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妹 范瑾
摘要: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管理事關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大局,必須予以充分重視。文章將從商行自身、體制機制、監管、法律及社會信用體系構建等各方面深入分析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成因,并探討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推動商業銀行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成因;措施
一、 引言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規模穩中有控,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全面深入調整,各類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和經營風險難以預測,這對商業銀行未來的信貸風險控制工作仍是很大挑戰。從需求看,經濟增長會導致更多的企業與個人未來信貸需求規模增加;從供給看,當前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外資銀行涌入,我國金融機構體系不斷發展與完善,商業銀行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同業競爭局面,其健康穩定發展關系到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大局。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進一步加強管理,控制商行信貸風險,有效防范和處置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這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及成因分析
根據普華永道最新發布的《2015年中國金融與銀行業展望》,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余額達到7 670億元,比當年初增加1 749億元,不良總額同比上升36%。2014年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達到1.29%,較三季度末的1.16%繼續攀升。這些數據表明,為保持我國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未來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防范與處置問題依然要予以充分重視和警惕。首先需明確不良資產的成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銀行自身因素。
(1)不正當的商業銀行間同業競爭加劇。各商業銀行由于搶占市場份額的需要,紛紛爭搶客戶,挖存款、拼貸款,甚至為此不惜在對客戶貸款時只追求貸款數量而不重視貸款質量。無序競爭的局面使很多企業趁機多開戶頭,以多頭貸款來逃避商業銀行監管,這也日益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導致不良資產規模增加。
(2)商業銀行信貸隊伍建設落后,高端信貸人才匱乏。當前銀行內部信貸員素質偏低,信貸管理能力較差,在進行貸款決策時對項目的調查與論證能力不足,且在面對后臺信貸監督管理和業務技能培訓時不能勝任,導致商業銀行貸款決策失誤和貸款回收風險增加。另外,商業銀行間的不良無序競爭也促使銀行在業務發展中過分推進存貸款業務,而忽略了自身不良資產處置人才隊伍的建設。
2. 體制機制因素。
(1)政府對商業銀行信貸不恰當的行政管理與干預。當前商業銀行普遍缺乏約束和激勵機制,政府的行政管理使銀行對信貸責任的承擔更加模糊,預防信貸損失的壓力降低。同時,信貸走向易受政府干預,導致貸款流向了經濟效益并不高的政府關系戶和國企大戶。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非市場化,導致商業銀行信貸決策因受過多行政干預而出現失誤,貸款回收困難,不良資產也由此形成。
(2)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機制不科學不健全,信貸風險預警系統缺失。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長期處于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方式下,內控治理結構效率低下,貸款的發放與審查長期審貸合一;另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貸款管理執行很難到位,貸款管理環節薄弱,這也是不良貸款規模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信貸風險責任承擔不明朗,風險責任制尚未真正得以施行,導致出現償還風險的貸款責任很難落實到具體負責人,人情貸款工作失誤與偏差屢見不鮮,導致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產生。
3. 監管因素。
(1)監管方式不當,效率低下。監管部門偏重合規性監管,忽視風險性監管,導致監管措施市場敏感性不足。同時,監管部門偏重外部監管,長期忽視對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與內控的監管力度,致使很多商業銀行行長及高級管理運營人員職責邊界模糊,其履職合法合規情況監管缺位嚴重。另外,監管手段偏重現場檢查,且一般只針對一小部分出現嚴重信貸和經營問題的商業銀行,缺乏對我國全部商業銀行業系統性的全面監管和預防性監管。落后和失衡的監管方式很難有效控制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擴張速度。
(2)商業銀行監管隊伍素質有待提升。當前我國對商業銀行監管人才的選拔及業務培訓落后,監管隊伍中高學歷且監管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匱乏。另外,由于缺乏對監管隊伍內部成員的監管,導致部分監管人員與被監管部門非法勾結,嚴重影響了監管的公平與效率,損害了監管權威,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大。
4. 法律法規因素。
(1)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不完善,與國外相比差距大。我國1995年出臺了《商業銀行法》,但商業銀行的監管職責主要由誰承擔的問題直到2003年第一次修訂時才予以明確,導致監管時的法律缺位。且《政策性銀行法》至今未能出臺,立法空白導致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的業務邊界模糊,導致信貸風險增大,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難度增加。另外,與國外相比,我國立法機構對國際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領域的法規了解不多,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處置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專門機構的法律定位不明確,不利于我國不良資產處置機構的發展轉型。在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范以及不良資產處置理念、模式和技術等層面很難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阻礙了不良資產處置工作及復雜銀企信貸糾紛中抵債資產的依法開展,也難以對銀行資產進行跨國風險管理。
