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摘要:新課程實施幾年來,就其總體而言,課堂教學改革在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扎實推進,并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但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不到位,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可以說,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當前課程改革深化變得非常緊迫。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課堂教學質量問題一直是諸多學者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曾有學者就此提出構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但縱觀我國教學的實際,高耗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依然存在,效率尚且談不上,何來高質量的課堂?構建有效課堂這是我國教育的迫切需要。本文擬就對這一方向的文獻就行分析并綜述。
基于“中國知網”五種數據庫,以“教育公平 ”為檢索詞,共檢索到相關文獻3778篇。其中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中,尤其在近五年,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論文占論文總數的81.9%。
搜索期刊范圍界定于中國知網的數據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歷年來源期刊目錄”所列出教育學領域的37種學術期刊時則共檢索到相關文獻108篇,對這108篇文章所出現的時間進行統計,其結果如下表所示:
本文將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界定以及影響因素、實施策略、評價體系等方面對108篇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論文進行分析。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現狀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概念和內涵要求
要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應該界定什么是有效的課堂教學。針對這一問題,國內學者對其的定義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通俗地說,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提高、進步。
“有效教學”應是“三高”教學:一從時空上看應是高效率;二從成果看應是高效益,即教學結果能使學生有較多的得益;三從關系看應是高效應,即通過教學在師生之間的心理、人格、思維、情感等方面能產生高效應。
孔企平提出“有效教學”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情感態度和創新思維的發展;第二,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第三,有效地發展教師的教學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社會的原因,包括教師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和學生因素四個主要方面。
郭成從環境方面展開論述,他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依賴于一定的教學環境。這種環境主要包括教學物理環境、教學信息環境和教學心理環境。鐘啟全則更強調教師在課堂有效教學中的決定作用。他認為教育改革的核心領域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領域是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領域是教師專業發展。
此外,有部分學者從特殊教學群體的視角出發,論述了影響其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韓冰清認為,大班課堂教學其自身的特殊性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違背,容易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化。
(三)關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我們所關心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學者們通過對課堂教學影響因素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及建議:
赫斯特認為,有效教學最基本的條件有三:學生不僅學到了教師傳授的大部分學科知識,而且學到許多其他知識;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以后,學生還在繼續研究和探討上課內容;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
長期研究課堂的美國專家鮑里奇教授認為,有效教學包括至關重要的五種關鍵行為:清晰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口齒清楚不含糊,能較清晰地解釋概念等。多樣化教學——指教師能多樣地、靈活地呈現教學內容。任務導向——是指把多少課堂教學時間用于教授教學任務規定的學術性學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關鍵不在學生而是在于教師。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除了宏觀層面的辨析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文獻研究之外,還有部分學者從學科的角度有針對性的論述了關于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朱群芳的《讓數學課堂綻放簡約美——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思考》等。
(四)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估
對于一堂課,判斷其有效性高低的標準是什么?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估體系對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和觀摩者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標準,并依此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進和完善。那么,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估體系應該從哪幾方面來構建呢?
宋秋前指出當前國內課堂中評課論課的中所存在的缺陷:第一,把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作為了“有效性”本身;第二,以教論教;第三,重知識性目標達成,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對此,宋秋前以現代有效教學和以生為本理念為指導,建構了“三維十項” 生本化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方法的現狀
表中顯示,在108篇以“課堂教學有效性”為題名進行“精確匹配”的期刊里,文獻類研究只有一篇,思辨類分析的研究占了8成,其中,包括宏觀描述、經驗分析、介紹評論。有14%的研究是結合自身實踐的總結和分析。更為缺少的是實證研究,僅有 7篇文章是調查研究。
三、文獻研究小結
(一)從研究內容來看人們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涵、課堂教學有效性現象的分析、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路徑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研究框架比較完整,并且已經取得了相對一致的看法。
(二)從研究方法來看,思辨分析占大多數,實踐研究和實證研究比較缺乏。為此,一些看似一致的研究結論,并無實證數據支撐,體現出“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評論.2006(06).
[2]王洪偉.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要點[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時間 2001-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數量 13 12 13 21 10 12 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