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英等
【摘要】目的:探討職業生涯規劃干預對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影響。方法:選取在校大學生150名,利用自制調查問卷對上述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和統計,對比職業生涯規劃干預對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影響情況。結果:對比發現教育后顯著優于教育前,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結論:大學生必須合理地規劃職業生涯,并根據其所制定的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來學習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朝著自己選擇的就業目標而堅持不懈的努力,以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干預研究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護理專業大學生就業趨勢也呈現多元化。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社會大環境下,社會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結構,還要求其具備嫻熟的社會交際能力。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和把握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和專業特長,規劃、設計、完善并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由“校園人”向“社會人”的轉變。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校大學生150名,男性18名,女性132名,年齡范圍為19~23歲,平均年齡為21.3±1.5歲。利用自制調查問卷對上述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和統計,對比職業生涯規劃干預對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影響情況。
1.2方法
1.2.1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斷改革。但是,長期的應試教育,尤其是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模式,使大學生習慣了在“格子化的環境下”學習、生活,造成很多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前,對未來走上社會的職業類別、職業環境狀況和職業要求幾乎是一無所知。學生將“讀書”看成了自己的唯一職業,將“考上大學”看成了自己唯一的職業目標。這種“學生職業觀”嚴重阻礙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職業的認知,即使有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過設計,也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更多的是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的職業理想。對職業認識的先天不足,使很多大學生缺乏對職業生涯的正確理解,對職業的認識往往淺嘗輒止,直到畢業時才忙于了解、關注職業,這樣難免處處碰壁。
在校護理專業大學生由于教育環境、知識結構和社會經驗閱歷的局限性,對社會和職業的認識缺乏科學依據,在校期間甚至沒有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有關調查顯示,6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對未來發展沒有規劃,34%的在校大學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職業規劃”;在做出職業規劃的大學生中,20%的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找工作。隨著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如何提高護理專業大學生培養質量,培養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1.2.2應對策略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授課教師應具備全過程理念,以確保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真正按照設計路徑來實施,將每一個環節都落到實處,有效完成預定任務,并引導大學生理解、樹立全過程理念;最后,要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會運用職業規劃知識和方法認識自我、規劃學業,樹立科學合理的目標,并有意識、有計劃地逐步實現,從而具備良好的職業規劃意識,對自身的職業發展進行有效規劃。
構建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應緊緊圍繞其目標體系來進行,遵循護理專業大學生成長規律,以滿足普遍學生需求為主線,兼顧個性化需求,以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為主要內容,以專業教學為重要保障。根據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標,教學體系應涵蓋4學年,每一學年的教學內容按照階段目標進行設計,包括自我認知教育、學業規劃與實踐教育、職業生涯設計教育、職業素質與核心競爭力教育、自主創業教育等內容。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應根據學生特點和需求進行分類教學,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課程,盡可能提升學生職業能力。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不能僅局限于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核心課程,通識課、專業課等專業教學課程也要圍繞職業生涯規劃目標體系進行安排。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核心課程主要承擔傳授相關理論知識、方法、工具等基礎性任務,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認清自我、規劃自我等。大學生學業、職業目標的實現還需要全方位的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作保障,并且該課程體系必須緊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標體系,突出階段性、系統性的特點。
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標體系的實施由多個主體構成。這既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教育手段多樣化改革的必然結果。授課教師是教育的核心主體,同時要注重就業主管部門、教務處、學生處、團委、心理咨詢中心等主體的聯動。課題組開展了以“認識自我”為主題的主題班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演講比賽、組織同學圍繞“我是誰?”“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環境支持或允許我干什么?” 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指導學生撰寫職業生涯規劃書、職業生涯輔導講座等活動。
1.3 觀察指標
采用自制問卷,上述學生教育前后自我認知(滿分五分)以及就業規劃(滿分五分)方面進行統計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顯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次研究中教育前自我認知平均得分為2.3±1.1,就業規劃平均得分為1.5±0.9;教育后自我認知平均得分為3.9±0.8,就業規劃平均得分為4.1±1.2。對比發現教育后顯著優于教育前,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
3 討論
護理專業大學生只有做好充分的職業準備,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進行科學的自我定位,了解自己的人格、個性、興趣特征,考慮社會需求等制約因素,選擇今后職業生涯目標與道路,并制訂科學的大學學習目標,不斷激發學習的動力,為將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合理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是決定自己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對大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必須開展積極有效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
現階段,我國就業問題還未得以改善,使得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在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高校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學生進入職業生涯規劃的誤區,引導學生制定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充分發揮職業生涯規劃在就業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大學生必須合理地規劃職業生涯,并根據其所制定的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來學習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朝著自己選擇的就業目標而堅持不懈的努力,以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黃敏.大學生職業規劃現狀和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20):43-46.
[2]鄭寧.大學生職業規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獨立學院為例[J].林區教學,2015,(1):113-114.
[3]劉相明,宋傳文.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組織行為管理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8):87-88.
[4]趙鵬.大學生職業規劃中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2,(30):247-247.
2013年貴州省教育廳大學生創新創業(一般項目);項目編號(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