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敏 王雪峰
最近,在吉林省東遼縣云頂小學的教研活動中欣賞了多節異彩紛呈的課堂實況。每節課堂上,我們都能看到教師的精心設計,看到學生的積極參與,看到小組合作的快樂交流,看到學生精彩表現后的沾沾自喜。但是沒有看到最最難能可貴的自然生成,沒有看到這種意外之下的教育機制和教學智慧。課后與教師的交流讓我明白,她們怕這種“意外”打攪了課堂的“寧靜”,影響了課堂的“精彩”。仔細琢磨,沒有生成的課堂真的就寧靜了嗎?真的就精彩了嗎?我認為在新課程理念下,一些課堂“意外”恰恰就是你課堂上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一、抓住機會,適時更改,激活課堂
教學的巧妙之處往往在于根據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對原定的教學計劃做出變動。一次在完成《掌聲》課后練習時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而這場辯論賽的爭議點就是劉同學的觀點:我們應該對殘疾人特殊關照。平時要多幫助他們,任何事情都要殘疾人優先。”他的話還沒說完,另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殘疾人也不想在那種優先中時刻都記得自己是個殘疾人,他們需要的是別人的尊重,有時候我們的忽略就是一種尊重。”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該怎么辦?是由我做出裁決,還是讓學生展開討論,培養他們的辯論能力呢?于是我引導學生說:“現在我們清楚了兩位同學的看法,你認為哪一種有道理呢?我們分正反兩方來個比賽吧!”辯論開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熱烈的辯論,課堂真的活躍了起來,也真正體現了五元課堂“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二、順水推舟,開發資源,靈動課堂
課堂是學生成長的基地,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平等、自由開放的氛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師的職責。有一次我正在聲情并茂講著課,突然學校門口響起噼里啪啦地鞭炮聲,那聲音震耳欲聾,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把眼光都投向了窗外——原來是學校對過的飯店正在舉行結婚典禮。鞭炮聲還沒結束,音樂聲又緩緩響起。這節課我沒法正常進行,因為我的聲音根本無法蓋住窗外那喜慶歡快的樂曲。我問他們:“你們很喜歡參加這樣的活動是嗎?”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點頭。“好,那今天老師就領著你們看個夠!”在孩子們的歡呼聲中,我們一起來到大門口,“就觀察這個場面,然后我們寫一篇關于婚禮現場場面的作文。”我布置好任務。孩子們瞪著圓溜溜的小眼睛看著對面的婚禮,很怕錯過每一個細節。典禮結束,我把他們帶回教室,讓他們自己的見聞和感受與同學們分享。第二天,一篇篇富有童趣的日記作文印證了這次“意外”所得。這樣的課堂是靈動的,學生的習得也是“潤物細無聲”的。
三、借題發揮,因勢得導,拓展課堂
課堂上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但是合理引導會往往會使它成為一個新知識產生的契機。在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我向孩子們這樣介紹孔子:古時候,只有具備一定才學和德行,并有一定造詣的人,才能在他的姓氏后面加上一個“子”字,比如孔子、老子、莊子、墨子等等。還沒等我說完,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大聲說道:“那孫老師你在古代就會被稱為孫子!”他的話音未落,教室里笑聲一片。那一刻我倍感尷尬,但我就著他們的笑聲說道:“對古人來說,我們都是子子孫孫,對嗎?但是我特別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孫子,因為孫子是我的偶像!”緊接著我憑借自己的閱讀積累向他們介紹“孫子”,從而引出《孫子兵法》,同時還講了《孫臏和龐涓》的故事。那一刻,教室里的笑聲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聲聲贊嘆,一句句崇拜。課后,王同學等幾名學生真的到學校圖書室借來了《孫子兵法》,并津津有味地讀上了。同時她們在課后還認真地收集了許多姓氏后面帶“子”的人物,如荀子、晏子、韓非子等等,并收集許多相關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一個讓人尷尬的笑話,成為我的一種教學資源,這真是一舉多得啊!
總之,生成性資源是可遇不可求的。面對這種無法預知的“意外”,我們不要慌、不要怕、不要躲。而要更新理念,包容理解,而要借題發揮,順水推舟,要巧用錯誤,因勢利導。沒有生成的課堂,看似平靜,貌似精彩,實則悲哀。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不斷豐富自己駕駛課堂的能力,尊重每一個學生主體,才能點亮我們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