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往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往往因學生或老師的因素導致教學質量和效率低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初中數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進行了研究,以便為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144 -01
一、有效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必要性
所謂教學有效性,是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到初中數學教學,就是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理解、吸收所學知識,還能舉一反三獲得學習方法,并在掌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積極探求新的數學知識。有效教學不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效率,還增強了老師的責任感,促進老師素質的提高。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以老師為主導,教學模式較為單一,老師是絕對的支配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和學習者,這樣的單向教學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對于初中數學這種基礎的、抽象的知識來說,老師應起到的作用是間接引導而非直接指導,學生接受知識更多的應是自我消化而非全盤接受,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發散式思維,利用數學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邏輯能力[1]。
二、影響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通過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掌握數學知識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數學課程是由老師、學生和教學內容組成的,他們之間相互影響和促進,構成了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因素。
(一)初中數學老師的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就要合理分配時間,突出重難點,而數學課堂教學反饋能夠保證教學活動向預定的課堂教學目標前進,促進數學教學過程不斷優化。在優化過程中不能單獨依靠延長學習時間來進行,初中數學教師首先要樹立時間效率觀念,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數學課堂時間利用上來,并根據同學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反饋,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與課堂教學目標進行比教,找出差距和原因,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已達到最佳效果。
(二)初中生方面的因素。
初中生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現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表現為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非智力因素為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學習意志力。我們經常發現學生有偏科的現象,即使在數學課中,也存在有些章節內容愿意學,有些章節內容不愿意學的現象。如果學生對數學提不起興趣,就會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負擔,在課堂上就會應付了事,不會集中注意力聽講,久而久之對數學失去了興趣,導致成績的下降。如果學生知道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的去克服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且堅持下去,勤奮努力,刻苦鉆研,往往都會獲得成功。
(三)教學內容方面的因素。
數學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現實,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注重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和情境化,可以視為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延伸,這樣有助于學生體會數學與社會的聯系,感悟數學的應用價值,強化學生們從數學角度看待周圍的事物,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
三、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教會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
數學中概念的建立、結論、公式、定理的總結過程,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這些知識生成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數學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識的引入和生成過程的編寫,這也正是為了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們應當改變那種害怕浪費課堂時間,片面追求提高學生方法運用能力的做法,應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于學生參與認知的教學環節,把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的探索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公式定理的歸納過程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自己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增強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完全平方公式”時,可以這樣來進行:(a+b)2=a2+b2成立嗎?(顯然學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通過教師的誘導、學生的參與,使學生既認識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對該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探索精神也勢必激勵學生去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2]。
(二)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從認知心理學看,數學學習是學生根據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主動進行分析、消化的過程,表明了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是主導,學生為載體”是當前新課標的要求。因此,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只有學生受到老師的尊重,學習熱情才會高漲,思維才會變得活躍,學生才會樂于思考、善于學習。同時數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創造讓學生發揮才能的機會和情景,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改變舊有的以老師為中心,一味灌輸導致學生厭倦的教學模式。
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精心設計問題,適當編設一些課堂練習題,讓學生在思考中獲得知識,讓數學練習變成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而不應急于把方法原理告訴學生,否則學生只會疲于應付。在學習新內容時也是如此,通過分析、引導,讓學生開動腦筋,那么學生不但可以深入理解知識,也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如學生弄清了去括號,移項等是朝著解集的形式轉化的目的后,對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希望的創造思維能力所起的作用。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教學的效率和和學生的學習質量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老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實踐,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這樣才能促進數學教學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來春.基于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2(06).
[2]岑志慶.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07(49).
作者簡介:程宗明(1979-),男,漢族,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實驗中學數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