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墜子源于河南,流行于河南、山東、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是上述地區廣大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一。但是在當今信息時代社會背景下,這一曲藝藝術的生存已經處于令人堪憂的境地,本文就河南墜子的發展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河南墜子;發展思路
針對河南墜子在發展的道路上已有的問題和現象,在非遺政策的實施下,作為肩擔重任的傳承人應該如何讓河南墜子落實實施步驟,逐漸改變現狀使其有好的轉變和質的發展。這里可以總結為六個詞,宣傳、認識、培養、傳授、創新、發展。
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宣傳力度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包括電影、電視、廣播、互聯網、報紙、期刊、手機等大眾傳播媒體在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中都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些傳播產業和技術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為河南墜子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借助它們來發布演出照片、作品文稿、比賽視頻等以此宣傳和呼吁,先讓大眾明白在河南有一種名叫“河南墜子”的曲藝藝術形式。如果電視廣播和報刊需要經濟支付難以實現宣傳初衷的話,網絡是最絕佳的選擇。我們墜子亟須需要面對的群體不正是熱衷網絡的年輕人嗎?衷心的建議相關組織部門將有關墜子賽事的文字、音頻、視頻資料搜集整理完畢在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開辟河南墜子的專欄建立共享資料庫,提高河南墜子的知名度,提高人們對河南墜子音樂的審美意識,達到宣傳的效果。除此之外,專業院團的演員定點駐扎公園展演和走基層演出也是必選的課題,只有宣傳才能讓大家過渡到認識。
二、讓大眾認識墜子,讓其有認識轉化為欣賞
無論采用何種宣傳方式,只要讓大眾認識到河南墜子,這就是推進墜子發展的有力武器。認識并欣賞河南墜子藝術是一個縱橫面的關系體,因為河南墜子不只是指舞臺上演員的表演,它實際是一個從構思、編劇、裝腔、伴奏、表演互為共融循序漸進的綜合體。宣傳之時必須使觀眾全面欣賞這門藝術,筆者認為其中有效的方法為河南墜子流派之間相互學習借鑒,因為河南墜子的四種流派的表演風格各有特色,演唱的曲目也不相同,但是音樂框架、伴奏樂器都是一致的,沒有其他的限制與禁忌,使得他們在前進中都互相學習,共同發展。更能使受眾明白這門藝術也是博大精深、精彩紛呈的饕餮盛宴。
三、有欣賞的群體就有培養的對象
想要前進,人是第一要素。要明白演職人員是曲藝的主體,名編劇、名演員、名伴奏是曲藝的領軍人物和主要傳承人。加強河南墜子隊伍建設,是振興和發展這門藝術的根本。因此筆者認為當下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繼承人的挖掘和培養。要明確傳承人和繼承人是對等的關系,但傳承人肩擔的多是責任,而繼承人肩擔的卻是義務。能成為優秀繼承人的有兩種,一是熱衷于這門藝術的“粉絲們”,二是較感興趣具備音樂素養的學生。“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自磨礪出”,作為繼承人,必須有吃苦的精神,不懈的信心,經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才能步入藝術的高境界。這里提及一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刻意培養的人才是為了得獎和獲利的話那走的是前進的彎路,它已經被功力化和利益化,勢必會讓傳承人培養的結果前功盡棄。只有繼承人把它當做興趣,以表演和賽事來充實錘煉自我為條件,或許才能在開拓墜子藝術曙光的大路上嶄露頭角成為這門藝術的領軍人物。
四、確立傳授概念,加強隊伍建設
傳授即為傳承,加強促進河南墜子文學理論的傳承,研究培養河南墜子伴奏音樂的傳承、因人而宜進行教授表演,指導唱腔傳承。只有以上三個方面全部做到才能使河南墜子這輛停滯的汽車有重新起跑的動力。筆者認為將曲藝教育正規化、規模化,改變河南墜子多年沿襲下來的師父帶徒弟、口傳心授的單一模式,培養一批河南墜子的專業表演人才,或許才能使河南墜子開啟一段嶄新的發展歷程。建設曲藝入駐藝術學校工程,強化曲藝院團業務素養的提升,是落實傳授概念兩個重要的切入點。一方面,從學生抓起,不斷培養新的河南墜子藝術接班人是必選的課題,因為單靠社會上的師徒傳授依舊不能構成曲藝復興的氛圍;另一方面,專業院團的素質提升也是傳承的必要體現,專業院團擔負著創新和發展的任務,可以說他是前者學校學生的歸宿營。只有專職人員的盡心盡力和傳承人的盡職盡責才能使我們的墜子藝術前景更加廣闊。作為繼承人,必須要有開拓的勇氣,創新的志向,不斷學習和借鑒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并將其融匯貫通于河南墜子的表演藝術之中,唯有如此,才能使河南墜子更富有表現力和生命力。
五、傳承是延續的根本
創新才是生存基礎。和一切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傳統的藝術形式一樣,河南墜子的繁榮發展面臨著一個如何不斷適應當下時代、表現城市及鄉下的節奏生活、滿足上下層群眾新的審美需求的問題。解放后,以河南著名的曲藝表演藝術家趙錚為領軍人物的河南墜子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就有了很大的創新發展。她就是在保持這種本土墜子藝術特質的前提下,研究了其發展、傳播、音樂形態,又兼顧其受容性、方向性、文學性等,才使得墜子這門藝術煥發生機“梅開二度”。創新不是指一個演員的創新意識,還要有創新的舉動,最終要將所謂的創新結果具體體現在這門藝術的舞臺表演上來。縱橫剖析,它包括藝術手法的創新,編排策劃的創新,唱腔音樂的創新,表演形式的創新,樂隊伴奏的創新。“海納百川,唯我獨用”的借鑒手法在每個藝術領域都是“萬能鑰匙”,但往往借鑒的結果會差強人意。筆者認為,所謂創新簡而言之就是“在已有的基礎上創作出一個雛形,讓其良性的成長為一個大眾都接受的新事物”,如果創新結果不被大眾所接納只受一小部分人欣賞的話那不是創新那只能叫做創意。
河南墜子作為有著悠久歷史及獨特風格的曲藝形式,中國曲苑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芭,它不應凋零,拯救河南墜子已迫在眉睫。河南墜子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復雜而又長久的工作,需要政府、藝人、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政府要起著主導的作用,因為只有我們在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政策的號召下,共同努力,共同對其進行呵護,才能使其更好地發展和繼承,作為河南墜子發源地的河南人我們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李國經,馬紫晨,王玉箏,劉景亮,李翎,韓德英.中國戲曲志(河南卷)[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馬龍(1992.8),男,漢族,河南省安陽市,大學本科,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