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芹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83-02
《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倡導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要求學生從“學會”轉變到“會學”。要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會學”,就要在課堂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應該思考:我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的發揮了嗎?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了嗎?如何做到這些?
一、引導發現
作為受教育的學生,長期以來由于自身的主體性被忽視,始終保持一種被動的狀態,形成一種不良狀況,主體意識淡薄,由此養成了學習依賴性,被動性等各種非主體意識。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關鍵一點,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索,讓他們懂得教師只是他們的向導,而真正的學習主角是他們自己。
每一節課堂,我總是努力把學習、探究的空間留給學生。在《大雨和小雨》一課中,我提出問題:“為什么大雨和小雨演唱的聲音大小不同?”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歌譜,學生發現原來在歌譜中大雨的力度標記為“f 、mf”,小雨的力度標記為“p 、mp”,接著我引導他們回憶生活中大雨小雨的聲音,用象聲詞模擬,學生通過觀察并聯系生活實際,找到了答案。
在尋找樂器表現大雨和小雨時,學生感受鈴鼓、串鈴、圓舞板、沙錘的音色后,讓學生學則樂器表現,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我發現鈴鼓的聲音大,可以表現大雨”,“我覺得沙錘可以表現小雨”,“串鈴的聲音像下小雨”,“圓舞板的聲音可以表現大雨”,學生邊聽邊思考,得出結論。他們為自己發現了這些而興奮,在演奏時也顯得格外投入。
漸漸地,學生變得善于發現、也樂于發現,小手總是舉得高高的,期待著老師和同學聽到他的發現。同學們的一些發現常常讓我覺得新奇,他們也為自己的發現欣喜雀躍。
二、學會評價
過去的評價都是老師一手包辦的,既苦了老師,又抹殺了學生對自己學習評價的自主性。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音樂教師在掌握正確的激勵性評價觀的同時,要把評價的部分權利“退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評價。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更是評價的主體。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我評價,能讓學生嚴格要求自己,主動性得到增強,促進學生自主地發展。同時,學生之間的互評,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督促,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培養了對學習的一種責任感以及同學之間的一種合作精神。
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同學表演時,先說說自己表現的怎樣,再請其他人當小評委,說一說對他人的看法,如歌唱得怎樣,和別人合作得如何,打擊樂器演奏得怎樣等等。剛開始,學生不知道怎樣評價,在老師的引導下,以正面評價、鼓勵評價為主,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成績和優勢,使學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增強信心。如“我覺得他唱的聲音很洪亮,但是如果唱出強弱的變化就更好了”,“小西自己編動作邊唱邊表演,很有表情,我要向她學習”,“木子演奏的真好聽 ”……在爭當小歌手、小樂手、小評委的活動中,學生審美能力漸漸得到了提高,自己進行演唱或演奏活動時,就知道怎樣做才是美的,動聽的。
三、個性創造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 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模仿、探究、合作。音樂課堂是學生展示自己風采和能力的最好舞臺。我經常給學生表演和表現的機會。每節課利用5-8分鐘,請同學上臺表演。表演的內容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來決定。可以是:獨唱、小組唱、獨奏、歌表演等。通過表演,每個同學都得到鍛煉的機會。學生的膽量、創編表演能力都有了提高。
在教學“音的高低”這一環節,我事先準備一些生活用品及打擊樂,讓學生分組去敲一敲、找一找、聽一聽、辨一辨,去感受音的高低。然后運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及對音的高低的初步了解,引導學生用肢體動作去感受、表現音的高低。有的學生用蹦起來,有的用踮腳站立表示高音,有的用揚起的手臂表示高音;有的用小矮人走路,有的學動物爬行,有的用向下的手勢表示聽到的低音,他們的表現都不相同,但都體現出他們獨特的創造力。
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法。在音樂教學中,為什么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呢?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歌詞,可按節奏讀。可默讀、也可同桌對讀;又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聆聽完欣賞曲后的感受,可用簡筆畫,可用色彩,可用線條,可用動作等等;或者給音樂主題,讓學生創編音樂故事;給音樂片斷,讓學生討論并創編打擊樂伴奏,或讓學生尋找各種音源來表現音樂主題。學生這些個性的表達,無一不是他們創造火花的體現。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學習,在實踐中發現規律,掌握、選擇學法,才能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讓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