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和”一體是人生當烙的文化底色。“合而不獨”是做人必需的道德本色,要求全體師生養成“在集體中并為了集體”的行為素養和行為模式,讓每一個人在基本素養上首先成為班級和學校集體的、大眾的、具有社會正能量的人。“和而不同”是做人必然的個性特色,要求全體師生在“合而不獨”的基礎上養成“和諧共生、張揚個性”的行為素養和行為方式。
【關鍵詞】合而不獨;和而不同;合和;個性
【中圖分類號】G4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1-0063-04
【作者簡介】沙建華,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實驗小學(江蘇如皋,226500)校長。
2009年7月,針對我校由四所薄弱學校合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多的學校背景以及“獨二代”子女教育難的社會背景,我們提出了“合而不獨,和而不同”的校訓,簡稱“合·和”教育。
“合而不獨”:做人必需的道德本色
義務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么?從《義務教育法》對“義務”二字的“強制性”解釋可以解讀出一個觀點,那就是引領人人達到必須達到的狀態。所以,義務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讓每個孩子具有社會人應該擁有的道德本色,讓每個人能夠像自由呼吸一樣自然地遵守公共道德規范、公共紀律秩序、公共默認約定,形成一種行為穩健的美。在這種公共道德規范、紀律秩序、默認約定的遵守中,人人成為規范的建設者與執行者,人人找尋到合適的理解、接受、遵守的方式。基于此,我們可以將這種做人本色概括為“合而不獨”,即讓每一個人融入社會,成為“我們”的一個分子。
具體而言,所謂“合而不獨”,就是要求全體師生養成“在集體中并為了集體”的行為素養和行為模式,讓每一個人首先成為班級和學校集體的人,而不是個體的人;成為大眾的人,而不是小圈子的人;成為具有社會正能量的人,而不是前進道路上的落伍者。具體而言,表現為三個方面的“合”:一是“人人融合于集體、學會合作不例外”的“融合與合作”之“合”; 二是“人人追求全面合格不例外”的“合格”之“合”;三是“人人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不例外”的“適合”之“合”。
首先,“合而不獨”要求我們做到“人人融合、人人合作”。
有一句婦孺皆知的俗語,說的是人類的不善合作的問題:“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有一首兒歌說的是螞蟻的善于合作:“一只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米,搖搖晃晃難運起;三只螞蟻來搬米,輕輕松松進洞里。”事實告訴我們,螞蟻是地球上存在的古老的生命之一,它們的歷史遠遠超過人類。人類必須向螞蟻學習合作,并真正地走向合作。
所謂“合作”,就是相互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我們倡導“人人融合、人人合作”,就是人人參與共同維護和遵守社會公德,共同奏響社會主旋律,共同創造公共精神財富,共同建設社會文明。
其次,“合而不獨”要求我們做到“堅持標準、人人合格”。
“合格”的含義就是符合標準、符合要求。
一是每個人的所思所想要自覺地以社會公共道德為準則。要將社會公共道德潛移默化為每一個師生的潛意識,實現一種化規則、準則為自然的、自覺的、自警的狀態。這是對每一個師生的真正負責。
二是每個人的言談舉止在社會公共道德、規則面前必須達到標準。這是對每一個學生成長過程負責。
三是每個人的所作所為在社會大考場上時時能夠過關,獲得順利通過。社會是個大舞臺,人生處處有考場。教育結果的考試與檢測,不僅在學校,更是在社會。義務教育的效果不僅要看今天是否在某個考場過關,更要看在社會中、在人的一生中是否能夠在無數考場上都過關。這才是真正地對孩子的一生負責。
第三,“合而不獨”要求我們做到“人人合適,事事適合”。
曾經,面對幾近瘋狂的社會擇校熱,作為教育人的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我們不是要選擇最好的學校教育,而是要選擇最適合的學校教育。同理,無論是作為教師、學校,還是作為家庭、社會,我們都需要不遺余力地引領全社會建立“人人合適,事事適合”的教育的科學發展觀。
