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麗 侯濱濱 孫娜
【摘要】本文闡述了現代學徒制的宗旨,以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藥物制劑技術專業為試點,進行了現代學徒制的實踐研究。本文具體描述了: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必要性、實施的可行性分析、實施方案。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試點 實踐 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54-01
“現代學徒制”是以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資格標準為服務目標,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學徒)的培養為核心,以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以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藥物制劑技術專業為例,對現代學徒制實施情況做了研究。
一、實施的必要性
(一)使職業教育更符合教學規律
現代學徒制包含了職業教育最本真的原則——“做中學”。在學徒制中,學徒邊做邊學,甚至先做后學,它是“做中學”的典型。大量的實踐操作和反復操作,使學徒“會”操作,操作“熟練”。學徒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學習,更能理解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從而主動學習,更有效率地習得知識和技能。在學徒制中,學徒耳濡目染逐漸習得“默會”知識和技能,同時養成職業所需的工作態度。
(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針對性
高職發展目前存在學生學習與培訓環境與實際工作崗位不符等問題。實行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
(三)提高學生就業率
現代學徒制(從學校到學徒制,再從學徒制到就業)被認為是從學校到工作最佳的過渡模式,因為它推進了個體從教育到工作的平緩過渡,減少了過渡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此外,現代學徒制有預就業功能,相較于外部應聘者,企業更青睞雇用自己培養的學徒,因為這些學徒不僅技能熟練,而且已較好地融入企業中。
(四)幫助學校教師真正成長為“雙師”
實行現代學徒制,教師須到企業指導學生實踐,收集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指導專業實訓能力,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二、實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現代學徒制和之前職業教育已經探索出來的訂單式培養、頂崗實習等模式不同,現代學徒制包含上述內容,但更加豐富,更加強調在“做中學,學中做”。由于在早期天津渤海職業技術院校藥物制劑技術專業進行了“訂單班”式培養方式,而2+0.5+0.5的教學模式也已發展成熟,更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頂崗、畢業實習管理制度,為該校該專業實行現代學徒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天津渤海職業技術院校藥物制劑技術專業和天津民祥藥業有限公司簽訂了“訂單班”協議,并與天士力、中央藥業多家企業合作多年,校企雙方共同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過劑型的生產工藝,并聯合編訂了《藥物制劑技術一體化教程》;合作企業每年提供若干頂崗實習和就業崗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三)天津渤海職業技術院校藥物制劑技術專業2010年建成藥物制劑實訓車間和2014年建成GMP車間,再加上原有的藥物檢測實訓室、藥物合成實訓室,包含片劑等劑型的制備及檢測設備,完全可以滿足學生在校內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的要求;訂單班及其它合作企業也可提供與企業工作標準一致的培訓崗位。
(四)天津渤海職業技術院校藥物制劑技術專業專任教師都屬于雙師型,每位教師至少下廠實踐2年,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常任兼職教師4人,從業都超過10年并且都具有高級職稱,這樣的師資隊伍可以保證實現真正的校企融合。
三、實施現代學徒制的方案
(一)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天津渤海職業技術院校藥物制劑技術專業培養具有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素質,掌握化學藥物制劑生產、中藥制劑生產、生化藥物制劑生產等基本知識及生產設備使用、原料處理儲運、工藝過程控制、產品質量檢測與質量管理等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二)聯合招生招工方式
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和職業院校學生雙重身份,采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按照雙向選擇原則,學徒、學校和企業簽訂三方協議,對于年滿16周歲未達到18周歲的學徒,須由學徒、監護人、學校和企業四方簽訂協議,明確各方權益及學徒在崗培養的教學內容、權益保障等。
(三)制訂教學方案
學校與合作企業根據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合作形式,改革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學生考核辦法,將學生工作業績和師傅評價納入學生學業評價標準;共同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開展教學研究等;校企簽訂合作協議,專業承擔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
(四)開發課程體系
學校教師與企業人員共同重構“現代學徒制”的課程體系,建成“公共課程+核心專業課程+教學項目”為主要特征的適合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專業課程體系。其中核心專業課程根據企業需求適當增減,教學項目是完全按照企業需求,在企業技術骨干和學校專業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開發適合企業發展的項目課程,并由企業技術骨干和專業老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尤其專業實訓環節的教學任務。
(五)安排的教學過程
采用“1.0+1.0+1.0”的形式,基本形成“政府、企業、學校”三元合一的學生實習管理體系,探索創建“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生第一年以學校學習為主,著重學習公共、專業基礎課程,基本技能實訓等。企業派出技能骨干和一線管理者擔任兼職教師,提供簡單任務的實習等。第二年進入企業學習,學校組織學生以班為單位進入企業當“學徒”。認知階段,采用一師多徒式;實訓期間,一師多徒與一徒多師相結合,每個學徒在所有崗位輪換實習,將對應不同崗位的師傅;頂崗實習期間,采用一徒一師的帶徒方式。第三年,對進入頂崗、畢業實習的學生,學校負責過程管理和成績考核,企業負責日常管理和崗位安排。企業師傅和學校帶隊教師繼續對學生進行實習指導。
(六)建設的標準和制度
與企業共同完善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配套的標準與制度,在企業課程中,以企業評價為主體;在學校課程中,以學校評價為主體。形成學校考核與企業考核相結合,兼顧理論考核與操作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制度,包括學徒考核標準、企業師傅標準等,主要考核點包括:學生的出勤率、工作效率、操作的學習效果、工作態度、合作態度、遵守管理情況、對企業貢獻等。
(七)頒發證書
學徒經學校與企業考核合格后頒發畢業證書、技能等級和職業資格證書,并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
作者簡介:
鄭永麗(1978-),女,漢族,河北景縣人,工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藥物制劑及分析、高職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