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雷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都相應的得到提高。由于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長速度過快,使得新文化工作腳步無法跟上日益增長的需求速度。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新文化缺乏創新并且沒有把握社會發展和群眾需求的重要方向。所以進行新文化創新建立新的文化理念實行新的文化方案才是必須要開展的首要工作,才能跟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接軌,形成新的群眾文化基礎和形勢。
關鍵詞:新文化;發展;群眾文化
新文化在不斷發展,群眾文化的概念也在不斷的改變,群眾文化的主體是群眾,所有的文化創新和變革都需要保證群眾文化的普遍性[1]。如果群眾文化失去了群眾這個主體,那將會出現群眾文化倒退甚至消失的情況,這就跟群眾文化的中心目標背道而馳。所以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才是群眾文化的主旨。當群眾的生活目標轉為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時,才能使群眾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群眾文化的人文理念
人文理念主要包括思想意識、道德修養、價值觀念、文化內涵以及知識水平等內容,是社會文化不斷發展所產生的一種意識形態。社會不斷發展群眾文化也隨著發展而創新,但是群眾文化的主體核心卻不變,其核心價值主要是為群眾服務,以其能夠達到群眾文化全面統一。和諧性、基礎性和廣泛性是群眾文化的主要特征,充分反映出文化的核心價值[2]。它形成的價值主要表現在為不同地區不同生活方式群眾的文化需求,具備了各種文藝特點和模式風格。其和諧的主題和素材的要旨是要人們響應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從社會發展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而其中各種方式的文藝類別、文藝方法、文藝風格則是對于不同地區的群眾滿足不同文化審美需求樂趣所存在的。從這些方面也能看出群眾文化具有藝術感染力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對發展和諧社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群眾文化的種種特點來看,其服務對象為全部參與活動的群眾,其價值意向和文化內容將會通過不同的活動方式在不同地區進行文化宣傳。因此,新文化不斷發展帶動了群眾文化的發展,其發展的新概念必須要考慮到群眾文化參與的普遍性,如果普遍性不高則會使群眾文化沒有群眾參與,這就會跟群眾文化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所以要從根本上改變群眾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觀念,就需要有更多具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作為推動,譬如各種大型的體育文體活動,對和諧社會和群眾文化觀念建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二、建立群眾文化的新理念
一直以來,某些基層的群眾文化一直受到我國經濟發展現狀下的單一公益性意識所制約,從而在很多方面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起到嚴重的影響。文化精神做為依托,在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應該加強新文化的發展,為群眾文化開辟出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3]。全球化模式是目前發展的主要形式,從而使群眾文化融入到市場經濟中去是其發展的必然結果,市場經濟沒有文化做為支持發展就不會那么順利和昌盛。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群眾文化要取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與事業和產業齊步前進共同發展,如果分割開來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觀點,對事業和產業之間的聯系有一個很好的判斷并且認真對待,才能夠實現雙贏的局面。再經過各種產業手段和制度建立,來達到和促進群眾文化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新局面。
三、群眾文化的新方案
(一)拓寬群眾文化的空間
群眾文化需要更好的發展環境,不能只局限于單一的模式和環境中,應該多從各種模式和發展空間中尋找更好的發展。譬如新時代下的群眾文化的發展環境可以往更加潮流空間延伸,由企業、校園、街頭、商業、青少年和老年人等特點的形式組成發展空間,如果能夠利用好這些發展空間讓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對群眾文化、社會主義以及精神文明建設起到關鍵作用[4]。譬如,一些校園比較注重宣傳群眾文化,通過校園廣播、校園報紙的形式來滿足學生平時的精神文化需求。學校的教學模式也應該融合其他多元化藝術類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識知識,為學生畢業后就業中打下更好的基礎,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來實現整體文化的發展。因此,校園文化在群眾和學生兩者的綜合素質提高上具有引導和重要作用。
(二)發展通俗易懂文化事業
對于廣大群眾而言,文化作品通俗易懂才是群眾容易接受的作品,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更加貼近生活,對群眾生活態度、生活內容以及情感思維能夠更加直觀的表達出來。所以不論是我國市場經濟還是世界市場經濟,群眾所重視和認同的文化作用,主要作品本身是否具有現代、流行并且通俗易懂的元素。因此將文化工作中舊體制和模式進行創新和革新,才能讓其不受經濟發展的抑制,使得更多群眾接受認知通俗文化[5]。譬如在城市中開展群眾文化,群眾的理解應該是各種各樣的演出活動,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活動類型,小城市和縣城則有相應特色的活動類型,但是在群眾眼中這些活動類型是否具有觀賞性才是最重要的,否則活動就將失去使群眾觀賞的興趣。要讓活動走進群眾,將群眾融入到活動中來,形成兩者互動局面,是文化活動需要經歷和發展的一條新興文化之路。
(三)完善城市文化
在20世紀末,我國的廣場文化也是非常繁榮的,那時候,大部分的居民平時精神活動的場所就是廣場,創造了許多良好的群眾文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水平不斷的提高,之前的廣場文化所有的繁榮景象都幾乎消失了,但是廣場文化還是國內人民的生活的主要模式。目前廣場健身休閑、群眾的娛樂表演、街頭文化和廣場的美好就是現在廣場文化存在的模式。而且必須要注意以下兩個要素才能很好地完善廣場文化:(1)廣場文化是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之余,舒緩身心疲勞和壓力的地方,不能讓廣場文化中產生政治或者經濟利益類的活動。(2)利用社會文化消除我國之前老舊的思想文化,發揚新的文化理念,讓人們有更好的身心來服務社會和國家。
四、結語
只有摒棄舊的思想文化,接受和利用新的群眾文化,運用新的文化發展觀指導群眾文化的深入開展并根據新的形勢不斷修正,不斷拓寬群眾文化的空間,豐富群眾文化的內容,發展通俗易懂的群眾文化,重視對城市文化的完善,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需求,使群眾文化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孫玉風.新形勢下如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J].華章,2010(22):44-45
[2]江林娜.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創新[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0(04):150-151
[3]高福江.新時期對群眾文化建設管理創新的途徑取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7):99-100
[4]肖薩日娜.談如何搞好群眾文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科技投資,2014(A15):67
[5]向力.強群眾文化建設推動社會管理創新[J].大觀周刊,2013(0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