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輝?黃恒學
摘 要:開展志愿服務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發(fā)達國家大學生志愿服務情況對比發(fā)現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還有一定差距,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探尋河北省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培育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實現路徑
1.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生志愿者的行動還處在斷續(xù)性、應付性、盲目性、隨機性的被動狀態(tài),遠遠沒有達到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tài)化的程度,并未融入現實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更無法達到健康的社會道德風尚和良性運轉的行動機制。
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慈善思想為志愿服務的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志愿服務行動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主席提倡的“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1993年共青團中央開始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tài)化。”2014年中央文明委印發(fā)《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指出:大力弘揚志愿服務文化,賦予志愿服務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培育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來參與志愿服務的文化自覺,積極營造有利于志愿服務的輿論文化環(huán)境。
2.河北省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現狀調查
在黨中央和中央文明辦的政策指導下,河北省志愿服務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雖然還有諸多有待完善的細節(jié),但是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情況和社會影響力開始逐步提升。據統計,河北省注冊志愿者已達500萬人,青年志愿者為主力。2007年河北省社會志愿服務指導委員會成立;政府及指導委員會圍繞講文明樹新風、扶貧濟困、大型社會活動等方面,組織了大量活動,建立了志愿服務基金會,形成了較濃厚的志愿服務文化氛圍。
調查發(fā)現,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類型中,支教活動占據最高比例為46.2%。眾多的志愿服務選擇,高校更多的選擇是經費有限的活動,且很多活動由于志愿者需要自理費用,所以選擇的成員較少。從調查了解及數據反饋的情況來看,組織問題及人力資源問題是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兩大明顯問題。在組織建設方面,團隊建設不夠穩(wěn)定,缺乏層次感和詳細的分類,導致部分參與者無法認清志愿活動的情況。調查中發(fā)現,部分河北高校志愿服務組織,都存在著活動過于形式化、經費/成員不足、成員流動性大等問題。這同時也體現出在活動中,財力、人力、物力和信息缺乏等因素,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
3.河北省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培育實現路徑
(1)社會方面。從志愿服務文化培育體制發(fā)展趨勢來看,河北省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培育需要多個角度的體系構建,社會組織需要加大對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深入挖掘志愿服務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培育全社會志愿服務文化自覺,營造有利于志愿服務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提高志愿服務文化軟實力。當前網絡發(fā)展迅速,建設網絡化的信息管理體系,締造信息的雙向互動。目前,河北省加入全國統一的“志愿云”系統,為實現志愿服務信息共享目標奠定基礎。
(2)政府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對立法進行完善,從制度上給予大學生志愿者保障,從思想和道德層面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活動中,將志愿服務精神與文化更好地發(fā)揮出來。河北省通過開展 “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系列活動,進一步推動道德建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在大學生中興起志愿服務新高潮,為河北奮進崛起、科學發(fā)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撐。
(3)高校方面。文化的傳承需要實踐來實現,更需要起到育人的根本作用。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可以通過實際的活動進行,來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不斷提高認知能力和思想覺悟。建設校園志愿服務平臺,更有利于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的培育,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應該積極地開展校園內志愿服務,正面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其中,讓更多的大學生發(fā)揮高文化水平、高素質水平的特色,推動志愿服務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陸育蕾,榮文婷.公共服務視域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7).
[2]王為正.關于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長效機制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2).
(作者單位:石家莊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