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 白榮輝
【摘要】傳統的中學家庭作業中內容重復的很多,非常機械、封閉、單一,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已經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實施的要求了,也不利于培養現代化人才了。教師在作業布置時可嘗試多種不同的方式來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關鍵詞】作業;有效性
家庭作業是學生獲得課堂知識、形成能力、經歷獨立學習過程和認識科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作業有利于學生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能檢驗教學效果。因此,作業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是不容忽視的。
傳統的中學家庭作業設計大多都是參考課本例題、練習,作業中內容重復的很多,非常機械、封閉、單一,這種作業顯然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易使學生產生“學而無用”、“做而無用”的思想。傳統布置作業的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實施的要求了,也不利于培養現代化人才了。因此,教師必須注重作業內容的有效性。
從教師的角度,我們首先應該使我們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是有效的,應該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1.作業布置要有適度性2.作業布置要有差異性3.作業布置要有趣味性。作業的布置,教師一定要注意做到形式靈活、激發興趣,力求讓學生帶著好的心情做作業,讓他們品嘗“何樂而不為”的滋味,使他們思維更活躍,反應更靈敏,提高作業布置的有效性。結合近幾年的研究,我們在教學中嘗試了多種不同的作業布置方式。
1、常規型作業
常規作業主要是為鞏固和落實認知目標服務。其實,練習題具有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編制恰當的練習不但能鞏固、拓展、深化學生的知識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也能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到發展。通過作業可以進行教學反饋、教學調控,促進預定教學目標的實現。如:教《中國地形》讓學生填中國山脈圖,教《氣溫和降水》讓學生根據本市氣溫和降水數據繪制溫雨圖。
2、養成型作業
養成型作業的設計,可以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體系。我們認為,知識體系的構建有多種途徑,課堂上老師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往往會抹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效果肯定不佳。應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共同分享成果,從而構建自身的知識網絡。
中學科學許多知識與日常生活,科技前沿都緊密聯系,如在環境保護關于環境污染教學時可布置這樣的作業:寫一篇有關霧霾的小論文,要求包括以下幾項內容:(1)霧和霾的區別。(2)霾對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及健康的危害。(3)霾的來源及分類(4)我市霾的污染情況(5)針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提出治理霧霾的具體辦法和措施。實踐發現,學生在交流各自研究成果時熱情高漲,就邊一些平時信心不足的學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探究型作業
有的放矢地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生產來為作業設置真實的情境、實踐的情境,不但有利于讓學生了解實際,促進他們逐步學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在實際中分析、提取問題,體驗問題(習題)解決中的困惑和解決后的喜悅,還能使他們認識有關知識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進而生動、活潑地展開學習活動,使他們不但在知識技能方面,而且在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有效地得到發展。如在學習完地方時計算和正午太陽高度角之后,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測量本地坐標的實踐活動。
4、展示型作業
展示成果可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讓學生獲得成功感,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與競爭意識,盡可能使自己的成果獲得大家(社會)的承認,同時也能聽到大家的批評意見,改進與提高自己的學習質量。展示成果既能鼓勵做得好的同學,又能鞭策不認真的同學。當學生通過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展示他們的知識時(在評價過程中),他們不再是簡單地記住了課本中的知識,而是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設置學習園地或利用網絡展示學生作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宣講自己的論文、報告,并進行點評,給學生以交流、探討的空間,使學生在作品的交流、評價過程中獲得新知識,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反思、領會,并進行新的嘗試。這樣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有更強的指導性。
如:用泥巴或橡皮泥制作等高線地形圖,并在課堂上展示。
5、評論型作業
人口、環境、資源問題是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與此相關的內容多有報道,結合教學進度,可讓學生自主采摘相關內容或教師提供典型材料讓學生在作業時充分結合書本內容展開評論。如上完“人口和人種”一節后,筆者提供給學生“苦難的母親”這幅漫畫圖,學生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上來,先由學生討論含義,得出這幅漫畫含義為把地球比作母親,由于人口增長過快使環境破壞嚴重;森林面積減少,草原遭到破壞,大面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嚴重后果;使得社會問題增多,醫療衛生、教育、交通、住房就業機會等方面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最后要求學生圍繞該漫畫主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評論。
6、辯論型模式
針對教材重點內容,教師設計出辯題,讓學生自愿分成正方和反方,然后各自通過查閱資料,充實自己的論證材料,從而完成一份辯論稿式的作業。如圍繞“我國西南地區是否適合大力開發水電“。一些人認為,應該大力開發,這樣可以拉動本地經濟增長;而有些人認為,本地自然條件復雜,水利開發可能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這類話題可組織學生們實現查找資料再進行討論,發表各自的觀點,培養他們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幾種主要的作業形式,閱讀型作業(閱讀科學相關讀物),科學寫作型作業(實驗報告等)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總之,作業過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從習題的選擇、布置的形式、作業的批改、反饋的策略等,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我們去研究、推敲,只有盡可能地優化每一個環節,才能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高小芹;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2]陳子微;提高家庭作業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華章;2012年36期
[3]劉紅娟;淺談如何優化課堂作業設計;學周刊;2011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