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摘 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課堂是學生的主陣地,因此要提升學習質量就要聚焦課堂,聚焦課堂就要讓學生能充分利用課堂這個舞臺,并在課堂這個舞臺上成為表演的主角。要提升質量,就只能推進課堂向有效、高效發展,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才能達到高效。
關鍵詞:課堂;主角;滲透情感;熱情;能力
沒有高效課堂,就沒有良好的學習質量。下面,筆者就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以提高效率、提升教學質量,談幾點教學體會。
1.改變教學觀念,呈現學生主角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填鴨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的形式方法單一,不管是新授課中的概念定律的陳述、理解,還是復習課中的習題思路的分析、講解、歸納,整個課堂,教師總是自編自導自演,學生只是扮演觀眾、聽眾這個角色。這種課堂,表面上看,教師表演得淋漓盡致,學生欣賞得鴉雀無聲,呈現出一派條理清楚、井然有序的教學現象。殊不知這種教學形式,把教師表演得“累死”,讓學生聽得“煩死”,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識可想而知。
傳統的教學模式急需改變,如何改變?
當代教學觀點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要提升質量,就要聚焦課堂,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例如,《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這一節,規律多,易混淆,是初二物理上冊的教學重點,更是教學難點。在新課標背景下,我大膽做了個嘗試:首先讓學生分組探究得出物體經過凸透鏡之后能夠呈現什么類型的像,然后讓學生猜想成像類型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在教師點評以后再次做分組實驗讓學生探究什么時候成倒立放大的像,什么時候成倒立縮小的像,什么時候成正立放大的像,并自行設計表格將數據填寫在表格中,讓學生匯總數據得出結論。在得出了三種類型的像的成像規律后讓學生猜測u=2f和u=f時分別成什么像,實驗驗證。這節課中,學生經歷了猜想、動手操作,記錄數據,小組討論,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這些環節,通過本人的檢測,發現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2.舍得情感投入,“突現”學生主角
情感的培養是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它更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動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教師要與學生多交流,多關心學生,與學生建立起真摯、親密的情感關系,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感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我們教師要具有強烈的責任心,要善于捕捉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選擇不同的激勵方法,使學生樂學。因此,本人在課堂教學中,會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設計不同的表演角色,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主角,并且愛上課堂這個舞臺。
例如,在學習應用慣性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時候,很多學生解釋得不夠完整。本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誰有過加固錘頭的經歷,并請該同學解釋這個現象,提出后立即觀察每位學生的表情,本人發現那名基礎差對物理極不感興趣的學生也抬起了頭,我及時抓住這個機會,帶著鼓勵的眼神響亮地喊出他的名字,其他同學都齊刷刷地看著我,一副驚訝的表情,仿佛在說老師怎么叫他,盡管那名學生在解釋的時候還不是很熟練,回答得還不是很流暢,最終那名學生在同學們的補充下完成了任務,我表揚他的同時,適時引導他與其他同學回答了一系列問題。看他坐回座位的表情,我就相信以后他對物理會越來越有興趣,同時課堂被推向了新的高度。
3.注重實驗探究,實現學生主角
物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實驗科學,很貼近生活。在實驗教學中,如果只是我們教師自己演,學生仍然是觀眾,那就會使學生失去對探究實驗的興趣,長久以往,學生就不會尋找與發現真理,創新思維能力就得不到培養,學習知識也只是簡單記憶,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要使課堂更有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設計、討論、總結。
例如,在“利用針筒測量大氣壓強”教學中,常規教學是先講原理,再講如何測量力F和針筒橫截面積S,再講如果考慮摩擦力,測量結果如何,考慮有殘留空氣測量結果如何,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作業顯示學生掌握程度不佳。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小組討論終于了結論。這樣的學習,學生更愿接受,更易接受。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就應該注重實驗,就應該盡量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自編自演,教師要適時引導,讓學生在探索中尋求真理。
要提升質量,就要聚焦課堂,聚焦課堂就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個舞臺,只有讓學生在課堂這個舞臺上成為表演的主角,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更有效更高效,才能全面提升物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龔春燕.創新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李新鄉.物理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