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肖曼
【摘要】中職語文教學的改革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做出反思,尤其是教學觀念的改變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這樣才能談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問題。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 課堂改革 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34-01
毋庸諱言,中職學生大多對學習語文沒什么興趣,這種情緒影響了教學活動,也就談不上有教學的實效性了。中職的考試機制和教材過于陳舊,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這兩大原因嚴重制約中職語文教學的發展,改革迫在眉睫。改變現狀的關鍵就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反思我們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以及要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抓住重點。
一、反思落后的教學觀念
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總是把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的語文并行發展,片面強調語文課的工具性,以知識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將本應生動活潑的教學變成了知識的單向灌輸,變成枯燥的純知識訓練,致使語文教學脫離了中職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滋生了學生對語文的輕視和厭學情緒。再者,中職學生沒有升學壓力,我們的教師也放松了對自身教學素養的提升,對學習現代教育思想、提高教學水平的緊迫感不強,有時甚至因為看不到中職教育的發展前景,對課堂教學也產生了應付了之的思想。
二、探索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大綱和教材是教師展開教學的依據,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據本校實際,編訂校本教材。我們的教學內容應做到:
1.要與學生的專業密切相關。中職學生大多重視專業而忽略文化課,這是語文教師就要以專業為突破口,巧妙地把語文與學生的專業聯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語文是一種工具,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從而喜歡并重視語文學科。
2.要與時俱進。教材內容舊沒關系,教師要學會把教學與時事結合起來,新舊結合,增加學生的興趣。
3.要有實用性。語文只有有用才會越來越會用,越來越有用,因此,語文教學一定要體現實用性,讓學生切身體會語文是有用的,語文是有趣的,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讓學生學會用語文,他們才會真正感到語文的魅力。
三、搭建民主平臺,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多數學生更偏愛于能夠溝通師生感情的“交流”型、“親切型”的教師,而不是刻板的“工作型”、“嚴肅型”的教師。要使學生樂學,教師就要放下身段,做一個“親切型”的教師。教師喜歡并尊重自己的學生,學生自然會尊敬教師,并且還會由人及“課”,“親其師而信其道”對這個教師所教的科目產生興趣。此外,盡可能地做到每堂課教學都讓學生有笑聲,或是利用幽默的話調劑課堂,或是適當地講一點與教材有關的奇聞軼事,或是用熱情洋溢的鼓勵性語言表揚學生的小進步,可以幫助學生消除壓抑,釋放激情。這樣,課堂氣氛活躍了,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濃厚了。
四、重視指導學生進行演講訓練和閱讀訓練
1.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演講訓練。中職學生畢業后將直接融入社會,其口頭表達能力是左右學生就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要明確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要求,確定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目標。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口語交際訓練的主要場所。學生不敢當眾講話,從心理學上講,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思想上不重視,許多學生認為誰都會說話,可以無師自通,沒有必要特別訓練,也有很多學生認為不考口語,還不如花多些時間在讀寫訓練上。二是由于心里不想說或不敢說,他們正處于青春期的特殊階段,很多學生不愿當眾說話,怕講不好而不敢說。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首先激發他們的興趣,使其愿意表達,要善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其覺得有話說,另外可以將一些名人刻苦學習演講的故事講給他們聽,激發其情感。主要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課前演講、課堂發言、課堂討論、辯論、模擬表演、綜合性學習等。
2.運用有效手段讓學生愛上閱讀。中職學生信息傳播多樣化,價值觀多元化,他們崇尚個性,熱衷上網,卻不愛閱讀。教師要在必要的閱讀指導下,重視學生獨特的惑受、體驗和理解,在閱讀教學實踐中積極倡導閱讀交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成為張揚個性的善讀人,并且能較長期地維持閱讀興趣。大部分學生喜歡看游戲刊物、明星八卦雜志和新聞體育雜志。學生愿意看這方面的書,是因為其他人在看,有交流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閱讀教學實踐中應該積極倡導閱讀交流。要先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讓他們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書,并布置任務讓他們把自己最喜歡的書閱讀一遍,并準備好推薦稿。一段時間后組織討論交流,讓每個人都把自己最喜歡的書向同學推薦一下,這樣,就逐漸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為保證這項工作有效率,必需建立相關的考核評比制度以約束和鞭策學生。教師可以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小組為單位,互相督查,并采取記讀書筆記和寫讀書心得的形式督促落實。
參考文獻:
[1]蘇占先《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對策》河北師范大學2008.4
[2]俞露《提高中職學生閱讀能力勢在必行》2009.4
[3]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東北師范大學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