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荊
摘 要:激發動機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課堂教學中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小組合作學習法就是創設了這樣一種情境,這種情境能讓小組各成員盡力做出自己最大努力,通過競爭和成功,調動成員學習積極性。教師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在“少教多學”模式的嘗試下,可以遵循自主性、全體性、合作性、實踐性這四原則,構建更為有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少教多學;學習小組;教學有效性
一、自主性原則
“少教多學”模式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應重視學習小組的建設,在課堂中著眼于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提高,以自主學習為前提的合作學習。以50人的班級為例,每6~8人為一學習小組,人數不宜過多,以確保課堂討論的有效進行。
此外,課堂應盡量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需預留足夠閱讀與思考的時間,以確保討論能緊扣知識點,不浮于表面的熱鬧。也可參考綜藝節目,在課堂中巧設搶答環節,設置不同分值,以小組積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全體性原則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應立足于全體學生的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具體實施中,會遇到一些常見的課堂病癥,需對癥下藥。
癥狀1:組里總是同樣的同學發言。
藥方1:每堂課每組每位同學有1~2次發言的機會,沒有發言過的同學機會優先,平時較少發言的同學可以適當加分。
療效1:經常發言的同學會在遇到較難問題時才舉手,或者教會、鼓勵同組同學發言。
癥狀2:為了分數,不經思考,爭搶著發言,秩序混亂。
藥方2:根據問題的難易和學生回答情況設置分值。補充回答有可能得到更高的分數,如重復別人已經回答的內容,則扣分。
療效2:學會彼此尊重傾聽,避免為了搶分而錯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合作性原則
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將構成學習整體,為完成共同的任務開展互助性合作學習。馬斯洛認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愛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會突出來,成為主要的需要。”“親其師則信其道”,思想政治學科若要有效進行思想滲透,教師要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抱著學習的心態參與學生的小組討論,不急于否定學生。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會更愿意展開交流,交換意見、接受新知識。
小組領導者能力以及班級學習氛圍對小組合作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有些組因組長的組織能力偏低,或因小組整體實力偏弱而無法順利地展開合作,教師應因組而異,成為學生活動的關注者,及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積極巡視指導,留意各組的精神狀態,是否都有開口,都在說什么,是否與主題相關,是否存在誤區或疑難點。
四、實踐性原則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把學習看成是在每個成員不同的知識世界里,通過自身的內化、重組、操作和交流主動進行建構的過程。要求學習小組在活動中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情境性”。“生活即教育”,學生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理解,生成知識,也有助于加強小組成員的合作意識。
以必修1《經濟生活》為例,在第二課第二節“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可采取“模擬經營”作為的小組實踐形式,安排各小組組成公司不同部門,以本地海產品市場的商品價格變動為背景,讓各小組為增加銷售額尋找對策。
第三課第一節 “影響消費的因素”,可安排小組“模擬生活”,各小組抽取不同的家庭背景,根據各自的經濟情況,合理安排7天假期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費比例,并探究各項支出安排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對必修2《政治生活》中較為抽象的知識,經由課堂中的理論學習難以實現情感的認同,可嘗試采用學生課內分工、課后分組搜集資料、課堂學生講解、教師補充歸納的小組探究方式。
為避免增加學生負擔,以鼓勵為原則,不強制,這些緊貼實際生活的活動,可行性強,由于立足于實踐,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教師,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將“一切基于學生的成長”作為教學的出發點,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課堂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文杰.發揮學習小組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林業教育,2010(01).
[2]趙友剛.新課改中合作學習小組建設的幾點建議[J].科學咨詢,2014(06).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政治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