(2)對現有法律的操作不當,執法不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有法不依的現象,使商業銀行在進行不良資產處置等依法維權、依法收貸等工作中總陷入被動局面,處境困難。另外,在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的部分區域,當地政府與企業違法勾結,利用行政手段干預企業貸款償還,給商業銀行資產帶來很大危害。
5. 社會信用體系因素。
(1)我國目前社會信用體系尚不健全,征信體系建設等工作都有待完善。近年來,我國加大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步伐,國務院也于2014年印發了我國首部國家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規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年-2020年)》,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筑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但是我們仍應看到,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在征信系統建設、信用信息更新采集以及信用資源共享等領域都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社會整體信用環境仍有待改觀。另外,征信系統與工商、稅務、海關、法院等部門的橫向聯網也沒有實施,難以掌握社會主體的全面資料信息。商業銀行在進行貸款審核與決策時往往缺乏相關信息,導致信息不對稱,出現逆向選擇等問題,這也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增加提供了溫床。
(2)當前我國部分社會主體信用水平呈下滑趨勢。很多有負債的企業法人或個人信用觀念淡薄,以違規違法手段大量跟風逃廢銀行債務,導致銀行討債無門。個別地方政府在地方保護主義的思想下,違法包庇逃債主體,社會誠信受到很大挑戰,信貸風險頻發,商行不良資產規模增加。
三、 不良資產防范及處置建議
根據最新修訂的《巴塞爾協議Ⅲ》相關要求,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達到8%,且大銀行要在嚴格的外部監管下建立內部風險評估機制,運用內部評級系統決定自身對資本的需求。可以看到,一旦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重超過8%,就很可能出現資不抵債等信用風險問題,其后果就是破產和倒閉,給國家經濟金融造成極大的風險隱患。因此,我們要針對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從根源入手,正確防范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擴張,有效處置不良資產,盡最大努力消除不良資產增加帶來的經濟風險。
1. 加強不良資產處置隊伍建設,強化商業銀行規范有序發展。要從控制不良貸款增加的根源入手,明確銀行與借款企業或個人各自權利與義務,推動借貸程序的規范完善。打擊銀行盲目擴大貸款規模的行為,加強對借款人篩選,凈化貸款環境,真正實現貸款操作步驟的規范化、程序化。銀行要及時了解貸款企業或個人的基本經營情況,合理且真實地評估借款人擔保物的價值,并將借款人重要的財務變化信息納入日常監督。
要強化對商業銀行當前從業人員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增強員工憂患和風險意識,提升其處置不良貸款的業務能力。以員工為中心建立約束機制,強化不良資產的責任追究機制,加大對責任人員的查處力度。積極向從業人員灌輸金融、法律等相關專業知識,使其具備對當前金融形勢、法律法規、行業政策和企業資質與財務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能夠按照流程客觀分析借款人的信用情況、借款用途、還款能力及擔保物狀況,全面識別貸款程序各個階段面臨的金融風險,并及時予以防范化解,全面提高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質量與不良資產處置效率。同時還要加大對外部專家和優秀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聘請經驗豐富的高端人才,參與大額信貸項目的分析論證及不良資產的處置管理工作,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提供高素質且可持續的人才支撐,打造出專業技術過硬、結構規模合理且富有責任感的綜合性信貸與不良資產處置隊伍。
2. 深化體制改革,推動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要建立健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對銀行過于行政化的信貸機制進行改革創新,提高信貸效率。加強對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與創新,在商業銀行內部建立完善的企業資產信用評估體系,以效益和安全為中心,嚴格控制銀行信貸資金走向。要在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同時,改善經濟結構,健全配套制度,放寬政府對商業銀行的行政干預。轉變商業銀行經營機制,增強商行獨立性,提高商行經營效率,有效防范化解不良資產擴張風險。另外,科學合理地拓展商業銀行經營范圍,除貸款業務外,加強對商業銀行開展擔保、咨詢、代客理財等中間業務的政策引導,提高其盈利水平,增強商行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
要繼續推動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完善信貸管理機制。建立貸款風險防范和轉化機制,增強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第一要建立客戶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注重對企業和個人的信用及財務狀況的調查評估,確保其經營管理的合規合法性。第二要完善信貸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信貸資產質量的動態監測,廣泛收集信息,開展風險識別與判定,預估貸款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并按照事先制定好的風險管理方案予以執行,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發生。第三要健全貸款審批制度。嚴格遵守審批程序,認真審查貸款可行性報告和貸款資料,形成審批書面意見。第四要強化貸后監督管理。杜絕商業銀行以往的重貸輕管行為,提高對貸后資金的管理能力,加強風險判斷識別,積極防范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第五要加大對現有不良貸款的清收盤活力度。認真落實還款金額、時間和來源,分類清收,降低不良貸款的比例。
