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現代時期各種不同而風格不斷涌現出不同的,結合當時社會情況或者超越當時社會的先進思想。其中后女性主義,就結合了當時的馬克思主義,當時流行的結構主義,重構主義。提出了與之前的女性主義運動中截然不同,也可以說是將之前的理論升華的一種適應當時社會思潮的理論。但是在中國,女性主義的許多方面與西方的截然不同,并產生了許多弊端。而這種弊端已經為社會的積極發展造成的不可忽視的消極社會影響。所以,當今中國社會迫切需要我們尋找出適合女性生存的出路。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當代女性;女權
在本論介紹后女性主義之前,首先簡單介紹下后現代主義的主要風格特點。后現代主義在現代主義之后出現,并對現代主義的一些風格提出了不同的甚至顛覆性的見解。也可以說后現代主義作為現代主義內部的逆動,是對現代主義的純理性及功能主義、尤其是國際風格的形式主義的反叛。并且后現代主義風格設計以人為本的原則,更加強調人在技術中的主導地位,突出人機工程在設計中的應用,注重設計的人性化、自由化。
受后現代主義思潮解構思想的影響,后現代女權主義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批判了以前的三大女權主義流派;批判已有的社會主體、歷史、真理等理性的產物,指出女性地位的人為性和可爭取性。同時,存在著爭取女性平等地位的艱巨性。
首先,后現代女權主義首先是從否定傳統女性主義的“男女平等”的概念進行批判的。在男權結構中,女性的自然作用和社會作用都是通過男性標準制定的。其次,后現代女權主義對以往女權主義流派總體進行了批判。在當代,女性主義有三大主要流派,包括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后現代女權主義認為這些女性主義只是反映了在歐美發達國家白人中產階級婦女反對性別歧視的愿望,只局限于反對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實質上只是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和改良主義思潮。進而指出,女性主義當中存在忽視婦女由于階級、階層、種族、地區、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差異,以及把自己的認識和行為模式全盤推廣到第三世界的做法,所以女權主義應該是全世界婦女,包括第三世界婦女的產物,不該僅僅是發達國家中產階級婦女的特權。最后,后現代女權主義對各流派不同觀點的批判。自由女權主義認為婦女受壓迫在于男性對婦女的偏見造成的,通過將婦女排斥于某些特定的生活領域之外而體現出來的。
后現代女權主義在解構了現存的一些被視為合法的理論之后面臨著與后現代主義相似的最大問題是在于如何建構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有人批判后現代主義的解構理論是不能夠自圓其說的。后現代女權主義在批判主體、歷史、真理,解構了它們的終極意義的同時,卻又在苦苦尋求女性的主體意識、女性的歷史地位、女性存在的合法性,如此,僅存的一點點貧乏的批判資料是不足夠對這一切進行批判的,無奈之際,后現代女權主義者只得在最低限度上重新拾起有關社會組織和意識形態的大型話語;有關實證分析和理論分析;有關歷史和文化特殊性的性別理論……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女權主義是經過真正的社會斗爭,從而得到的社會權利與地位。可以說西方的女權是自下而上的奮斗革命史,那么中國的女權則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然而在這種快速發展中產生了大量的不平等的情況,或者可以說是一種畸形的社會現象。
然而緊跟其后的就是母性的缺失,不知道是由于獨生子女的原因還是剖腹產,減少了生產的痛苦的原因,現在有些年輕的母親對孩子的愛,在我們看來是變淡了。母親是偉大的,母愛是偉大的,這幾乎已成為人類的共識,這種共識就根源于女性在生育和教養子女上的巨大貢獻。然而很奇怪的現象開始發生了,越來越多的父親開始對子女疼愛有加,而母親卻與子女們漸行漸遠。這些都能通過孩子們的表現體現出來,越來越多的孩子同父親的親密度開始超越母親。
后女性主義,在論者看來,其實是對之前女權主義的一種顛覆性的提高。它提出了與之前非此即彼的女權主義不同的概念。它的想法更加的多元化,而這一點和當今中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等等方面的狀態吻合。那么接下來我們將討論如何用多元化方式來解決處于后工業時代的女性們所尋求的美與設計。
后工業時代,顧名思義,在機械化大生產之后所步入的消費主義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就是,生產相對過剩,需要鼓勵消費以便維持、拉動、刺激生產,在生產社會,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產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屬性、使用與實用價值.在消費社會,人們則更多的關注商品的符號價值、文化精神特性與形象價值。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人們的基本精神需求已經比滿足,例如之前女權主義中的男女平等,或者后女權主義中多元化,都是一種精神需求,而當今社會,這種基本的精神需求已經滿足,那么如今女性的精神需求又在哪里/筆者主要考慮了兩點,主觀和客觀。主觀方面,女性們經常性的改變自己來適應社會的變化。而客觀方面就是社會的變化迫使女性改變自己。無論現在是什么原因,經濟的不斷發展,導致了社會很多弊病的發生。加上社會誘導產業的不足,比如很多傳媒類產業為了收視率而生產的帶有反映社會因素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些夸大了問題,造成了惡性的社會誘導。就女性的改變而言,暫時不考慮改變的原因的話,我認為適當的改變是有必要的。畢竟改變是促使進化的條件。據有關數據表明,女性相較于男性來說,還是過于感性了些,所以在處理很多感情類事情上面,所受的傷害就要比男性的多。
如何更加理性,更加多元的看待這個世界,這是在后工業時期女性應當具有的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消費時代必備的精神品質。當然,這種改變不只是女性單獨的力量就可以做到的,需要社會的幫助與支持。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商場中經常能看到,女廁門口排長龍,而男廁卻沒有人,所以說在生理上的不同,就決定了需求的不同,但是這時,卻提供了相同的條件的話,那么不平衡的情況就出現了。女性需要更多的理性,但是社會中提供了很多的感性素材,那么只能使得女性的感性細胞更加蓬勃發展。這種發展導致了很多女人對有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只能想到1與2,而忽略了夾在1與2之間億萬個數字的可能。
【參考文獻】
[1]李銀河.女性主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尹國軍.國外后現代大師文存[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馬楚迅(1991.~),性別女,籍貫漢,單位:深圳大學,職稱,學歷(2013級碩士)研究方向:園林與景觀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