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霄
如今,互聯網聯姻醫療越來越有看頭,行業霸主紛紛進入——“阿里健康”快速成立,“未來醫院”計劃推出;騰訊投出巨資,進入丁香園和掛號網;百度推出健康搜索,智能硬件更是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中國經貿聚焦》記者發現,不知不覺間,身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各種醫療APP尋醫問藥、掛號、繳費、與病友溝通,也有不少醫生通過第三方平臺接收患者、彼此交流經驗。“互聯網+醫療”已悄然走進我們的生活。
但由于醫療服務的特殊性,“互聯網+醫療”與“互聯網+商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等相比,腳步要慢得多。也正因為與身心健康甚至身家性命休戚相關,“互聯網+醫療”也格外引人關注。對于飽受看病難、看病貴困擾的中國老百姓來說,移動醫療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變化?
移動醫療的“硬”和“軟”
7月6日,移動醫療圈發布2015年第二季度移動醫療市場報告。截至2015年Q2,移動醫療用戶已達1.2億人,占移動互聯網用戶的15%,而中國全年衛生機構總治療人次數據高達70億,這表明移動醫療用戶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知名研究機構易觀智庫指出,“移動醫療在未來3年將呈現爆發式增長。預計2017年,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期”。
市場“錢景”廣闊,自然吸引來一波又一波的投資客,目前相關的跨界戰略合作與投資并購熱潮逐步升級。互聯網三巨頭BAT已全部進入該領域,且都形成了各自的“互聯網+醫療”族系。
其中,與百度相關的,有百度健康、dulife、百度醫生、好大夫在線;與企鵝王國“有染”的,有掛號網、微醫、鄰家醫生、丁香園;與阿里系“沾親帶故”的,有阿里健康、U醫U藥、尋醫問藥網。此外,平安集團旗下有平安醫生、寶萊特,小米陣營里有九安、好大夫在線、丁香園。
為什么BAT三大巨頭都擠破了頭似的向移動醫療轉移,歸根到底還是看到了趨勢。中國這個有著龐大人口基數的市場上再加上從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這是任何一個有著市場敏感度的人都能感覺到的,更何況有著靈敏嗅覺的資金投資者。但,站在風口上,豬真的能飛起來嗎?
移動醫療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服務,其所要服務的對象是醫患雙方。其在醫療行業中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傳感技術等高科技,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醫生可以通過此類服務更好地獲得市場、同業和市場的信息,將自身的服務進一步提升。而病人則可以通過移動醫療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并選擇合適的醫療機構和醫生。
說白了,移動醫療就是“硬件+軟件”。硬件,諸如各類手環、可穿戴計步器、智能胎心儀、智能血壓儀等健康類設備來監測患者的各項身體指標,一旦出現異常就進行提醒,或者吃藥或者就醫。
軟件,則針對不同疾病為病人提供康復知道信息、藥品信息、運動和膳食指導,并配合遠程醫療和醫生進行定期溝通。通過這類軟硬件,移動醫療將給用戶更多與服務機構或個人直接互動的機會,讓各方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健康管理成為可能。
移動醫療“移不動”
今年4月,國家衛計委表示,除了有資質的醫院開展的遠程醫療,互聯網上涉及醫學診斷的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對此,很多人“表示理解”。
此前 ,騰訊入資7000萬美元的互聯網醫療公司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在中歐國際商學院舉辦的2015第十一屆中國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醫療很難實現網上問診,比如說病人問“醫生,我頭暈怎么辦?”,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因為很多病都會引起頭暈。結果在網上,這個問題被輕易地回答掉了,“頭暈,腎虛,吃六味地黃丸”。
李天天認為,這樣的做法會給患者和醫生帶來極大的風險,醫療有時是移不動的,醫生需要和患者互動,需要了解更多的數據才可以給患者提供一個盡可能完善的體驗和治療的過程。
過去的短短兩年內,移動醫療APP發展迅猛,現階段已達2000多款。根據中國去年公布的移動醫療年報數據來看,首先是國內普通消費者對移動醫療APP最大的功能需求是通過查詢獲得電子醫療病歷;其次是預約掛號;隨后是用藥提醒、健康咨詢、遠程會診等。
用戶在選擇移動醫療應用時,最關注的因素是醫療服務的安全性和醫療服務的質量,分別占比 42.9%和 24.8%,之后是個人所需承擔的費用以及服務的快捷性等。
“移動醫療是技術,并不是醫療的核心,醫生才是醫療工作的核心,移動醫療是輔助醫療,并不是顛覆醫療?!崩钐焯煺f。網絡問診無法解決真正有檢查需求的患者。醫生在醫療體系中處在核心位置,移動醫療解決的問題是否是醫院關心的,應該換位思考。
當前國內大多數的移動醫療產品還處于用戶積累階段,企業在醫療產業鏈的各個點上切入而無法獲得足夠的盈利。如從健康類APP到可穿戴設備,大多集中在用戶簡單數據的監測和記錄,如步數、血壓等,缺乏與用戶的互動。
