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并發展起來。在高校的美術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它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了其創新意識的培養,在促進教學發展方面發揮著重大的功效。因此,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是當前“互聯網+”形勢下對美術教育提出的新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多媒體;新常態;美術教學;新挑戰
當時間的年輪轉動到2015年,隨著兩會的召開,“互聯網+”成為人盡皆知的網絡熱詞“經濟、社會進入新常態,精神面貌也要有新狀態”。習總書記的這句話不僅僅是說給經濟界、政界聽的,也是說給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高校教師們聽的。作為一名高校美術教師,更要積極轉變教學狀態,主動適應新常態。
美術既是一門造型藝術,又是視覺藝術。其實對于美術教育來說創新從來都沒有缺席過。《教育與創造》中提出:“只有創新才能使世界更美好,只有創新,才能為人類增加新知識,為世界帶來新的幸福。創新成為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
一、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在互聯網前科技時代,美術教學早已成為有效利用科技發展成果并先試先行的執行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用就是多媒體技術。
(一)什么是多媒體
在互聯網前科技時代,多媒體作為一種多種媒體互相綜合交互的技術,融合了文本、圖像、照片和聲音等多種媒體形勢。在計算機普及入教學課堂以后,多媒體技術又融合了動畫和影片等其他基于計算機應用的媒體形勢,使得傳統的多媒體技術更加如虎添翼。
(二)“多媒體”+美術教學的特點
1.聲像音結合
通過傳統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的融合,多媒體教學實現了聲、像、音等多種感官接受方式的融合。這種融合使原來單一紙質的美術教學一下子進入全新的科技狀態,成為可看、可聽、可觸及的真實性空前的一種更加藝術性的方式。更利于表達美術教學內容的藝術性與形象性,使得美術教學進入新紀元。
2.突破傳統教與學的界限
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從直觀上增加了美術教學的感官接收渠道,使得原本略顯抽象的教學變成了更加直觀、藝術性更強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長時間的多媒體教學方式的侵染從藝術的角度植入了一種愛好性的侵染,使得學生開始從傳統被動的教學中主動轉變自身的角色,由“教我學”轉換成為了“我要學”的模式,同樣是學但是其驅動力是完全不同的。這種轉變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契合了國家對于教育改革的期許,達到了教與學的一種和諧共生相互促進的局面。
3.加速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就是圖、文、聲、像、視頻等多種交互技術的融合。美術教學中引入這些交互技術使得美術這種本來就充滿藝術氣息的學科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筆者通過多媒體軟件對學生進行了長時間的美術作品創作指導,從經驗來看,學生運用繪圖、圖片處理軟件進行創作的熱情也是空前高漲的。而且通過多媒體的展示以后,在計算機上進行從繪制草圖、拷貝、涂色,到最后調整、修改,色彩轉換,都非常方便、快捷、節約,整個過程又顯得清晰明了,很是具有吸引力。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得學生們對于專業技能的掌握速度成倍增加并獲得一致的好評。
4.增加實踐機會
由于教學任務的繁重,無論是哪個層次的高校對于學生校外教學的安排都不是那么充足。但是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引入,特別是計算機的普及使得在美術創作中的環境模擬更加真實,更能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使得學生雖然身處“鋼鐵森林”之中,也能更加真切地體會到戶外的環境氛圍,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機會,模擬了身臨其境的場景。讓學生在美術教學中,既感受到了樂趣又增加了模擬實踐的機會,并提升了動手能力。
5.信息儲存便捷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融入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美術教學在“互聯網+”提出以前也進行著自己的嘗試。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將教學信息存儲并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共享,使得美術教學資源的獲取、發布、提供突破了課堂的狹義限制。打通了美術教學的“中梗阻”聯通了課上、課下,使得美術教學不僅僅成為一門學業也更加成為了一種愛好、興趣。美術教學借助多媒體成功轉型全天候的“全能戰士”,更加高效、出色地培育美術人才。
二、“互聯網+”多媒體教學
(一)“互聯網+”新時代下的“洪水猛獸”
“互聯網+”是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政府報告中被熱議的詞語,官方這樣解釋它:“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簡單點來說,“互聯網+”就是按照需要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結合,并促進各行各業的產業發展。
“互聯網+”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鮮明特征,是基于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新型創新趨勢,是吞沒躺在傳統行業上不思進取的人們的“洪水猛獸”!它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合、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可以說,不在“互聯網+”的思維下謀劃未來,那么就很可能沒有未來!
