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隨一國不斷拓寬經濟領域,社會價值鏈也由低端向高端依次演進。高端環節能更好地服務商品制造和交易活動,極大降低社會成本,而且在實現產業平衡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積極的調節作用。經濟越發達的國家擁有更多的社會價值鏈的高端領域。金融處于社會價值鏈高端領域對于資源合理配置,降低制造和交易成本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本文根據這一理論提出了我國商業銀行改革轉型的一些重要路徑。
[關鍵詞] 社會價值鏈 虛擬市場 虛擬衍生品市場 資源配置 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 F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6-0088-03
[作者簡介] 王炯(1970 — ),四川樂山人,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副行長,研究方向:金融學與制度經濟學。
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表明,只要實現技術進步,降低制造和交易成本,就能夠抓住社會價值鏈中的優勢環節并獲得成功。社會價值鏈理論不僅解釋了當前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在全球產業再平衡中如何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也為中國商業銀行的轉型提供了重要啟示。
一、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價值鏈的形成
大國興衰此起彼伏,成功崛起的國家都是通過創新和技術進步,降低制造和交易成本,獲得成功并站在了歷史的潮頭。如果將歷史成功的經驗串起來,可以歸納出一條由制造、交易、實體市場、虛擬市場、虛擬衍生品市場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依次遞增的社會價值鏈。
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由制造與交易兩大環節構成,社會價值鏈的五個環節都是為了降低這兩類成本。一個國家在發展初期面臨物資缺乏,此時制造成本是主要矛盾。工業革命促使技術進步,提高了制造能力,大幅降低制造成本;隨著商品越來越豐富,供需匹配難度增大,交易成本成為主要矛盾,商業和商人在此條件下應運而生。但分散、零售式的商業交易成本降低受限,集中、批發式的市場交易又應運而生;實體(實物)市場的產生能通過輻射和聚集優勢解決一定程度上的交易成本問題,但實體(實物)市場的輻射和聚集規模總會受限,信息傳遞因缺乏跨商品的統一交互標準而極不對稱,嚴重影響市場的深化。虛擬市場(即貨幣金融市場)以統一的跨商品交互標準(一般等價物,即貨幣)為媒介,透過貨幣支付、清算、借貸等形式引導和決定實物商品交易,實現資源(既包含資本品,也包含消費品)在空間上的更優化配置,所以這一市場既優化了生產組合,降低了制造成本,又降低了交易成本。虛擬市場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商品的遠期價格波動引發預期不穩定,影響生產和消費安排,導致即、遠期資源配置矛盾,虛擬衍生品市場(即期貨、期權金融市場)使商品交易在時間上有了交換渠道,人們不僅可以交易現在的商品,還可以交易未來的商品,鎖定未來價格與市場供應、匹配波動風險,降低穩定性風險。
社會價值鏈就像一套制造與交易成本交互作用的模型,從解決單一制造成本問題到解決單一交易成本問題,到透過實體市場解決總量制造及交易成本問題,再到透過金融市場、衍生金融市場從空間和時間維度去解決制造、交易的即、遠期總成本問題。也正是這樣一條社會發展的價值鏈條形成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揭示了大國崛起的內在規律。由此也可以看出金融及衍生品市場處于社會價值鏈的高端,社會價值鏈理論對指導我們進行金融體制和銀行商業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二、各國通過提升社會價值鏈
實現產業再平衡的經驗
對整個人類社會來說,社會價值鏈的五個環節缺一不可,并且層層遞進,高階環節必須有低階環節作為支撐,否則就是空中樓閣。所以從全球范圍看社會價值鏈必須是一把完整的梯子。但對于單一國家,由于資源稟賦不同,可以按比較優勢原則,選擇社會價值鏈中最有利自己的環節側重發展,該理論從這一角度解釋了全球分工及全球產業結構的現狀及演變規律。
但地緣政治的存在,使全球產業布局并非處于理想分工、布局狀態,即貿易保護、政治矛盾必然會制約全球價值鏈的理想布局和產業分工,在這一背景下,五環相扣的社會價值鏈便不能在全球范圍內理想配置,轉而需要在一個國家考慮平衡布局,否則任何國家都會產生“跛腳”(只有高階價值點,缺乏支撐的基礎或低階價值點)或“天花板”(只有基礎或低階價值點,缺乏提升的高階價值點),影響國家和社會進步。處于社會價值鏈高階的美國提出產業再平衡,“重返制造業”就有這一背景。
美國的制造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交易、實體市場、虛擬市場和虛擬衍生品市場發達,社會價值鏈各環節基本匹配和平衡,除了能滿足本國的制造、交易和實體市場的需求外,還服務全球社會生產和資源配置。沒有高度發達的虛擬市場和虛擬衍生品市場,美國就不可能在世界經濟中扮演龍頭的作用。
新加坡由于國家小,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制造環節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可以忽略不計,但由于航運業高度發達,借助其世界航運中心的地位建立了服務于世界制造和交易的虛擬市場、虛擬衍生品市場,從而使自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步入了世界發達經濟體的行列。
