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族地區參與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有利于各國人民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于各國應對國際文化貿易新形勢,迅速增加第三產業比重從而優化經濟結構,有利于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惠及民眾。要加強頂層設計,拓建跨境經貿文化產業合作區、產業園區;有計劃地在邊境口岸城市,建設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區;推進區域合作平衡發展;創新文化產業商業模式及投融資模式。
[關鍵詞] 一帶一路 民族地區 文化產業 路徑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6-0095-04
[基金項目]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項目“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戰略研究”(2014-GM-029);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內蒙古沿邊地區特色產業集群營銷優勢及其培養機制研究”(2014C041);中蒙俄經貿合作與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研究協同創新培育中心(中蒙俄貿易合作平臺)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 曹榮(1981 — ),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財經大學商務學院講師,蒙古國人文大學管理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業管理。
一帶一路戰略為民族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參與區域合作,開辟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帶來了重大機遇。經濟社會發展與消費結構升級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繁榮。而文化產業又可以促進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發展,增強國家的文化競爭力。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民族地區參與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一、民族地區參與一帶一路
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的優勢
我國民族地區國土面積613萬平方公里,占總國土面積的64%。全國共有5個自治區,155個民族自治地方。陸地邊界線約長2.2萬公里,其中近1.9萬公里在民族地區,邊境縣(區、市)有138個,其中109個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參與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具有巨大優勢。第一,具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古貿易路線聯通的歷史文化淵源優勢。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都是古代連接亞歐非的經濟、貿易、外交和人文交流溝通的商路。第二,具有資源富集及沿邊的區位優勢。這成為各國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文化交流與溝通的經濟貿易基礎。民族地區礦產、森林資源豐富,且中國的邊境縣(區、市)建設了眾多貿易口岸,并承擔了與許多鄰國的鐵路、公路互聯互通項目。如內蒙古現已形成比較完備的對外開放口岸體系,有17個陸路空港開放口岸。包括滿洲里和二連浩特2個鐵路口岸,甘其毛都等11個公路口岸,呼和浩特等4個航空口岸。滿洲里、二連浩特是中國對俄羅斯、蒙古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承載著中俄65%和中蒙95%的陸路貨物運輸任務。第三,具有跨境的民族語言文化相通的優勢。中國的邊境縣(區、市)與睦鄰國家或山水相連,或語言文化習俗相近,有易于溝通的心理和語言文化基礎。第四,具有廣闊文化產業市場發展前景和政策優勢。2014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強調要支持民族地區新形勢下的新發展。民族地區還是國家實現全面小康及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重點地區。西部大開發和興邊富民行動十余年為中國沿邊開放、向西拓展提供了良好基礎。西部地區與周邊國家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及人流。民族地區紛紛制定服務一帶一路的定位和戰略,市場發展前景樂觀。如內蒙古的絲路定位,是基于內蒙古在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地位制定的。內蒙古自治區提出要著力打造融開放之門、亞歐之路、集散之樞、先行之域于一體的中俄蒙經濟走廊核心區,并升級建設國際型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等“五大基地”。
二、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及合作現狀特點
當前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及合作具有如下特點:
(一)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中國多項文化政策推進了文化產業發展及合作。2014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文化部、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商務部提出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一是搭建貿易促進平臺。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香港)國際服務貿易洽談會、中國服務貿易指南網、自由貿易園(港)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為文化企業搭建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平臺。二是加大對文化出口的支持力度,推動文化企業境外投資合作。給予政策支持,如《關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導意見》(2009年)、《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目錄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2010年)、《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2007年)。2013~2014年,有366家中國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及項目企業的123個項目展開。中國文化產業境外投資規模進一步拓展。
民族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獲得了中國政府包括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在內的各方面支持。2014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提出完善差別化政策支持,在民族地區優先布局重大產業項目,在口岸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繼續加大銀行、證券、保險的支持力度。此外,民族地區應充分利用編制《國家“十三五”興邊富民行動規劃》、《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規劃》、《少數民族事業規劃》、《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規劃》,以及各民族省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契機,將民族地區規劃與國家布局緊密對接,發揮優勢,提高民族地區自身發展動能,惠及各族人民。
(二)產業發展與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并重
文化遺產保護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重點。民族文化遺產的多樣性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因此,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充實和豐富現代文化內容,提倡生產性保護,將推動文化產業項目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積極發掘文化遺產的本質內涵,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尋找其與現代文化發展的對接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物質產品,有助于促進活態傳承,激發內在活力。目前,中國兩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運行良好。部分省市創新生產性保護方式——“公司+農戶”,成效顯著。
(三)文化交流愈加繁榮
