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嫻婷
【摘要】根據中央文件的精神指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中之重。教育模式的選擇是首先要應對的。本文對相關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從現行的教育模式和基本認識兩方面,整合了當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的文獻綜述。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認同路徑
2014年五四和六一期間,習總書記就兒童和青少年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表重要講話,要求當代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在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接下來工作的重點。在開展教育之前,我們需要全面了解現有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模式。
一.現行兩種教育模式
自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來,國內各高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受區域環境、專業特色等影響,各高校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形式多樣、方法不一。目前,普遍采用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理論灌輸”模式;二是“實踐教育”模式[4]。侯爽在其研究中指出,第一種教育模式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有明確統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第二,由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采取灌輸或講授的方式對這些內容進行傳遞;第三,突出國家、社會和教師在教學內容、標準、規范等方面的權威地位[1]。它的具體形式包括政治理論課教育、政治理論學習和個別輔導三種。與此同時,各高校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還開辟了實踐教育模式,依托“第二課堂”和校外“第三課堂”進行補充教育。
袁祖社博士在其《價值觀教育范式的價值反思與路徑轉換》一文中,從灌輸性范式和主體性范式的內涵入手,提出了利用主體際性價值觀教育實現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相統一的主張。袁博士認為,價值觀教育基本范式的轉換與嬗變,必將為價值觀教育提供新的契機、新的視域與新的借鏡[7]。具體嬗變包括:由培養“知識性人才”到生成“主體間性品格的人”,引導價值觀教育目的向自我本真性的回歸;由“理論教材”走向“鮮活文本”,引導價值觀教育內容向“人化——整合”性轉變;由“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引導價值觀教育過程由受教育者的經驗系統切入;由“脫域機制”走向“全員育人”,引導價值觀教育思維向整體性綜合化轉變。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的基本認識
1.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的內涵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查有梁在其所著的《教育模式》的前言中寫道:“教育模式就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抓住特點,對教育過程的組織方式作簡要概括,以供教育實踐選擇;或者是對教育經驗作概括,抓住特點,得到個別的教育模式,以豐富教育理論。”汪鳳炎在其《德化的生活》一書中提到,理想的教育模式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目標明確;二是指導理論科學可靠;三是要有實現目標的具體操作程序。綜合模式及教育模式的概念,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可以定義為:教育工作者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理論指導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圍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要內容,為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符合國家價值觀、適應時代需求的合格人才所形成的穩定而簡明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構理論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程序或方式,用以指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6]
2.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較而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時間較久,而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的研究則始于2007年,兩者即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研究對象不同。前者的重點是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育模式,后者則涵蓋了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價值觀等方方面面。從理論范疇來看,前者屬于后者,但不等同于后者。第二,研究目的不一樣。前者從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角度進行研究,目的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3.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路徑研究
吳起華在其《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著力點》一文中指出,要努力創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的路徑[5]。他強調,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外在要求內化為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才能成為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動力之源。他認為,價值觀內化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必須要將其融入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群過程,滲透到學校建設的各個方面;同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追求、內化為大學生的理想信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構筑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莫詩浦在其《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路徑研究》一文中,則強調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既要激發認同的內在需要,又要優化認同的外在環境,多維度構建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有效路徑[1]。他認為,要實現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觀認同,以下四個方面尤其重要:第一,尊重與滿足大學生發展的利益訴求;第二,給予大學生精神動力和支撐;第三,引導大學生形成價值共鳴;第四,激發大學生價值情感認同。在優化認同的外在環境方面,他認為需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和網絡環境。高校是社會環境產生影響的過渡與中間地帶,而公寓是高校環境產生影響的關鍵地帶。
參考文獻:
[1]莫詩浦.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總第480期,42-44.
[2]龐娟娟:針對當前寢室文化談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開展[J].創新教育,148.
[3]王浩宇:寢室文化建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作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80-381.
[4]王啟明,袁祖社:價值觀教育范式的價值反思與路徑轉換[J].求索,212-214.
[5]吳起華: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著力點[J].教育管理研究,2010年第12期,5-7.
[6]張丁杰,曾賢貴.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的構建[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4月第28卷第2期,67-75.
[7]鐘添生.西方價值觀教育模式對我國當代價值觀教育實踐的啟示.教育前沿網絡財富.2008年7月,7-9.
[8]戚萬學.沖突與融合——20世紀西方到的教育理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270-273.
[9]Halstead,J.Mark,Taylor,Momica J.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a review if recent research[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0(2).
[10]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M].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107.
[11]馮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