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規律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就是說,閱讀起碼應當具備三項功能:一是搜集和加工處理符號信息,二是間接認識事物,三是提升和發展自我。可見,培養孩子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是語文教學的根本。閱讀對于語文教學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好書,像長者,諄諄教導;似導師,循循善誘;如朋友,心心相印。積累語言,豐富知識,而且能陶冶情操 ,受益終生。本學期開展讀書活動,親近書本,喜愛讀書,學會讀書,逐漸養成熱愛書籍,博覽群書的好習慣,營造了書香校園,達到了活動的目的。
從低年級開始,我就很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班級中早早地設立了讀書角,里面有同學們從校圖書館借的書籍,也有同學們自發從家里帶來的。好書與同學交流傳看,使小小圖書角的藏書量、種類越來越多。那時候,孩子識字量少,閱讀課外書之初肯定有困難。所以,家長在一邊的幫助會使孩子盡快渡過這個難關。通過一段時間的課外閱讀之后,不少孩子已經養成自覺讀書的習慣,并通過讀書促進了大量識字。
一連幾年過去了,這群小孩子已長大,成了三年級的學生了。此時,他們認識大量的字,對于不認識的字已經學會了通過各種方法解決了,又有了自己的閱讀愛好。每當他們空閑時總會把好書借去閱讀,有些同學已經把其中的一些書籍看過幾遍了。而學校的圖書館里那一大批各種類型的書籍,更是學生夢寐以求的好書,每次輪到我們班看書,他們總是不會錯過的。每天晚上借書,總能看到我班學生的身影出現在圖書館門口。
“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一本好書就是一種力量。”在學校鼓勵學生與書為友,“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1.制訂個人讀書計劃
在班內召開有關讀書的班會,鼓勵學生尋找一些名人讀書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重要性,初步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制定了一些符合自己的讀書計劃。讀書計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書目和字數,二是讀書完成時間。教師要幫助學生選擇適宜的圖書,既要符合學生讀書興趣,又要符合年段閱讀要求。
2.在校加強常規教育,養成良好讀書習慣
(1)利用晨會、班會,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圖書,介紹一些同齡兒童讀書受益的先進事跡,并定期開展古詩詞小小講座,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2)“午讀時光”:中午休息時間拿出半個小時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只能進行課外閱讀,不可以做其他各項作業,以此保障學生在校的課外閱讀時間。這樣達到資源共享。同時利用這一時間進行共同閱讀,使班級充滿濃濃的讀書氛圍,使不愛讀書的學生逐漸變得愛讀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并且養成在家也能安下心來讀書的良好習慣。
(3)在每節語文課的前五分鐘,要求學生必做的事:讀必背80首古詩詞中的五首,有利于詞語的積累。
(4)每天語文課,由兩位同學各講一個成語故事。講得精彩的學生給予掌聲和紅星的獎勵。講得不好的給予鼓勵,增加信心。對不準備的學生給予嚴厲的批評,要求今天晚上再準備,明天再講。這樣學生無形中就必須要回家讀課外書,講故事。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在每天的語文課上滲透閱讀方法的指導。如指導學生解讀文本中的情感,探索以主題為紐帶,將課內外讀物“捆綁”式的閱讀的方式,學生興趣盎然。
(6)廣泛征集閱讀書目。開學伊始,面向學生、家長征集值得閱讀的一本書,確定符合本班學生閱讀的統一書目。教會他們正確選擇適合的書籍閱讀,定期推薦學生閱讀,并交流心得。
(7)增加了每個星期的閱讀課,使學生能夠輕松閱讀到他們感興趣的書籍,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更加感受到讀好書的重要性。
(8)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自信和快樂”永遠是我們三年級一班的主題,我以這樣的信念影響孩子們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事情,以開闊的心境包容和理解事物,以清醒的自信指導行為。會感恩、懂感激,在班級人際交往中體驗“快樂、互助、友善、寬容、感恩”。通過讀書活動,良好的班級讀書風氣正在逐步形成。
3.互動交流 ,展示風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有了良好的讀書興趣后,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后,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讀書成果和展示自我的舞臺。
總之通過這些讀書活動,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發展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增強了學生文化底蘊,培養了學生全面素質。每位同學每月都能讀一本好書,并寫好讀書筆記,做好好段好句的摘錄,真正做到了開卷有益。
今后,我還要在班里開展小組閱讀的活動,讓閱讀習慣好的學生去帶動其他學生,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同時,也為建設良好班風服務,一定能營造濃厚讀書氛圍,讓校園書香四溢。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教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