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王朝處于由舊向新過渡的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作為個性派美術的代表,加上其孤傲倔強的秉性,陳洪綬的畫造型怪誕,線條清圓細勁中又見疏曠散逸,獨創的個人風格使人物畫再度復興,影響后世三百年。
關鍵詞:陳洪綬;人物畫;變形;個性
中國畫的發展歸宗于人物畫的發韌,而自宋開始,山水畫成為大宗,畫壇格局弱化了顧愷之、吳道子之正脈,士大夫們對“自然”的興趣超過了對人本體的關注,這種局面延續了近六百年,其間雖有李公麟、趙孟頫、唐寅、仇英等階段性興盛,但最終將人物畫推向歷史高度的當數明末亂世的曠世奇才——陳洪綬。
一、明代美術總特征與文人的兩種選擇
明帝國由盛轉衰的早、中、晚時期形成了“宮廷畫院、文人藝術、正統與異端斗爭并存的不同局面,并呈現出文人畫成畫壇主流、工藝美術文人化和世俗情趣的滲透三大共性時代特征。”[1]與此相對照,“明代美術出現了文人書畫的勃興,個性派美術發展,雅與俗的合流等藝術現象。”[1]明代美術反映了中國由古代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變革階段的總體特征。
明代美學特征是文藝世俗化,晚明還出現“毀壞或批判封建統治傳統的明清巨大啟蒙思潮”[2],一股是以儒學正宗面目出現,具有更多哲理思辨性質的進步學派:如張載、羅欽順、王夫之,他們“大抵以地主階級反對派為背景,具有某種總結歷史的深刻意味。”[2];再者是作為儒學異端,具有近代解放因素的民主思想:如陳亮與葉適講究事功、黃梨洲的工商皆本、戴震反對以理殺人等,鮮明地具有市民—資本主義性質,使下層的世俗現實主義和上層浪漫主義相輔相成。
受美學思潮影響,文人面對國家衰亡表現出兩種選擇。“長期以來束縛創造力的傳統規范的松弛,算是國家衰敗的一點補償了。當大部分藝術家還在追尋沈周文徵明的足跡時,另外一些人則大膽創新、自由創造,盡管他們的新方向如果不算刻意保存的話,也只是傳統的某些側面的個性化再釋……”[3]。一部分人力圖挽救封建制度,以董其昌為代表崇仰復古,欲振興文人畫并確立了其正統地位,另一些仁人志士敢于直面人生,傾訴真情,思索封建統治的不合理,他們反抗偽古典主義,主張言私言利,重視民間文藝,把世俗現實的市民文藝轉化為個性心靈解放的浪漫文藝。陳洪綬就是最獨立畫家的代表,他不拘成法,富于獨創并面向民間藝術,其作品具有強烈個性和封建叛逆精神。
二、陳洪綬生平
陳洪綬(1598~1652),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悔僧、云門僧。浙江紹興府諸暨楓橋人。他自幼喪父,但在繪畫方面天資聰穎,10歲拜“武林派”畫家藍瑛學畫,藍瑛曾評:“于畫,蓋天授也”。另一位老師孫杕也很驚異他的天賦:“道子,子昂均當北面,我輩尚可敢措一筆乎?”。崇禎十二年到北京宦游,以捐資入國子監,召為內廷供奉,奉命臨摹歷代帝王像,因而得觀內府所藏古今名畫,技藝益精,名揚京華。后辭官不就,于崇禎十六年,南歸隱居紹興。明亡后他與祁豸佳等十人入云門寺為僧,曾自云:“豈能為僧,借僧活命而已”。后又還俗以賣畫為生,順治九年逝世,年僅五十五歲。
三、陳洪綬繪畫風格的轉變
陳洪綬的創作態度、藝術宗旨是具連貫性的,他在54歲寫的畫論中總結了一生的觀察體驗及思考:“如以唐之韻,運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則大成矣。”[4]
青年時造型與筆法取自于李公麟的《七十二賢石刻》,他將石刻線條變圓為方,化整為散,呈方折之狀,頓挫強烈,剛健挺拔。19歲時畫《屈子行吟圖》,圖中屈原長袍佩劍,精神抖擻行走于江邊。白描勾勒的形象與楚辭中描繪的十分貼切。畫面用套筆(即先鉤輪廓,再用平行線組合排列,疏密有致,形成秩序感)呈現出一定裝飾性,為后來獨特的藝術風格埋下了伏筆。陳洪綬為屈原追求理想而赴死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折服,他倔強孤傲的精神性格與屈原產生共鳴,這樣血氣方剛的線條與儒道的平緩疏淡迥異。
及至中晚期,“高古奇駭”,線條細遒而樸拙,綿韌而富韻味,組織與構造漸趨疏曠。這種風格是他身處明清之交的特定歷史時期和個人曲折經歷的體現。《無法可說圖》中有兩個人物,一位羅漢,頭大身小,高鼻深目,額顴突出,面頷奇異,炯炯有神的凝視著跪拜之人,雙手靠扶著藤 杖,弓背靜坐在頑石之上,垂垂老矣。跪拜者形貌也頗奇異,金發瘦骨,卷曲的發型被大帽所蓋,佩戴耳環手鐲,白衣如流水行云,其神態專注而虔誠,似乎在認真聽法,在羅漢面前顯得瘦削渺小。從提拔“無法可說,洪綬法名僧悔”看出,跪拜者為僧悔,即作者自己。整幅畫面寓意佛法之中無法即有法,無法可說即傳授最大智慧的用意。畫面構圖簡潔,筆墨古樸柔韌,設色較濃,帶有民間畫風,但不乏恬靜古雅,人物造型很可能受五代禪月大師貫休的羅漢畫法影響,并經陳洪綬特有的變形處理,體現畫家古怪孤傲的性格和異于常人的審美。
縱觀陳洪綬在人物畫上的成就,“少而妙,壯而神,老而化矣”[5]。其歷史烙印可謂飽經憂患的一代士人人生際遇,夸張的人物造型正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氣質性格特征。這一切都說明陳洪綬是中國藝術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偉大畫家,他被當代國際學者推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參考文獻】
[1]單國強.中國美術·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41-145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191-214
[3][英]邁克爾·蘇立文.中國藝術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55-256
[4]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139-140
[5]盧輔圣.朵云第68集·陳洪綬研究[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7-38
作者簡介:楊娜,女,漢族,山西太原,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4級美術學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