所謂“人人合適”是從主觀方面而言。追求的是人人遵循教育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發展的規律,遵循人的成長的規律,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式,確定合適的發展目標,沿著合適的發展路徑,攀登人人合適的發展高峰。
所謂“事事適合”是從客觀方面而言。追求的是在人人合適的基礎上,學會遵循客觀規律,尊重自然規律,遵守社會公約,讓自己置身于客觀環境中并有所作為。
綜上,“合而不獨”追求的是讓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大眾的人,成為大寫的人。這不僅是人生的寬度,更是人生的高度。所以,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打好做人的本色,而做人的本色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人在集體中并為了集體”的“合而不獨”。
“和而不同”:做人必然的個性特色
人首先需要成為“人”,然后人必然要成為“個人”。沒有成為“人”就沒有可能成為“個人”;成為了“人”,就會如同大自然中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一樣,必然成為無可復制的“個人”。人成長為“個人”,不僅是樹葉那樣容貌上的“個人”,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個性特色。
所謂“個性特色”,就是人最終應該是一個屬于“自己”的人,應該是一個在道德本色基礎上努力守住“我”、不讓“我”淹沒在“我們”之中的人。這種個性特色應該是張揚自我但又能夠不忘尊他、利他的狀態,這種狀態應該如同物質的氣態,每一個分子都可以廣泛而自由地運動,分子與分子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和而不同”的狀態,可以簡稱為“和”。
所謂“和而不同”,就是要求全體師生人人在“合而不獨”的基礎上養成“和諧共生、張揚個性”的行為素養和行為方式。具體而言表現在不斷追求以下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為“我與環境(社會)和諧,張揚個性”;第二重境界為“我與他人和諧,張揚個性”;第三重境界為“我與自己和諧,張揚個性”。
首先,如何做到“我與環境(社會)和諧,張揚個性”?
一是要尊重自然規律,認識自我。無論是誰,都應該敬畏自然。雖然有人曾經發出“人定勝天”的號召,但是,從根本上說,那只是一種詩意暢想。我們必須承認,在無限廣袤、無限偉大的自然面前,人類的力量是渺小的。既然如此,那么,作為人類個體的一個分子,“我”必須深刻地認識自我。不僅要認識自我的渺小,還要認識自我作為的有限,更要認識自我只有加入“我們”、戰勝自我,才能有更大作為。
二是要遵守社會法紀,改造自我。現代社會學常識告訴我們,社會的正常、有序、高效運轉靠的是法紀。可以設想,一個沒有法紀的現代社會將會是一個怎樣混亂的狀況。所以,依法治國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應該成為教育人的自覺追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從自我做起,不斷以自身的行為引領學生在社會法紀的背景下完善人格。要改造自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從而讓“我”認識上知法,行為上守法,人生路上始終合法。
三是要尊重客觀規律,創造自我。所謂“客觀規律”,就是指已經被人們認識并掌握的世界普遍使用的真理。因此,作為社會人,必須吸收和繼承人類社會的優秀成果,讓這些優秀成果為我所用,化固有的規律為鮮活的生活,從而創造靈動的自我。這就是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魅力。所以,在牛頓這一現實巨人的引領下,我們應該堅信:人一旦站在了心理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地挖掘自我的深度;人一旦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遵循歷史發展的規律,發展自我的寬度;人一旦站在科學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遵循科學發展的規律,創造自我的高度。
其次,如何做到“我與他人和諧,張揚個性”?
