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清
【摘要】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必須為學生負責,高度重視學生“說”的能力培養。培養學生“說話”能力要從“敢于說”到“有所說”再到“善于說”,“敢于說”是前提,“有所說”是過程,“善于說”是目標。在教學中首先要啟迪引導學生“敢于說”。“敢于說”后,要使學生有“東西”說,有機會說。要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說”,語文教師必須扎扎實實抓基礎,針對初中學生來說,特別要重視抓單句、復句、句群和修辭知識的教學。
【關鍵詞】敢于說 有所說 善于說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36-01
語文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一直以來,大家都非常重視“讀”和“寫”,但在教學中,不少時候,語文教師不自覺的對“聽”和“說”卻容易“以偏概全”,尤其是“說”。我想,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大多數學生雖能“下筆成文”,卻難以“出口成章”,今后在社會上生存必然面臨諸多障礙,乃至于影響學生的前途命運。因此,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必須為學生負責,高度重視學生“說”的能力培養。
從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感到:培養學生“說話”能力需要一個過程,即從“敢于說”到“有所說”,再到“善于說”。在我的語文教學中,通過這三個具有內在聯系的訓練步驟,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說”的訓練,效果非常好。
要培養學生“說”的能力,首先要使學生“敢于說”,沒有“說話”的膽量,就談不上“有所說”,也就更談不上“善于說”了。
學生在班上不敢大膽說話,我總結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性格內向、膽小,二是有身體心理缺陷或障礙、不自信,三是班上有學生愛嘲笑、譏笑同學,等等。當然,要使學生“敢于說”,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和障礙,必要時,語文教師應與班主任溝通,協同解決,具體辦法此處不贅述。
為了解決第一個學生“敢于說”這個問題,在教學中除了可以從語文教學的要求、從生活乃至今后出生社會的需要講清道理外,還要從古今中外具有辯才的人物的生動故事去啟迪引導學生。如晏子使楚,折服楚王;觸龍說趙太后挽救國家危亡;墨子止楚攻宋伸張正義;諸葛亮舌戰群儒聯吳抗曹;聞一多拍案而起痛斥特務,使敵人膽戰心驚;周總理同基辛格談判,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中美上海公報》……特別是周總理同基辛格的談判,說起來更是感人。基辛格事后深有感概地說:“我最害怕同周恩來總理談判。”他不得不嘆服周總理驚人的說服力。學生們聽了這些“能說會道”(當然不僅只這一點)而使國家、民族和人民受益的故事,自會覺得很有意味,同時還深感善于運用口頭語言大有好處的道理。
于是乎,學生有些想說了,但他們有可能還是不敢大膽說,中學生嘛,自尊心強、面子思想重,怕說錯了被人笑話被譏笑,尤其是女生。我就曾經無意間干過這樣的“蠢事”:某年,有個學生在我規定的“兩分鐘演講”會上侃侃而談,但是話說得快,口齒不清,還“土”話連篇,我無意中傷害了他的自尊心。這個學生自覺受到了嘲諷,面子上過不去,從此,在課堂上再不發言,即使我再三啟發,他也三緘其口。“過失傷人”的教訓,使我認識到,我們做教師的必須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課堂上大膽發言,不能有絲毫的“冒失”。
鑒于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對我接手教的每一屆學生都制訂了一條不大符合“情理”的規定,這就是“理解要說,不理解也要說(即表明自己“不懂得”)”,不作聲不行,課后一律到辦公室向我補說。我還公開向全班學生保證:無論誰說對說錯,說多說少,從我做起,任何人都不準責怪、挖苦、嘲笑,誰說得多就多加分。這樣,“敢于說”的障礙清除了,學生的自信心充足了,“敢于說”了。所以,我有時甚至肯定說“錯”了的也是好的,因為“言多必失”嘛,同時在一定條件下便是“言多難得”了。即便說“錯”了,老師給予善意的指正,學生們不是都有所收獲嗎?既然大家都有所收獲,在寬松的環境下,誰又不敢“說”呢?
學生“敢于說”了,接下來就要使他們有“東西”說,有機會說(說的機會多多,課堂上下、課堂內外均可)。讓學生說的范圍可以很廣,說的東西可以包羅萬象。如上課前組織“兩分鐘演講”, 以小組為單位按老師布置的預習提綱說課文內容,復述課文,回答提問,組織“讀書報告會”、“故事會”,表演好人好事。在這些說的活動中,學生們熱情高漲,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氣氛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文課也要重視“說”的能力的培養。每次作文課前,我都事先布置學生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特別是上課時,要學生“說”自己最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的事情。有的學生由于沒有很好地體驗生活,缺乏真情實感,站起來結結巴巴說幾句或語無倫次地說一通,這就需要指導、引導。有的學生在實踐中感觸很深,說起來不僅有“東西”,而且有血有肉,比較動人。如一個同學談自己在星期天幫助弟弟學騎自行車就挺生動。她把時間的推移、場地的變換、學車的過程講得清清楚楚,其中有一段話很有意味。她說:“弟弟一踏上腳踏板,車子便向前一個勁兒地竄。我見他轉得搖搖擺擺的,就大聲向旁邊看熱鬧的喊:‘看呀,耍龍燈的來了!惹得看熱鬧的小朋友手舞足蹈、大人們哈哈大笑。弟弟也跟著笑,車子搖擺得更厲害了,心一慌,人就從車上摔了下來,‘哎喲!我趕忙一把抓住,他才沒有摔太重。弟弟從地上爬起來,還挺興奮地說哩:‘不礙事,再騎! 弟弟又認真地學了起來…… ”這一段述說,富有生活氣息,同學們聽后都會心地笑了。
以上講的,無疑是在課堂進行的。但這樣還不夠,真正要培養學生“說”的能力,還必須開辟第二課堂。教語文當班主任時,我總是重視開展班團活動,每學期有計劃地搞幾次演講會、科普報告會、安全教育會,讓學生輪流上臺發言,談思想,講體會。這樣一來,學生們說的機會多了,說的內容也豐富了。
由此可見,使學生“敢于說”、“有所說”并不難,但要使學生“善于說”則不太容易。我以為,要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說”,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扎扎實實抓基礎,針對初中學生來說,特別要重視抓單句、復句、句群和修辭知識的教學。“單句”教學教得好,學生會少說半截話或半通不通的話,說起來也就會比較符合語法規則;“復句”和“句群”教學搞得好,學生說話語無倫次的現象就會少,就會比較符合邏輯:“修辭”教學搞得好,學生的口頭表達就會比較準確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