依托沿邊地區,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日益深遠。例如,在園區(基地)建設方面,中俄蒙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已于2012 年8 月開工建設。在教育出版方面,1998年,中蒙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蒙古國政府相互承認學位學歷的協定》。2000年,雙方簽署《利用中國無償援助款項培養蒙古留學生項目執行計劃》。據不完全統計,蒙古國在華留學生每年約有8000人。2008年5月,在蒙古國立大學設立了孔子學院。2010年6月,在蒙古國烏蘭巴托市設立了中國文化中心。當前內蒙古自治區對外文化發展已取得了初步成績,如內蒙古教育出版社以中蒙合資方式成立安德教育出版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并經過國際競標成功獲得蒙古國兩種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印權和發行權,初步具備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產業各門類呈現出新的發展活力。2014年是中蒙建交65周年、中蒙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中蒙友好交流年。期間,中蒙友好交流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舉辦各類展覽、舉行各種文化交流、組織醫務人員為蒙古國群眾義診、舉行大型文藝演出、中國文化周等。2015年10月內蒙古舉辦了中蒙博覽會,投資貿易洽談板塊共簽署各類合作協議166項,合作協議投資額達到1485.9億元,合作領域涉及能源、農畜產品加工、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文體、醫療和科技教育等。
三、民族地區參與一帶一路
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的現實障礙
(一)國家間協調持續推進不足影響文化產業經濟合作發展
民族地區參與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的合作形式、合作內容、合作模式逐步多樣化。如中蒙兩國于1951年起建立文化聯系后,根據文化合作協定、科技合作計劃、教育交流與合作計劃等,兩國開展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計劃等。但缺乏雙方國家高層共同地積極推進,影響了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形式的創新。
(二)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合作政策欠缺
民族地區應優化地方投資環境,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程度,并在明確本地區定位的基礎上,制定行之有效、極具包容性的發展戰略,有效銜接國家一帶一路規劃。民族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需要國家政策上的傾斜和發達地區的支持和幫助,需要民族地區人民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發揮自身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優勢,明確自身的絲路定位,推進民族地區全方位發展。
(三)文化產業發展地區不平衡
文化產業區域發展呈現地區不平衡特征,2013年東部10省市的資產規模平均為4502.25億元。文化產業六大類別分地區分年度排序中,廣東位居第一,江蘇、山東、浙江、北京、上海在文化內容生產、文化傳播渠道和生產性文化服務、文化裝備制造和文化消費終端制造方面均發展迅速。近5年來,中部六省與東部10省市的差距逐步縮小。2013年,中部地區湖南、河南和湖北文化生產服務增加值僅低于廣東和山東的規模。西部個別省市發展迅速。西部12省區市與東部10省市的發展差距也在逐步縮小。尤其是四川、重慶成果卓著。
(四)融資渠道有待拓展和完善
商務部網站數據顯示,中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2013年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8億美元,目前,文化產業融資渠道有待拓展和完善,雖然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其第三方支付、眾籌模式在文化產業貿易領域的應用逐步滲透,但政策、技術、行業準則等尚需進一步規范。
四、民族地區參與一帶一路
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路徑建議
(一)拓建跨境經貿文化產業合作區、產業園區
應積極探索拓展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的新形式,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即在兩國邊境附近劃定特定區域加快發展,包括實施特殊財政稅收、投資貿易配套產業政策,跨境海關特殊監管,聚集各生產要素,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等。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貿文化產業合作、產業園區當前還面臨許多困境。如缺乏雙方國家高層共同地積極推進,缺乏共識;缺乏運營模式和政策支持;缺乏可遵循的規則;缺乏準確的定位和可行性分析。這些問題的解決將直接關系到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成敗。因此,國家高層應加強相互溝通,積極推進共同發展的政策、路徑和準則。
(二)建設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區
強化與沿線各國的務實有效合作。民族地區文化特區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起到窗口、前沿和民心相通的關鍵作用。應有計劃地在邊境口岸城市,以當地特色為基礎適當布局特色文化項目,打造文化聚集區,建設文化特區,如在滿洲里建設中俄文化特區,在二連浩特建設中蒙文化特區。內蒙古應重點制定本地區文化特區建設基本藍圖和行動綱領,明確指導思想、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在全面分析內蒙古文化特區建設發展的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從空間布局、基礎建設、產業發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動計劃等方面對內蒙古文化特區建設提出具體工作安排。第一,發展目標可定為5~10年,提高內蒙古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和第三產業從業人數比重。第二,提出內蒙古文化特區建設發展原則和“整體布局、系統擴展、滾動建設”等空間發展模式。第三,重點發展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文化產品的輔助生產、文化用品的生產、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等。最后,綜合發展文化相關產業等。如嘗試推進中俄、中蒙文化影視基地建設,進而延伸發展旅游業、影視道具服飾加工制造、翻譯、圖書出版、語言培訓等語言文化產業等。還包括定期舉辦中蒙俄文化博覽會等國際會展與商貿洽談會等。
(三)推進區域合作平衡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以推進區域合作為核心,主張平衡發展。首先需要在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上加強統一規劃,明確國家設計已出臺的各省定位,產業布局、跨省交通規劃、政策支持和各地協調等。其次進行省級設計,主要解決不同城市功能、產業、物流等定位。應在2015年3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各省定位的基礎上,突出各個民族地區自身的特色。更應注意加強省際間政策協調和產業發展統籌協調,確定各個節點省區市的產業定位和功能布局,避免各地資源、政策爭搶,重復建設以及同質化競爭。
(四)創新文化產業商業模式及投融資模式
探索新的盈利方式,創新商業模式是文化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目前,可資借鑒的文化產業商業模式有全產業鏈、文化旅游、體育產業、明星經紀、數字內容、動漫產業、全媒體產業等,且都可以做延伸產業和衍生產品。在充分考慮國際國內環境的基礎上,結合民族地區優勢及特色,前瞻性地創新發展商業模式。如跨境電子商務模式,內蒙古目前共有8家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其中有5家在二連浩特,在通關便利化方面凸顯優勢。積極探索文化產業投融資創新模式,開設民營金融機構,主動對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改變資金不足現狀。如發揮互聯網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貿易合作的平臺作用。
[參考文獻]
[1] Fisher.Josh.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tersection of Fair Trade and Justice: Managing a Global Industry[J].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2015,881:.
[2]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2014中國產業發展報告.[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3]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 十年見證文化產業騰飛[N]. 光明日報,2015-02-12014.
[4] 文風.內蒙古參與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幾個問題的研究[J]. 北方經濟,2015,(5):17-18.
[5] 許海清.加快中蒙邊境口岸發展的對策探討[J]. 未來與發展,2013,(4):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