一要不追風,做有“根”的人。曾經,當我們仔細追問“我是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時,答案總是感覺很“雷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其實,這是世人“找不著北”的根本原因所在。別說“我是誰”“我在干什么”這樣的追根問題很尷尬,也難以回答,就說“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這樣的現實以及未來問題就很糾結,也不好回答。所以,我們不應該為答案的“雷人”而驚訝,而應該為教育的作為不到位而反思。首先,我們要反思,教育的宗旨是否定位有根;其次,我們要反思,教育的行為是否定根;第三,我們最要反思,教育的評價是否究根。倘若做到了這三點,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我們的教育是不追風的行為,我們培養的人是有“根”的人,我們的學生面對類似問題時答案就不會“雷人”。
二要不浮躁,做博愛的人。“浮躁”是當今中國部分社會公民的現實寫照,而“博愛”是孫中山先生的遺訓。“和而不同”的教育,就是要求我們既要繼承,也要引領和超越。作為教育人,我們應該堅持職業操守,不管社會現實怎樣,我們都要勇于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我們要以“愛”育“愛”,謹記胡錦濤同志“用愛和責任做教育”的教導,積極探索超越時代的“博愛”教育實踐。在這浮躁的時代,我們的“博愛”要重點做到:作為教師,要愛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學困、殘疾、貧困的學生;作為學生,要愛所有的社會人,特別是殘疾、學困和生活困難的人。
三要不功利,做快樂的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經濟社會的現實寫照。但是,作為從事精神傳承與塑造領域的工作者的教師,我們應該也必須有一種去功利的心態,從容而快樂地行走在教育的大地上。這種“去功利”,至少需要去除以下三個方面的功利心理:一是去除經濟利益心理,不攀比經濟收入,從容地生活在與兒童一起快樂成長的生活中;二是去除功名利祿心理,不攀比功名心理,從容地生活在豐富的精神財富生活中;三是去除海市蜃樓式的心理,不攀比虛幻的未來,從容生活在腳踏實地的教育生活中。
第三,如何做到“我與自己和諧,張揚個性”?
一是要自尊自愛不自卑。“自尊”的含義是“尊重自己,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許別人歧視、侮辱”;“自愛”的含義是“愛惜自己的身體、名譽”;“自卑”的含義是“輕視自己,認為不如別人”。作為教師,我們要引領學生認識到: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必然會成長為唯一的“我”,我們要永遠學會自尊自愛,尤其要學會不自卑。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自卑心理是人生健康成長的大害。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告誡學生從小并且永遠做到自尊自愛不自卑。這是實現“我”與“自己”和諧的第一原則。
二是要自律自重不自傲。“自律”的含義是“自己約束自己”;“自重”的含義是“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傲”的含義是“自以為有本領而驕傲”。有哲人說:“人最容易戰勝的是自己,人最難戰勝的也是自己。”自律還是他律,這是人的成長和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作為教師,我們要教育和引領學生學會自律、自重,讓他們做到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庭和社會,養成自我約束、自我警示的良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讓“我”與“自己”和諧,從而走向“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境界。
三是要自立自強不自大。“自立”的含義是“不依賴別人,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自強”的含義是“自己努力向上”;“自大”的含義是“自以為了不起”。今天的小學教育對象已經從獨生子女轉變為“獨二代”,他們生活在“6+1”的家庭環境中,在呵護、嬌寵中長大。因為他們自出生之后,家長就為他們準備好一切了,他們似乎無須再努力。這就導致他們既缺少自立、自強的意識,又明顯具有自大、自狂、自私的習氣。所以,“我”與“自己”和諧的關鍵,在于必須引領學生認識自立自強的重要性,同時認識到“自大”的危害性。我們要讓學生學會時時、事事、處處敢于向自己挑戰,在挑戰自我中向善、向上,走向自強。
綜上,所謂“和而不同”的個性特色可以描述為這樣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我只是我;第二重境界,我不是我;第三重境界,我就是我。
“合·和”一體:人生當烙的文化底色
