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秋梅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國畫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 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是中國的國粹。國畫融詩、書、畫為一體,展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修養與內涵。國畫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根據高中美術欣賞教育目標,對中學美術的國畫教學展開思考,以便于學生能夠充分領略到國畫的美。
關鍵詞:詩;書畫;欣賞;教學
一、 國畫中詩書畫的特點與關系
中國畫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帛畫——一種畫在絲織品上的國畫。而這些繪在絲織品上畫顯得氣韻生動,其用流暢的線條將物體形象地表現出來,意境優美,確立了中國畫以線為主的造型形式,為后來中國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畫從19世紀末開始不斷引入西方美術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美術理念,并與自身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到了現代越趨成熟,風格各異,流派紛呈。
詩、書、畫相結合是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北宋時期,文人畫興起,文人參與繪畫,蘇軾在《跋宋漢杰畫》中,提出“士人畫”的概念,后來被稱作文人畫,并與畫工拉開距離,文人畫需要畫家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它使繪畫不僅僅是描繪和記錄事物的方法,更是文人墨客抒發心中情感的途徑,賦予了繪畫以思想和靈性。文人將詩和書法的藝術手法融入到了繪畫當中,使繪畫具有詩的妙想、情感和意趣,具有書法的線條和美感。國畫中的詩分為兩類,一類是題畫詩,一類是畫中詩境。題畫詩顧名思義,是題在畫作上的詩,這里的畫一般是指文人畫,只有在有思想有情感表現的畫作上,題畫詩才能展現其意境。題畫詩與畫面相得益彰,將畫面中的詩意美感進行了提煉與升華,使文人畫和其它類型的畫區別開來。
而畫中詩境是畫面運用詩歌的創作手法,如“比興”等托物言志,使畫面具有詩的意境。蘇軾和年輕藝術家米芾共同創造了在中國最富有特性與代表風格的中國畫。文人畫重點在于氣韻的生動與藝術家強烈的主觀性,其中蘊含的藝術原理與技巧對現代藝術也有重要影響。
二、國畫欣賞教學的形式與問題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在進行中學國畫欣賞教學時,要不斷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理解,并以此為根基,對國畫欣賞課堂教學進行優化和改進,讓學生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精髓。
中國畫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與此相比,我們的中學美術課程中的國畫欣賞課就沒那么精彩了。隨著與世界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融合,我們的中學美術教育更加側重于西方美術的教學思想,而忽視了對傳統國畫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教學思想。拿高考來說,國畫是我國美術文化的精髓,而高考對學生的考試是西方美術的內容,學生為了應對考試,不得不一直學習西方的美術內容,聯系西方的美術繪畫,這是極其不利于中國國畫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有些地區的中學對美術課極其不重視,有的甚至不開設美術課程,而從事國畫欣賞教學的美術老師鮮有專業研究國畫的。仔細研究相關資料后,不難發現中國傳統國畫的欣賞課程往往只是對畫面進行表面的欣賞,只能讓學生了解國畫的皮毛,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講解,更沒有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道德精神領域。中國國畫的欣賞教學內容有好幾個方面,包括書法欣賞教學、詩歌欣賞教學、繪畫技法解析等內容。書法是一門內涵與文化背景深厚的藝術,與國畫藝術相互融合,在歷史文化的長流中形成了“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形式。然而在我們的中學美術教學的課堂上,很多老師對這一內容的教學不太重視,這一點是不可取的。還有一些老師片面地進行繪畫技法的欣賞教學,并沒有重視詩書畫的理論教學。“謝赫六法”中提出“氣韻生動”,這是國畫的境界,要想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國畫的詩意與意境之美,學生自身的文學修養和藝術理論修養必不可少,由于部分學生文學修養和藝術理論修養達不到一定水平,導致他們在國畫欣賞課上較難掌握國畫的欣賞要點。所以我們要提高學生的藝術理論修養水平,加強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理解與學習,感悟中國古典藝術的深刻內涵。
古人所提出的“文人畫”,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國畫的豐富內涵和文化意蘊,即我們所說的國畫的詩書畫一體。如果能把詩書畫融合為一體去進行國畫欣賞教學,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會更成體系,能夠讓學生從源頭上、從大的關系中了解國畫的歷史和發展,了解文人墨客在國畫中所寄予的情感,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詩書畫一體與國畫欣賞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中國畫的內涵豐富多彩,蘊含了中國古代藝術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的國粹,體現了中國古代的藝術思想和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我們的美術教育應該重視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中學的美術教育應當對中國畫進行深入的剖析。中學美術教學大綱強調美術鑒賞課的教學目的就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藝術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欣賞國畫的美呢?筆者總結出了詩書畫一體的國畫欣賞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較好地欣賞中國國畫,能夠領略國畫中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畫教學密切相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積累是掌握中國畫的基礎。詩書畫一體的教學模式,旨在讓學生不僅要掌握國畫本身的繪畫技法的欣賞,還要掌握國畫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了解“書畫同源”等藝術理論,才能更好地欣賞中國畫。
首先,想要學生能夠將詩書畫融合在一起去理解和欣賞國畫,需要學生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美術理論的充實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很有幫助。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學習,如加入中國美術史、中國古典詩詞、中國古典文學等課程的教學,這是必要的積累,磨刀不誤砍柴工,思想到達了一定的水平,欣賞水平自然就上去了。我們不僅要增加學生的美術理論課程,也要要求學生多學習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和文學知識。
其次,當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時,我們要讓學生了解“書畫同源”的概念,掌握詩書畫一體的欣賞方法,這里“書畫同源”表示書法和繪畫源頭相同,由同一脈發展而來,也表示書畫藝術的延伸發展密不可分。我們可以簡單地介紹和剖析一首詩來理解這一概念。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此詩描繪了秋雨過后,山村居民質樸快樂的生活,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詩中描繪了明月照耀的松樹林間,潺潺的清泉在石頭上緩緩流過,浣女嬉笑著從泉邊歸來,漁船也從蓮花深處穿越而過的畫面,和諧淳樸,清新自然,仿佛一幅生動清麗的山水畫,讓人產生向往之情。如果把這首詩和中國畫欣賞結合起來,讓學生先理解詩的境界,再把對詩境的理解帶入畫中觀摩畫作,那會別有一番風味,比教師對國畫直接進行繪畫技法的剖析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在欣賞了詩的美妙之后,再進一步上升到繪畫的意境,相信他們能更好地吸收國畫的精髓。
最后,有了文化積累,具備了基本的欣賞國畫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賞析具體的畫作,更好地理解畫理,運用詩書畫一體的欣賞方法。在國畫欣賞課上,講解中國畫的藝術特點時, 教師要讓學生能夠在欣賞作品的同時, 能夠感悟到國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現力,將畫作的畫面與國畫的相關理論知識相結合,從而深入地理解國畫的內涵。國畫的畫理知識在欣賞典型的繪畫作品時, 讓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是至關重要的,在端正教學態度的同時,正確的教學方法必不可少,我們應該普及詩書畫一體的國畫欣賞教學的教育意識,將傳統文化和中國畫知識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中國畫及其背后的文化魅力,更好地為中國國畫和文化的發展進步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蘇軾.東坡畫論[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2]周雨.文人畫的審美品格[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 陳滯冬.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4]翁旨遠,王昌景.從蘇軾題畫詩看文人畫的文化根源[J].美術學報,2013,(05)
[5]美術課程標準[R].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