3. 推動監管方式變革,提升監管人員素質。要改革當前不合理的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率。將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方式由行政監管轉向依法適度監管,實現商業銀行管理資產的自主性,促進金融業務創新和公平競爭;由偏重合規性監管轉向合規性與風險監管相結合,逐步以風險監管為主;由偏重外部監管轉向外部與內部監管相結合,完善商業銀行內部自律機制;由偏重現場監管轉向現場與非現場監管相結合,豐富監管手段,提高非現場監管的效率。同時,加大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降比工作的監管與考核,將不良貸款處置措施與效果納入銀行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指標。
要加強對監管人員業務培訓,提升監管隊伍整體素質。要積極引進高學歷且經驗豐富的專業監管人才,加強對整個監管隊伍的技能培訓。同時,強化對監管人員的內部監管,嚴禁監管人員與被監管者的非法接觸,提升監管權威和監管公平。
4. 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加大對違法行為打擊力度。要積極制定關于不良資產的專項法律,完善法律框架體系。適應金融創新,積極推動專項法律的制定與修訂。政府應結合當前金融行業的發展,健全信貸立法,在保證商業銀行自主放貸和經營的前提下,依法對其實施監督。制定關于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法律法規,明確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健全與不良資產產生、處置等過程相關的法律機制。同時,還要及時對現有法律進行修訂與創新,從法律上明確商業銀行防范和處置不良資產的主體地位,并賦予其更多處置手段,創建良好法律環境,嚴防銀行資產受損。
要提高執法效率,依法有效打擊違法行為。加大對銀行債權保護的執法力度,確保銀行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最大限度防止不良資產的產生。注重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執行情況,依法加大對商業銀行的監管,防止地方政府對銀行信貸及處置不良資產等環節進行干涉,積極防范化解銀行不良資產。
5.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增強社會主體信用水平。要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年-2020年)》的引導下,盡快啟動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信用體系工程建設。強化對信用信息數據的采集與部門間共享,增強信息交流的效率。建立健全覆蓋全國的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并提升其在防范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方面的作用。同時,要從立法、監督、利益平衡等方面著手,加強我國征信行業建設,構建征信系統與各部門的橫向聯網工程,使商業銀行在進行貸款決策時能夠掌握足量信息,形成良好的市場信用環境,有效防范不良貸款風險,降低銀行不良資產的產生。
要加強對市場主體的誠信教育,提升企業、個人等社會主體的信用水平。建立失信懲戒機制,加大對惡意逃廢貸款等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增強失信成本,以提高社會主體守信的自主性。同時,健全行業自律組織,在金融體系內制定金融同業制裁制度,對出現失信行為的企業和個人進行聯合制裁,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規模。
6. 借鑒國際經驗,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方式。要充分借鑒國外商行成功處置不良資產的經驗,增強與國外專業處置機構的信息交流。聘請國外機構與人員進行不良資產處置培訓,同時將我國資產處置人員送出國門進行不良資產管理相關的專業培訓,進一步提升我國的不良資產處置水平。同時,積極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完善并探索推進不良資產證券化。借鑒國際成功經驗,針對資產中的風險與收益要素,予以分離、重組,將其轉換成證券形式,在二級市場出售與流動。對資產管理公司的管理模式進行完善和創新,培訓高水平的技術人員,不斷提升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提高金融資產配置效率。
四、 結論
在當前經濟金融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防范與處置除銀行外,還涉及體制機制、監管、法制、社會信用體系以及國際因素等很多方面,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事關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和金融體系穩定,需要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同時,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監管、健全法律法規并積極構建社會信用體系,探索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不良資產處置制度與技術,積極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推動我國商業銀行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吉恒,宋丹丹,張立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成因 及其處置思考[J].商業研究,2006,(18):159-161.
[2] 譚勁松,簡宇寅,陳穎.政府干預與不良貸款[J].管理世界,2012,(7):29-42.
[3] 舒冰青.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4,(18):30-31.
[4] 遲慧君.論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法律對策[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12):54-55.
[5] 賴小民.創新不良資產經營管理模式[J].中國金融,2014,(24):21-23.
作者簡介:吳晶妹(1964-),女,漢族,北京市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信用管理學、貨幣銀行學;范瑾(1988-),女,漢族,河南省項城市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經濟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信用管理、金融、評級。
收稿日期: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