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霞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34-02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特別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倡導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實效。任何學習都離不開問題情境,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創設化學問題情境是提高課堂實效的關鍵。同時,在現實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還可以改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目前學生學習壓力非常大,對于學習化學沒有積極性,不愿進行積極的思考,課堂學習成為一種被動的學習。因此教師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思考者,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提高課堂實效。
一、通過精心設計實驗創設情境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均起重要作用。因此充分運用教材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家庭小實驗”、“做一做”等,都可以設置情境。如原電池教學,單憑理論分析未免枯燥無味,如果安排一個“番茄電池”實驗,當學生聽到賀卡的音樂響起會欣喜若狂,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接著設置懸念:“賀卡的音樂為什么會響起?番茄為什么能產生電流?構成這樣一個能夠產生電流的裝置,需要具備什么條件?”這就成為學生必須探究的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此時學生已經被這些問題深深吸引,欲罷不能,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并繼續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維之路。
(1)鋅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現象?
(2)銅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現象?
(3)鋅片跟銅片同時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導線連接兩端又有什么現象?氣泡在哪里逸出?怎樣逸出?
(4)在導線中接入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向什么方向偏轉?
根據以上問題所設置的臺階,展示出一個又一個矛盾,啟發學生邊實驗邊分析,由現象到原理,逐步解除疑惑。這樣的教學過程,激發其思而后達其辭。這樣學生總是處在探索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快樂,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一種真正的樂趣。
二、通過設疑創設開放式情境
啟發、設疑能使學生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產生矛盾,喚起求知欲,產生探索欲望和追求成功的欲望,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對一些重點和難點知識,還能使學生在成功感的喜悅中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逐步成為化學的愛好者。
在學習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時,給學生提供實驗用品(碳酸鈉、碳酸氫鈉、鹽酸、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NaOH溶液),然后提出幾個問題:
(1)根據物質的類別預測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有哪些化學性質?
(2)根據碳酸鈣的化學性質,推測碳酸鈉可以與哪些物質發生反應?
(3)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組成上有相似之處,推測碳酸氫鈉可能與哪些物質發生反應?
(4)如何通過實驗證明發生了上述反應?
然后展示學習任務:①自主思考5分鐘?②本組同學交流,寫在學案上?③找小組展示答案。學生經過自主思考,小組合作交流,老師點撥,讓學生成為思考者,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提高了課堂實效。
讓學生面臨需要加以解釋的化學現象,對教材中的現象產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的疑問,使他們內心充滿強烈的求知需要。例如學習單質鈉的化學性質,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鈉與非金屬單質反應、鈉與水反應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鈉與硫酸銅溶液能否反應?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的知識可知鈉非?;顫姡⒖坍惪谕暤亟o予肯定的回答。讓學生做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并回答觀察到的現象(鈉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處游動、有氣泡、發出嘶嘶的響聲、藍色渾濁),并向他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所寫化學反應方程式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那么原因何在?這就呈現了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嚴謹的態度。
三、通過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實際生活中有許多應用化學知識,因此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中有關知識創設教學情境。例如,講鹽類水解及其應用時,可以結合實際生活的經驗,如洗滌油漬較多的衣物時為什么用堿水洗滌而不用涼的堿水洗?再如,為什么小蘇打蒸制面食物會產生許多小孔,使面食有彈性而且好吃等。也可讓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這些聯系生活實際的事實,摸得著,看得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地分析教材,結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充分喚起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認知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實效,從而提高化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