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必成?劉艷萍
摘 要:創新創業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大學生是最具有創業潛質的群體。挖掘大學生創業潛能,鼓勵引領大學生創業,有利于大學生提升自我,實現人生理想,也是構建創業型城市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創業型城市;研究
所有創業群體中,大學生群體最為重要。大學生歷經十多年寒窗苦讀,有著較好的教育背景,豐富的專業知識,良好的知識素養,迎難而上的勇氣,開拓創新的精神。近年來,全國各地市州紛紛提出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重點鼓勵和引導以高校畢業生為首的各類人群創業,大學生創業迎來了最佳發展機遇。
一、大學生創業現狀
1.國外大學生創業現狀
1998年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這說明“以創業促就業”已經成為國際共識。西方國家大學生創業起步早,創業氛圍濃厚,各級政府與學校重視對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的培養,民眾也普遍欣賞與支持創業[1]。
大學生創業教育最早興起于美國,1947年麥倫斯·梅斯(Myles Mace)
教授在哈佛大學率先開設創業課程,隨后創業教育在美國各著名高校陸續展開,2005年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創業學課程[2],大學生創業蔚然成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統計,如果該校畢業生創建的公司組成一個獨立國家,將是世界上第17大經濟體。瑞典將創業教育納入從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研究生的國民教育體系之中。西方崇尚創業的社會文化,大大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業潛能,增加了創業成功率。
2.國內大學生創業現狀
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晚, 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加強對教師及學生的創業教育”,標志著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的首次提出[3]。
2004年,我國高校相繼開設創業課程,鼓勵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十八大首次將大學生創業納入國家的就業方針。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2屆畢業生自主創業率達2%,為五年前的兩倍。相比西方發達國家20%~30%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差距顯著[4]。根據對樂山師范學院2015屆3793名畢業生創業意向調查表明,對創業感興趣者為49%,準備創業者為17%。麥可思研究院對樂山師范學院2012屆、201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表明,畢業生創業率分別為3.4%、3.8%。無論是在全國還是在樂山,大學生創業率偏低。
二、大學生創業的優勢與劣勢
1.創業優勢
(1)年齡優勢。大學生的年齡基本上集中在二十歲上下,朝氣蓬勃,精力充沛,初生牛犢不怕虎,敢說、敢學、敢想、敢干,富有冒險精神,思維活躍,自主學習能力強,并且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與適應能力明顯優于其他年齡階段的人,這些是創業者必備的基本素質。
(2)知識優勢。用智力換資本,學以致用,是大學生創業的巨大優勢。經過十多年寒窗苦讀,特別是大學期間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大學生基本上完成了知識積累,自身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及專業技能,無疑可為創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與技術支撐。
另外,大學生在讀的高校是高新技術的重要創造者和擁有者,大量的高新技術成果每年都在這里問世,但因種種原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較為低下,不少科研項目成功鑒定之日便是其壽終正寢之時,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研發的新技術能夠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的比例并不高,能夠轉化為產業的不到20%,而最終形成產品并進入市場的不超過5%[5]。
(3)政策優勢。我國各級政府極為關注大學生創業,已先后制定出一系列政策,鼓勵引領大學生創造創新創業。
隨著市場準入門檻降低,登記注冊手續簡化,稅收、證書工本費及管理費用減免,小額創業貸款數量不斷增加,程序更加簡化。SYB、KAB等創業教育培訓已成燎原之勢,創業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前所未有。2014年5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2014至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通過加強創業教育培訓、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強化創業公共服務,引導和幫扶更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樂山市2014年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實施方案明確規定為創業人員提供創業政策咨詢、項目推介和勞務供求等相關資訊服務,同時為創業者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指導和咨詢服務。
2.創業劣勢
(1)啟動資金缺乏,貸款難。無本莫求利,無錢別創業,創業需要一定的啟動資金。缺乏創業啟動資金是大學生創業路上的攔路虎,也是第一道難關。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有自己的積蓄,父母贊助,親友借貸,商業貸款,小額創業貸款,風險投資等,實際上哪一條渠道都不怎么通暢。絕大多數創業大學生一無穩定收入,二無信用,三無不動產抵押,申請商業貸款無門。專門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小額創業貸款也是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雖然上有國家小額創業貸款扶持政策,大學生創業資金不足時“可申請”一定數量的小額貸款,但缺乏具體的操作細則。銀行最關心的是貸款的安全性,銀行為了達到利益可期,風險可控的目的,在審核大學生創業貸款時極為關注項目的可行性,可否贏利,無可厚非。問題是各地還人為設置身份障礙,規定只有本地戶籍的大學生才能申請小額創業貸款,此舉不知將多少欲申請貸款的大學生拒之門外。
例如,廣州市從2004年開始實施大學生創業小額貸款優惠政策,至2009年,5年時間內竟然沒有貸出過一筆錢。小額創業貸款尚且如此艱難,風險投資也好不到哪里去,親友借貸也絕非易事。再說家庭支持,一個普通家庭支撐孩子讀到大學已屬不易,如果說又要扶持小孩動輒數萬元及至幾十萬元來創業,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更何況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有高達40%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事實上,80%多的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來源于微薄的家庭支持。所以大學生往往有可行的創業項目,苦于資金缺乏而不得不放棄,也有的大學生在企業運營中遇到資金鏈斷裂唯有一關了之。
(2)項目選擇困難。好的項目是創業成功的開始,是防范風險和失敗的第一道防線,否則,不管投入多少錢,逃不了失敗的結局。項目選擇成了橫亙在大學生面前的又一難題,近70%的大學生有創業意愿,一旦落實到項目選擇時大都茫然不知所措。
