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青
有媒體發表了幾位母親的文章,她們從學校組織學生“護蛋”、“反背書包”、做家務等活動中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同學們也在活動中體驗到了母愛的偉大。這實在是非常美妙的一種溝通方式。溝通是一門藝術,它能使人與人之間減少隔閡,產生共鳴,達成共識。
父母與子女之間需要溝通。父母對子女寄予了怎樣的期望?子女對父母的期望值心里有什么想法?溝通了,彼此間的誤會就少了。諸如離家出走、鄰居一碗面好過父母十年糧之類的遺憾會少很多。只是很多時候,父母忙于生計,疏忽了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子女缺少對父母的理解,在抱怨與失落中迷失了自我。所以,多開展親子活動,如閱讀、體育、聊天、書信、郊游等,讓父母與子女之間多體驗和感受親情,互相支持與鼓勵,是非常有意義的。
老師與學生之間需要溝通。這個問題同學們都弄懂了嗎,這樣的活動老師怎么會反對呢,這孩子今天上課怎么心不在焉,這件事該怎么辦……老師與學生之間不僅需要在課堂上溝通,還要在課后經常溝通;不僅要溝通教學的內容,還要溝通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師生之間的溝通要講究方式方法。一要互相尊重。學生要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這樣的溝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要人格平等。你說我聽,我說你聽,平等的溝通會讓人更心平氣和、和諧融洽,于是漸成默契。
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溝通。學生之間是同齡人,溝通相對要容易一些。大家坐在一起,談談對人生的想法,說說對父母的感恩,聊聊學習的方法,友誼的種子不知不覺間就播下生根了。這樣的交流讓人身心愉悅。另外溝通需要勇氣,需要技巧,更需要真誠,因為學生家庭環境、個人喜好、品性等各有不同,所以意見不同、態度不一、行為各異是難免的。多溝通,就容易互相體量;多溝通,性格就會開朗一些;多溝通,很多時候,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當今社會,溝通平臺無處不在,QQ、微信,電腦、手機等等都是非常便捷、有效的溝通方式。當然,孩子們幸福地依偎在父母的身邊聽故事,同學們開心地圍坐在老師身旁共同探討問題,小伙伴們為爭論同一個問題而面紅耳赤……這樣的溝通更是很溫馨動人的。
學會溝通,語言交談之外,還包括微笑、問好、點頭、招手、握手、鼓掌、擁抱……讓心的距離近些,再近些!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市惠陽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