“底色”本義是“打底的顏色”。由此我們可以引申出:“文化底色”就是指“為文化發展打底的思想”。什么樣的思想可以作為文化發展的打底思想呢?我認為,只有具有深厚哲學底蘊的思想或者最接近哲學本體的思想,才能成為一種打底的思想。于是,我們可以這樣定義“文化底色”:所謂“文化底色”,就是不受時代變遷而變、不因政治背景而變、不因階層而變,同時又能派生出不同時代文化、不同政治文化、不同階層文化的文化思想。
“合而不獨”思想可以作為文化底色嗎?似乎可以,但實際不行。因為它目標單一地指向社會人之“合”。“和而不同”思想可以作為文化底色嗎?同樣似乎可以,實際不行,因為它目標單一地指向個性人之“和”。顯然地,在“合”與“和”之間的哲學選擇就是一種文化底色。這種哲學選擇,表現出來的就是“合”“和”相溶的狀態,這正如物質的液態,這種哲學選擇追求的是一種“合”“和”相生、相克、相容、相融的一定范圍內的分子自由運動的“液態”。在這種“液態”中,我們倡導的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合”與“和”一體化為“合·和”。
首先,“合·和”是一種世界觀,一種共生、共榮、共發展的理想社會追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更是大家的;世界是全人類的,也是萬事萬物的;世界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所以“合·和”一體,既指向的是作為個體的人與人類共生、共榮、共發展的理想目標,也指向的是作為大自然的一個種群的人類與自然界萬事萬物共生、共榮、共發展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理想境界,更指向的是世界的今天與明天共生、共榮、共發展的“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的樂觀主義的、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
其次,“合·和”是一種人生觀,是一種指向重體驗、重過程、重參與的人生觀。在這種人生觀的指導下,人對生命的理解會更成熟。它引導我們要特別注重生命的過程,不僅要確立“過程比結果重要”的生命過程理念,而且能將這種理念化為“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鐘”的具體行動;它引導我們要特別注重生命的體驗,不僅確立“親身體驗比接受經驗重要”的生命的目標理念,而且能將這種理念轉化為“關愛生命中的每一個人”的具體行為;它引導我們要特別注重生命的參與,不僅要確立“平常心態,貴在參與”的生命存在理念,而且能夠將這種理念轉化為“積極主動地參與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當旁觀者”的具體作為。
第三,“合·和”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指向多贏、指向持續贏的價值觀追求。多贏、持續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價值追求,是體現社會正能量引領的價值追求。那么究竟什么是多贏、持續贏呢?怎樣才能實現多贏、持續贏呢?“合·和”價值觀的回答有三:首先是價值標準多元,只有在多元的價值標準指導下,才能形成多贏的局面;其次是評價主體多元,一個評價主體引領一個價值走向,主體多元則一定能催生多贏的結果;第三是評價方法多元,用方法多元指向價值的多層面,建構持續贏的正能量體系。
第四,“合·和”是一種境界,一種精神。它指向的是一個高度,但未必總是指向最高處;它成就一種偉大,但彰顯的是一種風度;它是一道風景,但不是固化的美麗,而是充滿了靈動;它指向花開花落的全過程,不僅欣賞鮮花盛開的形象之美,也贊賞“零落成泥碾作塵,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精神之美。
第五,“合·和”是一種態度,是為人、處世、做事的哲學方法。它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不僅需要“合”,同樣也需要“和”。它提示我們:學會中庸哲學,萬事萬物應當取法乎“中”。它尤其告誡我們:在物質追求上,哪怕只有一杯水、一塊餅,也要學會如“合”字造字方式“一人一口”那樣去分享;在充滿競爭的現實生活中,需要有下“和”棋的思維,競爭未必都要分勝負,不輸有時就是一種贏。
當“合·和”一體轉化為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方法以后,他就會時時、事事、處處以“合·和”的思想審視,以“合·和”的方法實施,以“合·和”的原則處理,以“合·和”的態度對待,以“合·和”的策略推進,以“合·和”的結果呈現。自然而然,“合·和”也就成為了他的文化底色。
綜上所述,給人生定位好“合而不獨”的做人本色,發展好“和而不同”的個性特色,烙上“合·和”一體的文化底色,我們就不僅可以說“合·和”教育走向了真實存在,我們更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給每一個孩子的美好人生著上了三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