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昱菁 朱浩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在酒店類專業學生實訓教學中如何運用情景教學法并結合酒店類服務教材,將專業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進行模擬、實踐訓練,幫助學生提高酒店服務專業技能,提高學校教育和用人單位的對接程度,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率。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 酒店實訓教學 中職生 技能 就業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51-02
近十年以來,中國酒店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期,其增長速度和數量均居亞洲第一位。目前中國酒店業從業人員近3000萬,成為吸收就業最有生機活力的領域之一。同時酒店業作為一個終端消費行業對相關產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進作用,是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新的增長點,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如何培養高技能、高素質、高業務能力的實用型人才將是中職學校酒店專業的首要任務。本文淺要論述了情景教學法在培養酒店實用性人才中的意義、作用及方法。
一、情景教學法在酒店類專業實訓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一)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實訓教學的一種方法。在酒店專業的教學中使用該教學法是指將模擬酒店工作場景搬入課堂,或是將課堂直接放置在酒店中進行。目的是讓學生在直觀的環境中練習技能、提高服務意識、強化團隊協作精神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情景教學法在實訓教學中的意義
通過模擬各種酒店情景,把課堂所學和企業經營聯系起來,使就業后即將面臨的企業情景提前到在校學習期間進行。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以后面臨的工作性質;另一方面,將當前企業對員工的能力考評和技能訓練,提前到學生在校期間進行。以便他們了解自身能力和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以及怎樣將自己的能力充分的展示出來,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二、在酒店類專業實訓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的應用手段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營造模擬職業情境
多媒體教學是將聲音、圖像、視頻、文字等信息有機融合在一起,多媒體技術在情景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會使教學更生動。例如在教授西餐服務課程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下載一些西餐廳的背景音樂來營造氣氛。使學生感受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并能融入情景、激發他們的濃厚興趣。另外,授課教師也可運用影視作品等中的西餐服務情節,引導學生對西餐服務的思考。
(二)進行角色模擬扮演、認知真實工作環節
在任務分配及角色分工之后,進行情景模擬。根據教學設計,安排模擬酒店中的對客服務環節。在模擬服務中要求按照基本程序進行。例如客房對客服務,應從客人進入房間開始,服務人員提供所需服務的全部過程,并要做好記錄。每一組人員模擬結束,由其它組的同學進行評價、總結,再由其它同學交叉練習。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和指導,對整個過程進行監控和評價。
(三)初探酒店工作環境、提升學生認知水平
社會實踐旨在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只有在現實的環境中,才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利用。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帶學生到酒店進行參觀或進行過程性實踐。并請酒店中的業務能手做校外指導,實踐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寫出實踐報告;教師在課堂進行交流點評,通過這個方法既拓寬了學生的專業視野,而且還增加了酒店的專業知識,強化了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四)結合社會實踐活動、鞏固情景教學成果
在理論及模擬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后,直接將課堂搬進酒店,進行實戰訓練。事前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由酒店的業務能手針對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相應的工作崗位,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崗位實戰訓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課程教學也將隨學生進入酒店進行,這個階段學生的專業視野將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實踐能力不斷加強,實現了從“理論型”到“即用型”或“技能型”人才的轉換,與酒店的業務對接也能真正實現無縫化。為學生以后的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情景教學法在酒店實訓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情景設置要科學合理,貼近實際
在運用情景教學法時,情景的設計與安排是教學是否成功及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因素。情景設置要貼近實際科學合理。所選的選取題應是貼近酒店服務工作的內容,要有典型性、可操作性;其次,情景的設計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有趣味性、挑戰性。這樣學生就會產生一種發自內心學習的強烈愿望;最后,情景設計要有系統性和連續性。
(二)情景教學的目標明確
在情景設計目標設計要緊密圍繞課程性質與專業培養目標來進行。具體到每次教學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圍繞該目標進行情景的設計與安排。
(三)情景教學的實施手段要豐富多彩,避免單一僵化
情景教學的實施手段應該豐富多彩,具體實施時根據課程性質與教學過程可采用角色扮演、比賽游戲,課后實踐,場景模擬,實地訓練等多種實施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董瓊華.情景模擬教學中的若干問題研究[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 2008
[2]鄒瓊.情景模擬教學法在《組織行為學》課程中的應用[J].理工高教研究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