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民
高考的根本功能是“測量”,高考作文的“核心價值”是檢測學生運用漢語言的能力,也就是說,高考作文應該力爭做到以不同的分數來公平準確地區分學生表達能力的高低。要實現這一基本目標,我想,高考作文命題需要在如何才能盡可能讓“給分公正公平”上下功夫。
高考作文的分數最終是由閱卷人來評定的,而閱卷的第一標準是“是否符合題意”,一旦閱卷認定作文未能在命題范圍內行文,就會大幅度扣分,后果很嚴重。如某年全國卷作文給出了國人讀書量和網絡閱讀的兩組數據,不給話題,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寫作文。命題人的初衷大概是為了給學生更廣闊的發揮空間,結果閱卷時各省標準不一,有些省規定只要寫讀書就算切題,有些省規定必須結合材料給出的數據來寫,有些省甚至規定必須把兩組數據結合起來行文。結果一篇文情并茂地寫“讀書”的價值和意義的文章,在A省可能是滿分作文,而在C省可能因為沒有提到網絡閱讀而無法及格。這樣巨大的得分差異并不是因為表達能力的差異造成的,顯然非常之不公平。再比如2014年廣東作文材料明擺著有“任何科技都不完美”的意蘊,可閱卷組規定一等卷必須寫到“照片”,其“法理”依據是題目中要求“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問題的焦點在于這個“范圍”本身就很不明確,可大可小,完全由閱卷組來任意伸縮衡量。凡此種種,都是命題對作文“到底寫什么內容”這一關鍵問題表述含混所致。
所以高考作文命題一定不能給后期閱卷在“是否符合題意”這一評判關鍵點上留下太多的“自由裁量”空間。
懇請各位命題老師今后在這方面多多費心,可以學學西方國家的作文命題,比如“比起科學,藝術是否不那么必要?”這類的命題,絕不可能讓閱卷組在“寫什么”的判定上犯糊涂。既然作文是考表達的,那就拜托把題目出明白了,讓閱卷人專心致志去評判寫作者的思維水準和表達能力,而不要讓閱卷人在是否“符合題意”上大費周章,更不要讓寫作者因為“理解錯了題目”而大幅度失分。
“不得套作,不得抄襲”是多省作文命題中的“明確要求”,恐怕也是中國高考作文的“特殊景觀”。有教師公開宣稱“在氣氛緊張的高考場上,短時間內要寫出一篇精彩的作文,難度相當大。如果事先就在腦子里存了幾篇作文,臨時把它們調出來組合寫作,這是應試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逼渥龇ň褪恰皩W生從一進入高中開始,要求他們把自己從小學到初中所寫的作文找出來,從中選出寫得最好的三篇,然后不斷地補充材料,改進結構,修飾語言,對這些作文一一進行精雕細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將作文中引用的材料、運用的語言和采用的結構等全都爛熟于胸。在高考臨場考試時,只需將這些內容與題目所設的話題拉近,一篇漂亮的原創作文很快就能出爐”。這樣投機取巧的應試“技巧”,不僅嚴重損害著中學作文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也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這種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們命題的模糊。如2015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智慧是一種經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樣子。請以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題目通篇“文人囈語”,對智慧的解說云遮霧罩,含混其詞,為學生照搬抄套現成的文章留下了巨大空間,更為后期閱卷鑒別區分“套作、抄襲”挖了一個大大的“坑”。
如何在給考生自由發揮的空間的同時加強限制性以防止和打擊抄套,是擺在作文命題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墒敲夂斓念}目依然大量存在,我可以隨時舉出一大把,如“山的沉穩水的靈動”之類皆屬此類。解決的辦法看來還是要學學西方命題的成熟經驗,“你認為對文明最大的威脅是什么?”(美國維克森林大學入學考試作文題)之類的題目下要想抄套現成的文章,估計難度就大了很多,同時閱卷人鑒別抄套的難度也大大降低了。
關于高考作文,我不想唱高調,什么“價值觀引領”“關注現實”等等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但都是在高考題的“社會作用”“育人功能”等“題外價值”上兜圈子,作文作為一道普通高考題的“核心價值”是學生“拿分上大學”,而“分”是由閱卷人評定的,命題不能不考慮閱卷。作為選拔性甄別性的考試,出題時如果缺少了對閱卷的考量,就如同給參賽者提供了一個寬大的跑道但卻挖了陷阱一樣,難以真正區分競賽者的優劣。更何況,當裁判的標尺沒有明確標準的時候,那些真正老老實實參加競賽的很可能被偷奸耍滑者淘汰。
強烈建議高考作文的命題專家到閱卷場去體驗一下,也許這樣專家們就會強烈地意識到,把題目出明白,把要學生寫什么說清楚,恐怕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老教授協會基礎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