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莉
【摘要】道德與法律都是用來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兩者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關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完善,社會民主法治進程的加快,社會進入全面轉型期,對社會發展多樣化、思想觀念多元化的這一時期,加強對道德與法律的共性研究,促進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貫徹黨的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道德與法律;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大學生
在黨的十五大會議上,江澤民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來依法治國,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黨中央又一次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同時,還要堅持以德治國。那么道德與法律二者是什么關系呢?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并以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在社會主義國家體現了人民的意志,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的要求。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決定,以善惡標準評價的依靠人們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維系的,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原則和規范的總和。道德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規范著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高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 業務技能,又有良好道德涵養和法制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當前大學生存在的道德缺失與法制觀念淡薄的具體體現:
1.大學校園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
大學階段是青春勃發、奮發有為的黃金階段。當代社會中,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被譽為“天之驕子”,他們代表著祖國的未來。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和在當今社會轉型、多元文化沖擊融合的宏觀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出現了許多不正常的現象。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高等學校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占高校總人數的1.26%,一些被人們視為高智商、、高素質、高層次的大學生卻因觸犯法律而鋃鐺入獄,十分令人痛惜,而且大學生犯罪類型向多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并且大學生的犯罪率呈增長趨勢,以大學生涉及的刑事犯罪領域為例,據法學教授康樹華所作的一項調查表明,1965年,大學生犯罪占整個社會刑事犯罪的1%,而近幾年,占整個社會的17%,其中2007年的馬加爵殺人案、2008年南京市800多名大學生違法“傳銷”案件、2010年的藥家鑫事件、2011年煙臺大學殺人案,還有最近2015年3月12日昆明醫科大學發生殺人案,造成一死五傷,尤其還出現少數團伙犯罪,如西安某大學5名學生強暴女青年,,被抓后,他們無知地問民警“關多少天?罰多少錢?”這些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的出現,都讓人觸目驚心,難以忘懷。對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原因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政治素質差;二是缺乏組織紀律性;三是法制觀念淡薄。這些案件促使全國重新審視大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法律素質,開始反思我國現有的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
2.道德觀念缺失
中國乃禮儀之邦,有著深厚的道德基礎。由于高校的擴招,造成生源素質下降,有些大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他們損人利己、貪小便宜、戀愛越軌、故意損壞別人財物,上課玩手機已變成司空見慣,考試作弊不在于良心是否受到譴責,而是看老師監考是否嚴格,偷東西也變成了個別學生的生活來源,而不認為是可恥的行徑。對于大學生道德觀缺失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對道德認同感降低;二是對道德的貶低;三是對道德缺乏敬畏。還有少數學生受西方思想影響,道德觀念發生扭曲,上黃色網站、玩黃色游戲,“金錢至上”思想觀念盛行。由于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一些大學生由于道德觀念的缺失而最終走向犯罪道路,成為個人家庭及至全社會的遺憾。
二、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效結合途徑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的兩大調節機制,兩者共同擔負著調節社會關系和穩定社會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強調的是自律,而法律教育強調的他律。道德教育的特殊任務就是吧某種價值體系行動和觀念的準則,灌輸到個人意識,使其形成相應的信息、品質和習慣,達到自我調節和自我監督的目的;而法律教育是通過宣傳法律制度所引起的心里效應來抑制或弱化行為人的違法犯罪動機,是吧德育教育所提倡的價值觀念通過外在行為要求轉化為內在思想需要,實現對個體道德品質的塑造。可見,道德教育的基礎。法制教育是保障。一些大學生犯罪,往往首先表現在道德素質較低,是非觀念模糊,其次是法制觀念淡薄,他們自以為知法,但又把自己的行為排除在法律之外。所以大學生行為的正確選擇,既要靠思想道德教育的正確引導,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規章制度的有效規范和約束。單純的道德教育所能承擔的社會整合的功能越來越弱,這時法律法規的制定以及對公民及時地進行法律教育,有利于社會個體的行為選擇作出明確的指引。極大程度地遏制由于多元化所帶來的社會失序現象。所以,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有利于綜合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境界和法律素養,實現大學生對自身品質的美好塑造。
1.注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
高等院校開設此課是在1986年的9月,其性質是本、專科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國家將此課列為德育三大主干課程之一,而現在高校都比較重視專業課程和數學、英語、計算機等基礎課的教學,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不夠重視。法律課程課時少、內容多,考試形式寬松,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導致了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細致地講解相關知識,學生對此課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學不學此課無所謂。因此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一方面首先是學校應增加該課程的教學課時,再者是對學生進行猛醒教育,用慘痛的案例與事實喚醒他們對基本法律常識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創建“以培養對學生正確的行為為基礎,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為核心,以幫助對學生明確相關的權利與義務”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再者要加強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的培訓。通過支持、鼓勵他們去修讀更高層次的學歷及參加該門課程的教學方法交流會方式,提高教師對知識的整合能力。通過對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促成教師思維方式的轉變,以知識講授為基礎,滲透對學生完善人格教育,以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為教學目的。
2.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自律能力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的成年期的轉變時期,因為年齡和閱歷的原因,有些大學生容易形成自負個自以為是的性格。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加上社會上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競爭的加劇,一些學生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心理障礙,因此需要教師和學校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借助心理咨詢及時疏導,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同時應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其良好的人格品質,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正確面對挫折、失敗及貧富差距等社會現象,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
3.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古人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認為環境對人有很大的影響,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受到好的熏陶,接近壞人可以使人受到壞的影響。這對青少年尤其重要,社會生活中已有不少教訓。這兩句是從《茍子》的“居必擇地,游必就士”、皮日體的“居必擇地,行必依賢”演化而來,作為人生箴言,仍可借鑒。 大學生活動范圍最多的地方是校園和家庭,所以除了在課堂上對大學生進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外,還要充分發揮宣傳、保衛、共青團及學生組織和家庭的積極作用,開展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與法律宣傳與教育校園文化活動,例如對學生經常進行板報圖片展、廣播錄像、知識競賽、專題講座等,培養學生道德學生道德規范的提高和法律意識的增強。讓大家都來關心他們健康成長的氛圍,確保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就要注重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加強大學生道德與法制教育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而良好的環境氛圍則可以影響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從而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品德,良好的習慣和高尚品德又可以使他們能夠遵守法律規定的義務,增強法制觀念、民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運用科學的道德、法律理論去觀察、分析和解決有關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理性地處理問題,減少犯罪的發生。
大學生犯罪案例的上升,使高校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對大學生需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結合,但是落實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任重道遠。只有各高校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有效落實,才能使道德與法制教育見成效,促進大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高素質人才,達到高校真正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王英鑒主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黨史出版社.
[2]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R],2002
[3]楊朝霞.道德與法律的異同及其啟示[J].天津市政法管理學院學報,2007
[4]陳大文.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