(二)“互聯網+”深刻改變高校教學方式
當國內美術教學還沉溺于象牙塔里的遐想時,在國外“互聯網+”技術早已深刻影響高校教育。
在英國,教育信息化讓英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場景化的學習方式變得十分普遍。信息化幾乎改變了所有學科,校內課程隨社會變化而變化。現代學校要幫助學生在校外成為合格的公民,評估方式要與教育愿景一致,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教學也教會了學生如何與人溝通。
在韓國,目前已有620萬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和移動教育資源學習。教育信息化使學習內容多元化,實現教育可訂制化,讓落課的、偏遠地區學生享受同等教育的機會,讓知識得以共享。目前韓國有涉及社會和自然科學的134個數字課本項目,2011年韓國政策承諾,紙質課本和數字課本并行,并用5年時間過渡。
(三)“互聯網+”催生“多媒體教學2.0”
沿用多年的多媒體教學將在“互聯網+”的新趨勢下催生新內容:大數據,遠程交互等新功能。互聯網滲入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美術教學及多媒體技術,原先相對孤立的個體開始融合,大數據、線上教學、遠程交互教育、3D智能技術、3D打印等原來看似與美術課堂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現在通過“互聯網+”為傳統美術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新形勢、新方法、新突破。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連豬都能飛起來,那么美術教學這只已經具備多媒體教學技術“翅膀”的“鳥兒”,肯定可以飛得更遠、更高。因此,通過融合的“多媒體2.0”能提供更多、更好、更直觀、更具實用價值的教學輔助方式,在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引導學生培育自學上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互聯網+”形勢下對美術教育各方提出更高挑戰
(一)“互聯網+”倒逼教師能力提升
“互聯網+”作為一個相對新興的提法,對傳統教育方式方法已爛熟于心的“靈魂工程師們”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從事美術教學的教師們一般都要比學生們年長,學生的年紀是人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好的階段,而進入相對穩定模式的美術教學者們對于這種新興模式的適應則更為困難或者需要的時間更長一些。長期教學形成的思維慣性,以及成長經歷的不同造成的接受能力差異會以不同的形勢在面對“互聯網+”的時候表現出來,進而影響“互聯網+”、“多媒體2.0”的實際效果。這就要求在面對新生事物的時候,我們的教學者們要先試先行,不僅要適應,還要引領,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更新、自我再教育使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們成功轉變狀態,成為新一輪教學改革大潮的引領者。
(二)“互聯網+”與“多媒體2.0”對高校硬件提出新要求
要想在今后的美術教學中發揮“互聯網+”“多媒體2.0”的威力,對于高校基礎設施來說也是一種新挑戰,同時也是一種新機遇。眾所周知“互聯網+”是今年新興的一種提法,是近年來才顯現出來的一種新趨勢,而相對于高校基礎設施來說,它的更新自有其規律。學生們積極適應“互聯網+”等新興模式是需要時間最短的,從事教學的美術教育者們需要的時間在其次,高校基礎設施的更新則是這一個環節中相對來說最慢,也最具有決定性的一環。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當下,對高校來說更新基礎設施更是一種難度很高的挑戰與要求。但是作為最基礎的一個環節,需要高校管理者們也拿出你們的擔當在“互聯網+”的大潮下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積極推動“互聯網+”教育的蓬勃發展。
(三)“互聯網+”下的美術教育對政府提出新挑戰
教育,作為助推廣大莘莘學子打破社會階層板結、向上流動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它的改革創新從來都不應該缺席的角色就是各級政府,特別是對于教育資金的投入上。當然也不全是指資金上,從政府層面來講,應該創造性的做好公共服務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助推“互聯網+”形勢下的不止是美術教學改革還有整個高校教育的改革,使高校教育能有更好地堅持問題導向,適應學生們、社會、未來的要求培育出能夠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戰略的新型人才。
四、結語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高等教育也已進入“新常態”,各種新技術、新挑戰層出不窮。面對新常態,美術教學也不能獨善其身,在后的教學中應該把美術教學放到整體教改中去謀劃,放到我國高教新常態的趨勢下去謀劃,放到“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背景下去謀劃。
美術教學不僅僅要滿足于突破教與學的界限,更要注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互聯網+”形勢下的創業能力、融入社會獲得認同感的能力、獲取認同感、取得社會地位的能力。不僅僅能讓學生在藝術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也要讓學生成為社會競爭中的佼佼者或者更廣泛意義上的成功。
作者單位:
王倩,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