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各類院校的教學中,都會或多或少得使用到工程測量的儀器。而教師在傳授工程測量課程有關的理論知識時,經常由于學校的軟硬件設備的限制或者自身水平的限制能,導致了教學質量受到影響。所以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摸索科學的教學方法、合理的教學內容等,來調整和改革教學方案,做到“教”與“學”的統一,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提供有用之人。
【關鍵詞】工程測量 教學改革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50-02
對于從事土木工程、建筑行業等的人來說,掌握工程測量技術是他們的一項基本技術[1]。但是,在當前工程測量實踐課程的理論教學中,經常會由于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學生水平等原因,出現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的情況。例如,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教學方式比較呆板等,導致了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所以工程測量實踐課程的改革顯得刻不容緩,本文通過分析該課程中的一些問題,對工程測量課程進行了粗淺的實踐研究。
1.工程測量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1 教學方法不合理,教學重點不突出
土木和建筑專業的學生都要學習工程測量課程,而其中又以實踐環節尤為重要。由于課程體系的調整等原因,學生學習理論和實踐的時間就減少了。例如,理論知識點有:測量誤差基本知識、橋梁隧道工程測量等;而實踐項目則有:羅盤儀測量磁方位角、實地進行道路縱橫斷面測量、光電測距儀的練習使用等內容[2]。這些教學內容都忽視了教學的根本目標,也沒有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最終使得制定的教學大綱得不到實現,教學方法變得呆板,大大影響了教學質量。
1.2 實踐設備不健全,理論與實際脫軌
工程測量課程對于理論和實踐的要求都較高,但是在教學中注重講解基本的概念、原理、方法、步驟或儀器介紹等,而缺少了讓學生實際動手的機會[3]。有些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儀器,有的儀器已經相對落后,導致學生對操作儀器更加缺少了解。還有的學校缺少實踐基體,或者有實踐基體的也大多在校內或者周圍,實習內容簡單,實踐場所不規范。這樣,學生所學的理論不能很好地與實踐聯系起來,達不到實踐的目的。
1.3 考核形式過于單調,缺乏科學性
有些高校的工程測量實踐教學的內容較為傳統,沒有根據社會的發展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較為單一,缺少科學性,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減弱,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在這樣不良的教學環境下,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也就顯得不夠科學。雖然在理論和實踐考核時結合了學生的平時表現、卷面成績、實習報告等,但是平時學生的課后作業、實習報告等都是相互抄襲,考核效果顯得過于形式化,對學生沒有實際作用。
2.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和措施
2.1 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新模式
按照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目標,設置簡單、實用的教學內容,并將教學內容劃分為重點、一般和自學三個層次。在理論教學時結合儀器操作,讓學生對知識時形成具體的印象。過去,教師經常對著教材或者PPT課件為學生講解,教學方式過于呆板,學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識點。所以要調整教學的內容,對于一些測量知識的重難點,可以制作動畫進行演示,幫助學生了更加直觀地解測量儀器和測量方法。
2.2 更新實踐教學設備,跟上社會的發展
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使得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很多測繪儀器跟不上社會和企業的實際更新步伐。而面對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儀器更新速度慢,較為落后,使得學生的實踐效果不佳,培養的人才不能適合生產發展的需要。所以,對于土木和建筑工程專業,學校應當多留出一部分資金,用于購買先進的、精度較高的教學儀器。如電子水準儀、GPS RTK、全站儀等儀器,提供給學生實踐操作的需要,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2.3 與企業展開合作,建設校外實踐基地
以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為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實際有效的實踐內容和實踐基體。結合企業的實際生產,建立模擬的工程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實際的工作氛圍和操作流程。所以學校應當多和企業合作,建立一些實際的實踐基體,或者直接在一線生產崗位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只有學生體會到真實的工作環境后,才能更加加深對理論和實踐知識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結束語
總體來說,面對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土木、建筑工程測量的教學改革也應當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只有以社會實際為培養目標,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設備、教學場地等多種軟硬件設施,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為社會輸送有用的人才。而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改革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需要在后續的道路上逐漸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永,宋云連,胡兵.工程測量實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06:124-128.
[2]潘朝暉.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3,03:54-55.
[3]黃良珂.土木工程測量實踐教學的改革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6:133-134.
作者簡介:
李曼(1987.04-),女,山東聊城人,碩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測繪課程實踐教學研究,軟土地基沉降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