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葵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社會各行業需要大量具備高等技能的專業人才,所以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但是部分高職學生是由于高考失利而進入高職院校的,他們心理上遭受挫折,生活中面對壓力,學習上缺乏動力,并且部分學生在初中、高中階段,沒有接受系統的生命教育或心理教育,導致學生在成長轉型階段容易出現問題,導致學生輕生厭世和濫用暴力等事例日益增多,反映出部分高職學生存在人生觀缺失和價值觀模糊的現象。人們開始反思高職學生的生命教育問題,并展開廣泛的討論和研究。下面將通過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四個方面,對高職學生生命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歸納其現狀的成因。
1.社會因素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與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經濟上,社會物質的豐富和社會競爭的激烈,使人們盲目地追求金錢、名望和權力,他們期待透過實際的物質換取內心滿足的愉悅。在文化上,改革開放使學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沖擊,他們的思想出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并存的現象,造成多種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和沖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關鍵時期的青少年極易受外界影響而產生負面情緒,引發對生命方向的迷失、對生命本質的輕視,開始對生存的意義和生命價值產生懷疑,導致青少年不知為何而活,找不到自身的價值。
另外,當代傳播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因為媒體經常播出包含色情、暴力的節目,過度宣傳驕奢懶散的生活,容易促使學生模仿,并進而改變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特別是新生的互聯網媒介和游戲,為爭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肆意添加許多色情、暴力的內容,從而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導致部分青少年出現放縱自我、追崇暴力的現象。
2.教育因素
當前我國仍以應試教育為主的社會背景下,學校教學仍是傳統教育的天下。傳統教育只注重科學知識的灌輸,心理健康,兩性知識等方面的內容都被忽視了。同時學校以重本上線率、高就業率作為“成功”的指標,著重學生科學知識的培養,導致現代教育體制朝著與生命教育脫節的方向發展。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現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獲得某些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用公正觀去開拓人類的心魂。”這種與生命脫節的教育,導致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沒有得到正確的培養,學生只能自己摸索和領悟,從而使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參差不齊。當面對挫折或負面情緒時,有些學生可以做出客觀分析,并增加自己的生命感悟,而有些學生則茫然無措,甚至出現悲觀消極的情緒,從此一蹶不振,跌入深淵。
3.家庭因素
因為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對子女在學業和技能上的要求越來越多,忽視了對子女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部分家長盲目追求物質生活,導致子女缺乏應有的人文精神。在人的素質培養中,家庭教育占了主導的地位,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素質的高低對子女素質有決定性影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取向,行為標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的人格塑造,而子女則會加以自己的特征將此影響表達出來,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所以,父母應該表現出模范的行為給子女學習。同時,家庭關系也是影響學生人格成長的重要因素。所以,家長應時刻關注子女的成長,注重與子女的溝通,關注子女在學習和生活上的變化,當子女出現問題時,家長應設身處地地思考子女的心理需求,使子女感受到關愛與支持。
4.自身因素
高職學生身處各種文化、價值觀激蕩的階段,在面對社會問題時,其自身的價值選擇呈現出多元化、矛盾性和不穩定的特點。他們生活閱歷不深,缺乏實踐經驗,對事物的看法容易片面化,容易誘發一些心理障礙。當今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壓力有:一是就業壓力。多少高職學生一畢業就面臨難就業的問題,而社會上充斥著的“拼關系就業”等種種不公正現象,會直接打擊他們的就業理想,導致他們對現實充滿失望,陷入消極頹廢的狀態,有的甚至出現社會適應恐懼癥。二是情感的壓力。部分高職學生缺乏情感經驗,在面對感情問題時,容易鉆進了死胡同,進而影響其人生觀,對生命存在的意義產生懷疑,在人生追求上止步不前,甚至出現自殘或傷害他人的極端現象。三是社會壓力。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多數企業不注重應屆畢業生的培養,只希望他們一進入企業就能八面玲瓏成為多面手。
參考文獻:
[1]潘靖瑛,謝曼盈.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J].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010(06):190.
[2]劉恩允.生命教育:高校德育的缺失與補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3):103.
(作者單位:廣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