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玉冰
一、公共利益與國家利益
在很多的情形之下,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經常會混淆,作為同一個概念來使用。但其實,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在涵義和范疇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劉躍進認為,“國家利益在一定意義上應該是全體國民共同的利益,是任何一個國民作為國家平等的一員在概率上能夠平等分享的公共利益。” [1]
國家利益從字面上來看,顯然是從國家的角度出發,國家民族所追求的可以得到的利益、權利,體現著在這個國家中的所有的國民以及各種的利益集團興趣和需要。雖然說國家利益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代表了整個國家里所有國民的公共利益,但是,國家利益和所有國民的個人利益不能同一而論,它其實只是從某種意義上或者在確切的某種范圍內,代表或者體現著所有國民的公共利益,由此可見,國家利益和所有國民的公共利益并不是同一個概念,切不可混淆而論。
二、公共利益與政府利益
公共利益與政府利益也是有其內在的相互關系,余敏江、梁瑩研究認為政府利益的本質是公共利益,政府利益是群體利益的代表,而社會公共利益的基礎又建立在群體利益上,政治從某種方面來說是為了實現并且最大限度地實現這個群體的公共利益。
“看政府行為在多大程度代表公共利益,首先要取決于政府政策反映法律制度的程度,是否具體地體現了法律所蘊涵的抽象的價值,是否在法律授予的權限范圍內,按照法定的程序指定和執行公共政策。”[2]基于這個層面來看,公共利益才是合法化的、制度化的政府利益。
而任曉林、謝斌認為,“政府是一種特殊組織形態,有獨特的屬于公共利益的個性,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政府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目前存在的政府自利行為不是政府應有現象,是發展不成熟的表現,是一種必須經過努力才能克服的現有現象。”[3]
三、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
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要從“公共” 和“社會”出發,而社會與國家兩個概念有時可以統一,但也有時卻與國家相對立。在社會系統中,國家是具有合法的強制性、壟斷力的一個政治統治系統;社會是一個總稱,是全體個人以及群體,還有所有的制度的總稱,當然不包含組織與安排。
龐金友認為,“社會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共同體。國家則是指在特定的領土范圍內,根據既定的規則,借助公共權力實現其成員的共同利益和調解成員關系的社會組織、規則和制度的總稱。”[4]
社會利益顧名思義就是指不包含國家機構及其成員的所有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雖然它與國家政治系統的利益有所不同,但是兩者之間又有著相通點,社會需要國家為其提供一些必需的服務,國家在此同時亦會獲取自己合理的利益,兩者互相作用之后即產生了公共利益,顯然公共利益是包含有著合理的國家利益的社會利益。
四、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
關于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 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產生沖突的時候,應當首先考慮公共利益,本著個人利益必須遵循于公共利益的原則。鄭智貞、左琳認為,“在正確處理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矛盾時,必須在任何時候都要把國家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因為國家的整體利益代表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也代表民族生存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5]
另一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正好相反,持這種觀點的研究者立足于現代憲政理念,通過研究法律認為,在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不匹配時,不應當純粹絕對的犧牲掉個人利益,從而來服從于公共利益。當兩者產生矛盾時,站在法律的角度上,用法律來規定或者限制個人的基本權利,但與此同時也要本著合法的程序,具體到個別的行為中,然后再來確認兩者的利益取舍。王新艷對此提出了四個原則,“一是法律保留原則;二是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三是比例原則和有利于相對人原則;四是利益衡量原則。”[6]
參考文獻:
[1]劉躍進.認識“國家利益”需要理清的幾個關系[J].社會科學戰線,2005(01).
[2]余敏江,梁 瑩.政府利益·公共利益·公共管理[J].求索,2006(01).
[3]任曉林,謝 斌.政府自利性的邏輯悖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3(06).
[4]龐金友.現代西方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5]鄭智貞,左 琳.談談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0(06).
[6]王新艷.公共利益詮釋[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05).
(作者單位: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