另外,在打通醫藥產業鏈方面,移動醫療也遇到一些可預見的阻礙。首先是醫保支付,醫保的報銷體系。能否在移動端使用醫保對用戶來說非常重要,而各地醫保政策的不統一則給線上結算帶來較大障礙。
其次是用戶習慣,對大部分患者來說,更看重藥品的療效。醫院排隊可取的處方藥患者是否愿意嘗試醫藥電商,加之擁有醫保的城鎮居民對日常藥品的價格敏感度不高,藥商有存在假藥、藥品不全等風險,患者可能更傾向于在醫院藥房買藥。
最后是就診安全,當醫療事故發生后,醫院會承擔相應責任,患者在治療前后均有保障。而醫藥電商的責任方為藥企和移動醫療平臺,無論平臺是否有檢驗能力,權威感和安全性都不如醫院嚴格,這也會影響患者的選擇。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秋霖表示,在互聯網上開展一些咨詢,沒有涉及醫療診斷、治療,不會產生醫療糾紛;或者可以明確糾紛主體,比如有資質的醫院開展的遠程醫療,應該是允許的?!暗怯锌赡墚a生醫療糾紛,糾紛主體又不能明確認定的,在目前還沒有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就是違規的?!?/p>
讓疑難雜癥找到對的醫生
有一項調查“對于互聯網醫療,您有哪些期待?哪一點最打動你?”幾位曾因親人遭遇誤診誤治而抱憾抱恨的市民袒露了心聲,最希望的是能借助互聯網這張跨區域跨國度的大網,“找到對的醫生”。
薛女士對此感觸最深,她母親幾年前突患疾病,高熱伴隨全身肌肉疼痛,輾轉來到一家華北地區極負盛名的三甲醫院,醫生大膽使用大劑量激素“試驗性”暫時壓制疼痛,兩個月后,其母非但病因沒能查出,卻逝于激素的副作用。
春雨移動健康CEO兼創始人張銳表示,一些疾病被誤診誤治,多半是源于“病人和醫生專長的不匹配”?,F代西醫的一個特點就是分科、分病種,細分再細分。不同的醫生專注不同的病種,不同的身體部位。
他解釋,專家們術業有專攻但也有局限,某人在國際知名雜志上發表過論文,雖然他名氣很大,但他真正擅長的疾病,很可能少到兩三種、三五種。但普通患者哪里知道其中端倪呢,一聽說某大夫是名醫,就費盡辛苦去投奔他,卻不清楚是否真正對路。
“解決醫生和病人正確匹配的問題,或許恰恰是互聯網的拿手好戲,因為鏈接和匹配是互聯網初始的精髓?!睆堜J表示。
把病人的病癥與專注于此的專家醫生做匹配,用醫療術語來說,就是所謂的分診導診。那么互聯網真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掛號網今年3月底推出了微醫APP,對此做出嘗試。
記者發現,微醫集團主打的核心功能叫做“團隊醫療”,就是由一群醫生組成一個醫療團隊,在這個團隊里大家分享經驗,讓病人在團隊的渠道里做轉診。
微醫相關人士解釋說,每個醫生的專長、能看哪些病,誰最清楚?調查的結果是只有他的同行最清楚,只有其他的醫生才最了解。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同一個醫院的醫生同事會經常交流,跨醫院、跨地區也經常有醫生學術會議。只有同行才知道某某醫生畢生精力致力于研究這兩三種病。所以,如果哪個患者得了某個疑難雜癥,接手的醫生通過醫生圈子會知道哪位同仁曾經研究過這種病,就會積極地把這個病人轉診給他。
眼下,解決醫患匹配優化的問題,也正是微醫等一些移動醫療平臺所做的核心工作。6月3日,微醫在北京發布消息稱,全國前20名醫院的100個頂尖專家團隊同時入駐微醫平臺。此前,已有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許多省市大醫院的醫生加入,僅交大一附院就有30多個頂尖的專家團隊同時入駐。
把診前、診后服務移出醫院
“互聯網醫療可以致力于導診、掛號等診前服務和在線復診、患者管理等診后服務。” 掛號網董事長、總裁廖杰遠認為,目前主要的服務屬于健康咨詢類,而非遠程醫療。
記者瀏覽幾個圈內知名的移動醫療應用發現,線上的一些醫院或診室,分診導診、預約掛號、院外候診、診后復查基本都能在手機端實現。
就像去銀行候號一樣,患者只需把醫院的候診服務外移到手機上,這樣他在咖啡廳里就能知道什么時候快到自己了?!拔覀円部梢园褭z查檢驗報告的結果直接推送到患者的手機上,尤其針對一些外地的患者。此前他們往往為一個結果等候一兩天的時間?!绷谓苓h表示。
他透露,目前掛號網已協助部分醫院實現了處方的查詢、一站式結算,在醫院窗口排隊的現象大幅度降低。
由于過去醫生和患者之間沒有交流的載體,沒有數據的共享,診后隨訪很不容易做。但是有了數據鏈接之后,診后隨訪可以半自助式地完成、而且可以連續完成。系統會自動登記醫生的隨診路徑提醒患者,患者在自己APP上做的每一個動作和積累的結構化數據在醫生端也可以隨時看到,隨時可以干預。
“我們在全國已經幫助1400多家醫院把窗口外移到手機和互聯網上。我們自己的服務規模也因此得到了快速成長。2014年在全國服務超過了1.6億人次?!绷谓苓h說。
業內專家指出,看病難的主因之一是各三甲醫院的門診量長期飽和,許多專家的號難以掛到。有限的專家資源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尋醫問藥需求,其中一些需求其實沒有必要占用緊張的號源資源。
比如,一些患者就診的主要目的是找醫生開藥;另外一些患者到醫院看病后,首先要做檢查檢驗,醫生真正為其提供服務是在檢查報告出來之后。以后,所有這些都可以通過移動醫療在院外解決。
移動醫療所構建的院外醫療關系系統,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治療或許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得了慢性病的患者一般都會長期找某個醫生治療。許多醫生也都會有數十、上百個固定的慢性病患者群。
隨著移動醫療的發展,醫生與患者就可以在APP上建立一個穩固的患友群?;颊咄ㄟ^APP提問,醫生在一段時間內,有空閑的時候回答即可。而患者與患者之間,也會在這個群內溝通治病心得,例如飲食、作息應當注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