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江蘭
【摘 要】“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讓許多家長、老師誤認為讓孩子越早學東西越好,早期教育中的超前教育越演越烈,不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把大量知識提前灌輸給幼兒,希望讓孩子早日成“龍”成“鳳”。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盲目攀比等等,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其產生的結果卻往往是事與愿違。本文將針對超前教育的現狀,簡單分析其成因、危害及教育建議。
【關鍵詞】超前教育 原因 危害 早期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209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可以理解,可如今家長的早教觀念也太“超前”了。襁褓里學倒立,6個月學劈腿、1歲練平衡木、13個月滑冰、兩歲讀《中庸》……這些例子讓人難以想象,這么小的孩子要做這么高難度的事情。“超前教育”現象越演越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這種做法易導致何種嚴重后果?教師、家長應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早期教育?這些必須是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事出必有因
(一)來自家庭的原因: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刺激著許多家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要求迫切了,有教育投資的心理,也有教育投資的能力,廣大家長已不再滿懷孩子入園有人看,而是迫切的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這種期盼心理完全理解贊同。只是由于教育觀念的偏差,許多家長認為讓幼小的孩子受良好的教育就是參加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拼音、算術、英語、舞蹈、彈琴等等,越多越好,讓孩子連玩的時間都沒有,違背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二)來自學校的原因:一味迎合家長的口味
一些幼兒園、培訓機構就是嗅到了這種商機,幼兒園紛紛開辦雙語、學前識字、珠心算等教學內容,培訓機構更是開設科目繁多的培訓內容,思維訓練、劍橋英語、學前數學、拼音等等,以此作為招牌吸引生源,目的就是為了迎合家長,實現自己的商業利益。許多家長不懂幼兒教育,認定孩子學得越多越早就越利于日后發展,從而不考慮孩子實際興趣,盲目跟風,為孩子選擇一些枯燥無味的學習內容。
(三)來自社會的原因:培育富有時代特色的英才
近些年,社會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社會競爭的加劇對人的整體素質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也在推動著這種超前教育模式的盛行,高考指揮棒的魔力早已滲透到了幼兒教育的領地。社會要求幼兒教育朝著幼兒全面發展的方向,實現富有時代特色人才,因此部分家長和幼兒園紛紛造就“人才”。讓孩子背古詩,三字經,弟子規,默寫漢語拼音字母……讓幼兒園的孩子過早背起了沉甸甸的書包。
二、有因必有果
后果之一:培植了“既不成熟也不豐滿”的“早熟果子”。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盧梭
小鳥的媽媽如果在小鳥還沒有長出羽毛的時候,就硬趕著小鳥飛出鳥巢,結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年幼的小鳥掉落在地上,而且可能永遠喪失了飛翔的機會。許多家長熱衷的“超前教育”就是試圖把孩子從小培養成高素質的“尖子”。這種“超前教育”對孩子們只教“學問”,單調的學習使孩子們對“超前教育”感到枯燥無味,其中許多人已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一位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反映說,孩子上幼兒園時,有的家長就讓孩子超前學習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算術內容。由于孩子缺乏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必備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礎,加上家長缺少專業方面的素養,就容易造成拼音的發音不準確,握筆的姿勢不對等問題,教師“要扳也扳不過來”。進小學后因為學的是已經學過的東西,孩子容易對課堂教學內容失去新鮮感,因此上課不用心,養成不良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對以后的學習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種樹者郭橐駝曾說“種樹,要‘順木其性,方可長成參天大樹。”這是自然之規律。的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年之前像兒童的樣子。任何急功近利,揠苗助長的做法,只會適得其反。
后果之二:培育了“知其一點,不及其余”的“偏才”。
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愛因斯坦
目前,有些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以為人才=聰明(能力)=知識=有出息,于是把向孩子灌輸知識當成了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在生活上對其孩子百般呵護,處處包辦代替,造成孩子獨立性差,懶惰、懦弱、自私等。還有一些家長為了更早的看到成果,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積累,而只求快些讓孩子接受知識,孩子和成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當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學了幾個字、學了多少算術題的時候,他們便忽略了孩子與伙伴玩得是否融洽,在游戲過程中有沒有摔倒再爬起來等,而孩子也逐漸會只關心那些大人們為他們安排的任務。少了探索的興趣,沒有這個年齡該有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學前教育不能只開發孩子某一領域的潛能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能力,我們更應培養孩子初步的生活和交往技能,自信心、獨立性、自主感和對生活積極態度的培養熏陶等。
后果之三:培養了“心智不同步”的“怪才”。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每次看到新聞報道學生自傷自殘的事件總讓我們嘆息不已,有的初中生在受到老師或家長批評后,就出走不歸;有的高中生和大學生因學習上遇到困難或談戀愛受到挫折,就用極端方式結束自己。是什么讓90后00后心理越來越脆弱了?有中學老師提出,是我們的教育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養了,忽略了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少大學教授說,現在是讓幼兒園和小學的娃娃們學知識,做“學問”,而讓大學的教授們來教大學生如何遵守社會公德規范,注意素質培養。一些本該在學前、初等教育中逐步培養的素質,現在卻交由高等教育來“補課”,完全倒置了本末。從小進行全面素質的基礎教育,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涵養、交往能力、創造能力、勞動觀念、集體觀念,自理能力、求生能力等,這才是教育的健康正常模式。
三、超前教育≠早期教育
有90%以上的家庭把早期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其實像做游戲、聽童話故事、聽音樂、在大自然中游玩……看似隨意,卻包含著很深的教育學原理和很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們才是真正的早期教育。比如,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在大自然的游玩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認識自然事物。動手的游戲促進大腦發育,鍛煉手的靈活性。跑動的游戲煅煉身體的平衡能力和靈活性,提高身體素質。游戲還都能培養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合作能力,鍛煉人的意志、耐心和耐力。聽童話也是孩子的一種樂趣,童話融有人類文明、自然知識、社會道德等方面的內容。至于搭積木、拼拼圖都是既動手又動腦,既培養空間平衡、組織結構能力又培養邏輯推理能力的游戲。兒童的玩,就是最好的學習,最好的早期智力開發。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盡可能的不是從書本中,而是從天、地、草、木中獲得自己的知識。”把孩子帶到藍天下、森林里、河流邊,通過童話、幻想和游戲,引導他們進入周圍的世界,每天都發現一點新的東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為走向思維和語言的源泉。
在幼兒園超前教育問題上,有家長的“無奈”,有學校的“不得以”,也有教育體制的“缺陷”,但不管如何,學前教育應該尊重幼兒的智能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著重培養幼兒行為習慣與生活自理能力,讓幼兒健康快樂成長。不管是家長還是幼兒園都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應該通過各種科學、有趣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孩擁有更多童真與童趣,讓他們可以更加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周柯《學前教育研究》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
[2]2001年9月起試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3]袁鴻林《我將課堂搬到綺園—我對女兒的早期教育散記》網上下載的電子書;[4]蘭海《孩子需要什么》中國婦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