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芳
【摘 ? ?要】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關鍵性存在,對整個課堂的教學起到引導者和統領全局的作用。教師專業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并間接影響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實施的成敗。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拓展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理念,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師專業發展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155
高中歷史新課標的實施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歷史這門學科距現代社會有一定的時間差距,在高中階段學生接觸的這門學科的知識多是已經成為定論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加深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并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歷史知識。同時,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也能夠了解古今中外的具體史實。因此,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是促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徑,為此,教師可以從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理念、提高專業能力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促進自我專業素養的發展和提高。
一、教師要不斷學習,拓展自身的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教師順利進行高中歷史課堂授課的基礎,是教師發展自我、提高自我教學水平的第一步。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合理的定位,并且以高中歷史新課標的要求為標準,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進行評價,并對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更新或者進行補充。教師具有系統的、扎實的高中歷史知識,是教師對學生負責、對教學負責的體現。具體來說,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僅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提高自己的一般科學文化知識,同時,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需要對高中歷史教育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生的學習心理等各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
首先,高中歷史不僅包括中國歷史的常識,還包括世界通史,因此,教師首先要有貫通古今中外的歷史眼光,并且高中歷史課本知識是以單元的形式進行劃分的,個單元之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叉,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授課之前就應該將這些知識進行系統的樹立,并且對其進行縱向、橫向的體系構建,最終完整、系統、扎實地掌握高中歷史學科的專業知識。其次,歷史學科是一門涉及語文、政治等學科知識為一體的學科,歷史事件發生的背后離不開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等相關因素。比如說,人教版高中歷史改革選修課上有關于孝文帝改革的知識講解,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要讓學生了解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那就是改革是在一個民族文化相沖突、又相互融合的背景下的改革,改革的結果證明可中原漢民族文化的強大,同時教師也要明確給學生關于統治者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孝文帝改革之所以會成功,正是由于孝文帝對漢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接納。學生在了解了相關的歷史背景和重點知識后,才能夠對改革所采取的內容進行理解上的記憶。最后,教師在宏觀上掌握相關的文化知識,可以幫助教師對知識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前因后果進行詳細的了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識記歷史知識。
二、教師要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
新課改實施以后,課程教學的教學目標除了要求教師教授學生基本的學科知識以外,還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同時要求教師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念”這三方面的能力。因此傳統的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標對教師課堂授課的具體要求。為此,教師要及時地轉變教學理念。首先,要想轉變教學理念,教師首先要對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有充分的認識,并且在深入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切實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明確自身在課堂中的位置,重新定位自己,將自己由傳統的課堂掌控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并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無論是教學目標的設定還是教學手段的使用都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既要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最終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氛圍。其次,教師在授課之前要認真備課,很多教師以自己熟練的授課能力為依托,對自己的備課采取不以為然的態度,很多教師在備課不仔細的情況下,甚至直接備課就直接進行歷史的課堂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備課的不充分有可能造成教師的窘境,當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遇到了超出經驗的情況時,就有可能造成應對不妥當的局面。
除此之外,教師運用新的教學理念進行授課,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對知識的識記,單純的死記硬背的知識在人的記憶中不可能存在很長的時間。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習教師的解題思維和理解思維,學生通過對學習方法的學習才能夠實現基礎知識之上的觸類旁通。最終達到學習的輕松和有效的目的。
三、教師要充分利用資源,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高中新課標明確的指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與時俱進,采用多元化的、能夠體現新課標授課理念并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授課方法。為此,教師可以從幾方面入手加以改善。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模式。教師的語言、表情以及教師對某一話題的描述都可能成為高中歷史授課的情景創設的條件。比如,教師在教授宋代的繁榮時,可以從藝術的角度入手導入課程,教師可以從《清明上河圖》中繁榮的市井生活狀態的描述中引發學生對宋代繁榮景象的思考。其次,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技術,利用多媒體融圖像、文字、聲音等為一體的特點將一些抽象的歷史知識或歷史畫面展現給學生,如在對《清明上河圖》的描述中,如果學生還未見過這幅畫,或者對這幅畫沒有太多的印象,這時,學生單憑自己的想象難以達到對畫面理解的真實程度。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將圖話展示給學生,學生就可以細致形象地了解圖畫的內容。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增加互動的環節。一方面,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生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鼓勵學生勇敢的發表自己的疑問;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通過課上學生之間進行小組討論的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這樣,學生不僅從教師、從更多外來資源中獲得知識、方法上的收獲,同時也能夠在與其他同學的比較中,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了解其他人的優點,并且能夠從對其他同學的學習中實現自己的進步。
總之,教師通過實現知識的拓展、授課理念的更新、專業技能的轉變等方面的發展,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定的條件,為課堂效率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對新課標理念的貫徹實施也體現了學生在的主體性地位,教師對教學態度的認真也是對學生對教師事業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