為祈福禱告的人們帶去無限希望。而灘頭年畫中神像類別的作品也非常多,如財神、灶神等等,也同樣與巫文化萬物有靈的觀念相通,寶慶民間多信奉道教,老百姓將道教中被尊為“正一玄壇元帥” 趙玄壇作為財神形象,就寓意著神靈將庇佑家門平安,人畜興旺,五谷豐登,財源茂盛。因此,兩者之間在共同地域文化的繁衍下,具有相似的歷史背景淵源。
二、隆回紙馬與灘頭年畫造型中審美元素的共性構建
隆回紙馬和灘頭年畫造型上具有較多的共性,也可以說灘頭年畫是從隆回紙馬延伸發展而來的。
隆回紙馬種類豐富,一般可以分為像馬、科馬兩大類,像馬以人物面像為主,常在做法事道場時使用,而科馬則內容較為繁雜,可以劃分為近200多個類別,如民間俗神、佛、道、儒等教的諸神等等。隆回紙馬的造型以簡約概括為主,造型十分夸張,表情非常傳神。人物造型的繪制手法多以線條為主,與中國工筆繪畫中白描的手法較為類似,但在用線上不是特別講究,勾線沒有過多的粗細變化,卻能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人物造型以正面和側面兩大類別為主,或怒目圓睜,或神情自若,無論哪種造型方式,其整體形態都十分大膽夸張、生動自然。如圖中像馬的神靈造型以人物正面形態為主,眉毛高挑,眼睛圓睜,眼角上揚,顯示出威武莊嚴的面貌特征。鼻頭圓潤,上小下大增強穩定的分量。胡須的處理以黑色塊為主。畫面構圖采用對稱式鋪滿畫面。整體感覺具有濃郁的裝飾色彩。而灘頭年畫中門神造型同樣也是通過以簡練的手法注重對人物“神”的刻畫,畫面中秦叔寶和魏遲恭都配上了線描威武的大刀眉,眼睛圓潤,眼神堅定有力,寬闊如雄獅般的鼻子,飄逸的美鬢,寬闊的肩,剛勁有力的四肢及其手中所持的鞭锏配以胃甲、皂靴,將人物威武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們非但不覺得人物矮小,反而有高大魁梧、強壯健雄之感,迎合了人們乞求平安的心理。在對女性的造型構建上,隆回紙馬和灘頭年畫之間也存在十分緊密的審美聯系,如隆回紙馬中對于雷公電母的造型刻畫,雷公電母之職,原來是管理雷電。但是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予雷電以懲惡揚善的意義。認為雷公能辨人間善惡,代天執法,擊殺有罪之人,主持正義。在隆回紙馬中以恰到好處的線條生動描繪出電母端莊優雅的側面面容,然后用較為繁復的線條刻畫電母的身體部分,并用一些細節線條來繪制服飾的褶皺,使得人物整體感覺較為飄逸,線條的疏密變化也使得畫面節奏感加強。而灘頭年畫中吉祥多福的年畫人物繪制也采用了側面表現人物特征的手法,撐傘的兩位貴婦面容姣好,用簡潔的線條表現出兩位貴婦的面部特征,眉毛同樣沿用了紙馬中單線構成的方式,顯示出女性的秀美,眼睛仍然是眼角上揚的構成手法,相比較男性的面部表現,在隆回紙馬和灘頭年畫中對于女性的面部刻畫,鼻子部分都顯得較為纖細,嘴巴小且微微上揚,體現出女性的柔美特點。由此可見,隆回紙馬和灘頭年畫兩者之間的人物造型刻畫具有共同的審美特性,眼睛、眉毛、鼻子、嘴唇等造型如出一轍,具有強烈的民俗感和裝飾性,充滿古拙與稚趣的美感。
三、隆回紙馬與灘頭年畫在構圖上的審美構建
傳統文化的總體決定民間文化及美術的基本形態,民間文化及美術也從一定的角度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形態,兩者是不可分的。因而,傳統的特點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工藝美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工藝美術風格等各有差異,在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以對稱式構圖尤為推崇,這在中國古代建筑及空間布局尤為常見。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于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筑位于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建筑中對稱格局很常見,這也沿襲到各地民間美術中,在隆回紙馬與灘頭年畫表現神靈類構圖中同樣以對稱式為主,追求飽滿和圖文并茂的構圖表現。無論是隆回紙馬中對于“像馬”人物造型的表現還是灘頭年畫中門神的造型傳達,都是將畫面中心安放中心人物,突出畫面表現重點,空余部分則繪制文字信息以及裝飾性圖案,使得畫面主次分明、一目了然。
四、隆回紙馬與灘頭年畫在表現形式上的審美構建
隆回紙馬與灘頭年畫都屬于雕版印刷的范疇,在畫面表現上均是民間藝人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創作出來的。因此,兩者在對畫面的表現上都具有審美元素的共性,一是使用的原材料一致,都是以木板為雕版,以灘頭古紙作為承印物;二是表現格局上都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為主,以圖像作為主要展示部分,文字則解釋圖像內容;三是表現的對象具有審美共性,兩者均被用來作為祈福的手段,因此以神靈作為畫面表現的形式居多。由此可見,兩者的審美元素在表現形式上也是息息相關的。
五、結語
隆回紙馬與灘頭年畫都是湘西南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信仰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兩者作為一種民俗載體,記載著千百年來當地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活動,作為當地延續至今的雕版印刷實物,隆回紙馬與灘頭年畫在歷史淵源、造型、構圖以及表現形式上都具有非常多審美元素的共性,應當說兩者是相互依存的發展形式。而當下,如何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兩項民間藝術也成為我們需要不斷思考的重要議題。
參考文獻:
[1]唐文林,王浩宇.灘頭紙馬與萬物有靈的民間巫祀[J],裝飾,2008,(08):128-130.
[2]代靜.灘頭紙馬的藝術特征及在地方高校課程中的應用[J].學理論,2015,(03):200-201.
[3]鄒少靈.梅山民間木版畫藝術[J].美術大關,2007,(05):118-119.
作者簡介:
曾強,邵陽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
張冰鈺,邵陽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