中國有著世界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和實體市場,處于社會價值鏈高端的虛擬市場和虛擬衍生品市場雖然近幾年發展較快,比如目前已經擁有了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等四大期貨交易所,其交易品種涵蓋非常廣泛,包括黃金、白銀、銅、鋁等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細紋鋼、玻璃等建材,大豆、玉米、小麥、豆油等農產品。但原油期貨品種卻還沒有(即將推出)。另外,證券市場、期貨市場以及整個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不高,影響力在國際上非常有限。這與中國全球第二大經濟的地位和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是不相稱的。
社會價值鏈理論也可以解釋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這一戰略既將我國的制造產業過剩產能輸出,在全球配置中國的制造產能,同時又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配套制造產業輸出的金融支持,實際上是借助全球產業再平衡,從制造和金融兩個環節推升我國在社會價值鏈中的地位,借力助推中國轉型升級。
三、社會價值鏈理論對商業銀行轉型的啟示
(一)從社會價值鏈角度看商業銀行存在的問題
按社會價值鏈理論分析,目前中國的商業銀行還位于價值鏈低端的制造金融階段,主要制造“流動資金貸款”、“固定資產貸款”等產品,還未升華到交易金融和市場金融的高端價值鏈環節。這一現狀直接導致中國金融深化不足,資金與土地等核心資源未實現貨幣化,市場配置效率與效能低下。金融體系剛性兌付導致風險收益原則破壞,金融市場價格體系畸形,形成金融資源脫實向虛,在虛擬經濟內自我循環。因此,中國經濟轉型必然要求中國金融轉型,金融轉型的重點是商業銀行的轉型。
(二)我國商業銀行轉型的途徑和步驟
借鑒社會價值鏈理論,中國商業銀行的轉型之路應是依照“兩個公式”,實施“三步曲”路線圖。
1. 從存量發展轉向流量經營
第一個公式是:信貸=信用+資金,商業銀行首先要從“經營信貸”轉向“經營信用”,從公式左邊轉向公式右邊,從左邊的存量發展轉到右邊的流量經營,簡言之就是“做流量”。傳統商業銀行在融通資金時,依賴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模式,既承擔信用風險,又負責提供資金,這一模式(信貸模式)受制于規模管控、存款約束以及資本制約三把鎖,因此是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資源約束的發展模式。而信用模式則是在對信用風險的分析、判斷、管理、控制和消解能力基礎上,靈活組合各類社會資金和各類社會信用風險承擔者,提供資金融通服務,是以能力為支撐,打破原有三把鎖的約束,銀行的展業空間及服務模式均得到很大提升和拓展,可以自己承擔風險、別人負責提供資金,也可以不承擔風險、僅提供資金,還可以承擔部分風險、提供部分資金等多種組合業務,從以前純粹的“搞制造”提升到“既搞制造又做撮合”的模式。
2. 通過創新實現業務模式多樣化
第二個公式是:大非標=小非標+標準化(非標指非標準化資產,標準指標準化資產)。商業銀行的信貸(貸款)是在一級借貸市場上形成的規模(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例)最大的非標資產,這些資產沒有流動性,囫圇吞棗式把“大非標”放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內等待到期。這一模式像一個人僅有入口系統,沒有消化系統,全憑肚子大小來吃食物,身材越發臃腫,弊端越發凸顯,難以為繼。銀行應從搞制造到做買賣,當中介形成撮合能力,由“初級制造金融”向“深加工金融+交易金融”轉型。商業銀行應將龐大的信貸資產進行二次深加工,對資產依風險、金額等維度進行切割、分拆、分層,將加工形成的標準化資產部分出售給合格個人投資者,非標準資產部分出售給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或自己保留,這樣既盤活了存量,又獲得了增量,同時把一級市場上不能完全匹配的資產通過加工、過濾后在二級市場上分銷與自身實際匹配起來,還可以引入更多的合格個人投資者,通過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來承擔和分散風險,促進金融的深化和創新活動,是一種制造能力、加工能力、交易能力深度融合的一舉多得的業務模式。
3. 通過互聯網開拓各種市場平臺的業務模式
在圍繞上述兩個公式轉變銀行業務模式的基礎上,中國商業銀行還可以再從“做買賣”躍升到“開市場”,形成生態能力,從“交易金融”向“市場金融”轉型,簡言之就是 “搭平臺”。平臺是買賣雙方的交易活動及其與產業鏈縱向整合后形成的產業(行業)生態環境,是社會價值鏈中更高端的價值點。商業銀行可依托自己核心的信用能力,再借助互聯網技術整合行業(產業)生態,轉型提升到搭平臺的業務模式。
總之,圍繞兩個公式推動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轉型,不僅能依托自己核心競爭優勢,還打破了制約商業銀行發展的資源約束,站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最高點,培育和強化商業銀行的二次深加工能力、撮合能力和生態培育能力,布局新業態。商業銀行走上“流量、中介、平臺”的“三步曲”新的轉型升級路,既提升了金融業資金融通這一核心功能,又讓自己始終站在社會價值鏈的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