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林 柏佳麗
近年來,德育生活化這一觀點在德育理論界逐漸被重視起來,其主要內容是指從學習者的實際生活出發,并結合現實需要來開展教育和學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和體驗來理解社會道德的要求。要將德育融入生活,實現德育生活化,將德育的目標、方式以及內容與生活真正結合起來,才能讓生活成為學生真正的生活,才能充分發揮德育的影響力。小學德育教學中的生活化發展路徑如下:
1. 創新德育教學理念。要實現德育生活化要求教師擺脫傳統的德育觀念,創新德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處理好自己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與學生建立平等、互助、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進行積極溝通、交流、討論,這是有效開展德育教學的重要保障,教師和學生在亦師亦友的教和學當中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其次,教師要處理好育人和育才之間的關系。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和教師往往比較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育人和育才兩者是不存在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相互結合的,學校教育應創新德育教學理念,將授業傳道與道德培養有機結合,真正實現“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徹底杜絕高分低能現象。
2 實現德育目標生活化。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引導學生做道德高尚的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做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這足以說明小學德育與實際生活的嚴重脫離,體現小學傳統德育目標高、大、虛的特點,這樣的德育理念不僅不符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同時也嚴重缺乏凝聚力、感召力和內動力。德育要向生活化方向發展首先要實現德育目標生活化,要求學校德育目標要基于生活、源于生活,在學生的現實生活當中體現德育的真正內涵,學生也只有身臨其境,通過切身的生活體驗才能真正感受到得與失、成與敗,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與社會、與他人自己的關系,明確自己的選擇,確定要履行的道德準則。德育目標生活化可以讓高、大、虛的理論宣教轉變為近、小、實,讓德育看得見、摸得著,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實行,并逐漸向符合社會需求且滿足遠、大、高特點的德育目標方向發展。
3. 實現德育內容生活化。德育與現實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道德來源于生活,所以道德知識的教育和學習應該在生活過程中進行,如果強制性地將德育局限于課堂教學,剝離學生的生活,學生這樣情況下只能學到抽象的道德知識,而對現實生活中的好與壞、善與惡仍然無法正確判斷,而德育教學的目的和意義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小學德育教學中的生活化發展一定實行德育內容生活化,讓德育內容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將德育內容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交往當中。例如教師可以以日常食堂就餐為話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提出問題:舊社會環境下為什么人們刻苦勞動還是沒有東西吃?現在的人們為什么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還過上了還日子……讓學生通過切身體驗來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認識到共產黨的領導好,引導并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另外也可以通過話題討論培養學生珍惜糧食,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品質。
4. 實現德育方式的生活化。德育要實現生活化發展就要摒棄傳統的孤立性、封閉性、強制性以及填鴨式的德育方式,創建新的德育方式,將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不再讓學生的生命活動和學習天性受到壓抑,實現生命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熱愛社會、遵守紀律、團結互助。在學校德育的實踐工作當中,教師要積極探索符合學生心理需求和生理特點的德育方式,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的德育實踐活動,將德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和講授數學、英語以及語文等學科涉及到的知識、文化、政治內容等來激發學生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熏陶學生的愛國情懷。另外,可以借助重大節日以及重大事件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辯論,或者是舉辦為敬老院以及貧困兒童獻愛心活動等等。德育結合生活,可以讓學生從實踐中對自己的認識和行為與他人進行比較,然后進行自我評價、自我修正、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德育生活化是德育本身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德育從生活中來,還要應用到生活中去。脫離了現實生活的德育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實現德育生活化至關重要,只有采取有效途徑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滿足道德培養需求,實現良好道德的內化,最終達到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