一方面不知道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專業結合實地調查考察篩選適合自己的項目,另一方面大學生選擇的創業項目大都集中在餐飲、零售、教育培訓等領域。麥可思中國2008屆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在零售行業和文體娛樂業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分別占創業總人數的22%和20%,而從事科技行業的較少。大學生創業技術含量低,沒有競爭力,融資困難,也難以做大,做強。
(3)社會經驗不足。商場如戰場, 創業不僅是眼光、膽略、耐力的較量,也是生產運作、人員管理、市場營銷、成本控制、風險回避等經驗能力的角逐,對創業者綜合素質的要求遠比一個普通員工高。我國各級教育向來偏重于學生的分數、成績、排名、等級,注重課本知識、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脫節。大學生生活在象牙塔中,動手少,社會經驗少,光憑勇氣與激情創業,往往處處碰壁,寸步難行。
(4)人脈不足。創業的實質是把握機會,利用機會,整合資金、信息、人才等資源,創造價值。人脈即人際關系、人際網絡,是創業的重要資源之一。創業離不開一定的人脈網絡。商界有句名言:人脈就是錢脈。知名成功學家陳安之在研究了大量成功人士案例后,得出“成功的秘訣”:成功=30%的知識+
70%的人脈。創業活動中的信息獲取、融資籌資、市場拓展等無不需要足夠的人脈支撐。大學生長期在相對封閉的校園里學習生活,與社會各界交往較少,缺乏社會人脈基礎,由此導致在企業經營管理、業務拓展中常常遇到難以想象的困難,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人脈奇缺尤為突出。
三、大學生創業引領的對策
1.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從2009年提出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到目前省級創業型城市創建遍地開花,以及從中央到地方層層加碼的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說明我國已將大學生創業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創業大學生也能得到真金白銀的實惠。但有創業意愿者多,旁觀者多,付諸行動者少的狀況沒有質的變化,社會缺乏對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普遍認同,缺乏尊重創業,支持創業,積極創業的良好氛圍是重要原因。
近年來不論是有關大學生創業的研究論文,還是有關宣傳報道,大多強調我國每年有六七百多萬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創業可帶來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創業能增加就業崗位不假,但過多地強調這一點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對大學生來說,創業似乎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萬般無奈,迫不得已的選擇,是不體面的事情。
另外,幾千年來,學而優則仕,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自主創業幾乎等同于另類就業。政府、社會、高校、家庭各個方面亟須共同努力,為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氛圍,大力弘揚創業精神,鼓勵全民創業、萬眾創業,寬容創業,樹立人人以創業為榮,創業雖敗猶榮的理念。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媒介大力宣傳創業成功人士的事跡,各省地市每年進行十佳創業之星之類的評選與表彰活動,讓創業者在社會上有影響、經濟上有實惠、創業上有奔頭、政治上有地位。形成崇尚創業、支持創業的社會輿論氛圍,讓大學生想創業、敢創業、能創業。
2.加強創業教育
創業對創業者自身素質的要求很高,不僅要有相關行業領域的專門知識與技術,還要通曉金融、法律、管理、營銷等知識與經驗。美國現代管理大師PeterDrucker認為“創業既不是奇跡,也不神秘,且與基因沒有任何關系,創業是有規律的,就像其他有規律的事物一樣,都是可以學習的。”也就是說創業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塑造的。
高校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體,要發揮創業教育的主導作用。一是要鼓勵校內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及科研成果創業,打造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創業經歷,懂企業運作經營的創業培訓教師隊伍,又起到榜樣作用。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門購買創業培訓服務這一有利時機,普及推廣SYB創業專項培訓,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與創新意識,學會正確評估自己,挖掘和利用自己的創業潛力。三是要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及校友來校做講座交流,讓大學生聆聽其創業經歷,分享其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
3.抓好創業孵化基地建設
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積極整合多方資源,在經費、場地、人員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為有志創業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實踐平臺,是解決大學生創業問題的創造性嘗試。高校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基本上建在校園內,在自己校園內創業,既熟悉環境,又有動輒上萬的師生作為潛在客戶,且創業成本低,風險小,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深受大學生歡迎。高校要高度重視創業孵化基地建設,以有利于企業成長壯大為核心,高質量建好孵化基地。
首先,選擇好基地的位置。首選臨街,人流量大的門面、建筑作為孵化基地的場地,因為地點選擇的重要性對企業特別是服務型企業來說是不言而喻的。這樣學校要做出某些犧牲,但扶持一個學生,成就一個企業家,這點付出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有些高校的孵化基地既不臨街,又不在生活區,不利于企業孵化與成長。其次,要做好入園企業的篩選工作,重點選擇當地政府重點扶持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IT技術、旅游等產業,容易獲得包括創業基金、小額貸款等支持,有利于企業成長壯大,也有利于孵化基地自身發展。最后,要做好孵化企業的后續跟蹤服務工作,組織專業教師、創業成功人士及政府職能部門官員對孵化企業進行一對一分類個性化指導,及時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同時淘汰沒有前景的企業。
參考文獻:
[1]關冬梅,杜海東,秦法萍,等.創業技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2.
[2]張文強.國內外大學生創業比較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3(08): 72—74.
[3]樊 鵬,李忠云,胡 瑞.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的現狀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4(06):74—77.
[4]陳洪源.大學生創業扶持體系的國外經驗借鑒及國內現實構建——基于廣州6所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調查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4(11):215—220.
[5]彭正霞,陸根書,康 卉.個體和社會環境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4):75—82.
(作者單位:樂山師范學院招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