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寧夏銀川市華西中學60名教師的問卷調查,從教師對微課在課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對所收集到的數據使用SPSS19.0進行處理。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設計,首先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其次對不同性別、不同教齡、不同職稱的教師對微課應用效果進行差異性檢驗。研究發現,不同性別、不同教齡、不同職稱的教師對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方面均無差異。最后,給出了相關結論。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微課 應用效果
【基金項目】2014年西北民族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中央專項“初中鄉土地理微課設計與開發—基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華西中學為個案”(項目編號:Yxm201402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79-02
一、問題提出
“微課”被作為一種由常用教學資源類型組合和“生長”而成的新型資源類型,它的出現得益于Web2.0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真實需求[1]。2011年,胡鐵生率先提出“微課”概念,佛山首次進行微課評比活動。2011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舉辦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在各地區微課大賽如火如荼之際,2014年5月,銀川市為順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提高全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匯集生成性課程資源,銀川市教科所決定組織開展“銀川市首屆中小學教師微課競賽”活動[2]。本次微課競賽面向全市普通中小學、民辦學校各學科在職教師,涉及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所有學科。在銀川市微課競賽之際,對中小學教師微課應用調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調查研究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微課在課堂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二、研究設計
(一)核心概念界定
關于微課程的概念,尚未有明確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微課創始人胡鐵生老師認為“微課”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3]。黎加厚教授認為“微課程是課程改革與信息化進程中的學習資源創新,是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整合為一體的新型資源”;“微課需要與學習單元、學生的學習活動等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微課程[4]。”焦建利對微課程的定義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 [5]。”歸結起來,微課是以短視頻為載體,對教學中的某個知識(重、難點)進行學習的一種形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寧夏華西中學60名任課教師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收集數據,問卷于2014年9月20日發布,于2014年9月28日回收,發放問卷60份,就對任課教師而言,覆蓋率達100%,問卷回收55份,有效樣本總數55份,回收率為91.67%。對所收集到的數據使用SPSS19.0進行處理,對李克特五點量表設計進行信度檢驗,并對對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的差異性分析做方差分析,如性別進行t檢驗,年齡、職稱進行f檢驗。
(三)研究工具
微課在課堂中的應用效果則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設計,并對11個相關題項進行信度檢驗,選用α系數檢驗信度,α系數值愈高,表示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愈高,分量表的信度愈佳。α系數值如果在0.60至0.65之間最好不要;α系數值界于0.65至0.70間是最小可接受值;α系數值界于在0.70至0.80之間相當好;α系數值界于在0.80至0.90之間非常理想;α系數值在0.90以上非常理想。“教師對微課資源在課堂應用的預期效果”層面構念內部一致性α系數值等于0.954,信度指標非常理想,標準化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值為0.954,分量表包含題項有11題,表明問卷可以用來測量(見表1)。
三、研究結果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研究在寧夏華西中學60名任課教師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回收55份問卷,有效問卷55份。有效被試中男、女教師所占比例分別為34.5%和65.5%,教齡1-3年以下、4-6年、7-9年和10年以上的教師所占比例分別為32.7%、21.8%、23.6%和21.8%,其中教齡1-3年以下的教師比例最大,由此可看出本校教師年齡趨于年輕化。教師年齡段為25歲以下、26歲-35歲、36歲-36歲和45歲以上的所占比例為14.5%、63.6%、14.5%和7.3%,教師任教年級為七年級、八年級和九年級所占比例為27.3%、38.2%和34.5%,任課教師目前的學歷為專科、本科和碩士及其以上所占比例為1.8%、94.5%和3.6%%,本科學歷的教師所占比例最大,教師職稱為初級、中級、高級和其他所占比例為27.3%、49.1%、5.5%和18.2%,教師目前的任教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信息技術、美術、音樂、體育和其他所占比例為16.4%、14.5%、21.8%、12.7%、3.6%、1.8%、5.5%、3.6%、5.5%、3.6%、5.5%、1.8%、1.8%、3.6%、和7.3%,從教師目前的任教科目來看語文、數學和英語是本校占用教師較多的科目,其中英語教師所占比重最大。
(二)教師對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的差異性分析
1.不同性別的教師對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的差異分析
不同性別的教師對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的差異比較表中可以發現,教師性別變量在依變量檢驗的t統計量等于-1.027,顯著性概率值P>0.05,未達到顯著水平,表示不同性別的教師對微課在課堂預期應用效果均無顯著不同(見表2)。
2.不同教齡的教師對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的差異分析
不同教齡的教師對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的方差分析結果如差異比較表3所示,就“應用效果”的依變量而言,檢驗的F值為0.194(P=0.900>0.05),結果顯示未達到顯著水平,表明不同教齡的教師對微課在課堂預期應用效果中不存在顯著差異。
3.不同職稱的教師對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的差異分析
不同職稱的教師對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的方差分析結果如差異比較表4所示,就“應用效果”的依變量而言,檢驗的F值為0.414(P=0.900>0.05),結果顯示未達到顯著水平,表明不同職稱的教師對微課在課堂預期應用效果中不存在顯著差異。
四、研究結論
1.微課其自身具有短小精悍、趣味性強的特點,不受教師性別、教齡、職稱的影響。調查發現,不同性別、不同教齡、不同職稱的教師在微課的課堂應用效果方面均無差異。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別教師教學風格和教學優勢差異的認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工作和教學效果,但教師在微課的應用效果中,微課其自身的特點表現的并無差異。
2.教師希望在教學應用中發現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中存在的差異。當前中小學微課的數量和內容相對豐富,但教學應用還處于淺層次的探索階段,大多數教師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用微課,并在教學應用中發現微課在課堂應用效果中存在的差異。微課的教學應用,要加強相關的理論研究、操作模式、應用指導與技術培訓等方面才能達到預期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姜玉蓮.微課程研究與發展趨勢系統化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64-73.
[2]關于組織開展銀川市首屆中小學教師“微課”競賽活動的通知.2014-5-6.http://www.nxyc9z.com/newsInfo.aspx?pkId=7816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2013,(4):10-12.
[5]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作者簡介:
李娟玲,1986年生,漢族,甘肅定西人,西北民族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教學系統設計與績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