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芳 劉紅
六一兒童節將至,我們決定對學校的部分孩子作一番調查,主題為“童年的滋味”。在課余,我把題目告訴給孩子們,希望他們能實話實說自己心中的感受。被調查的385名孩子中高中低年級的都有,童言無忌,孩子們都很坦誠地敘說了自己的內心感受。其中有226個孩子覺得童年快樂、幸福,占被調查孩子的58.7%;有87個孩子覺得童年沒有自由,占22.6%;有72個孩子覺得童年充滿了痛苦,占18.7%。由于篇幅所限,以下只能列舉比較有代表性的孩子的聲音。
一、快樂幸福的童年
幸福的童年:我就像一朵小花,爸爸媽媽就像太陽,愛撫著我。每天早上,媽媽會用溫柔的聲音把我從夢中叫醒,微笑著送我上學。在學校,我還有許多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學知識。下午放學,爸爸在校門口等我,陪我回家。有一次,我病了,媽媽哭了,滴在我臉上的淚水很溫暖。在爸爸媽媽的愛中我幸福地長大。
自由的童年:我的爸爸媽媽是大學老師,很尊重我的意見。他們不像其他同學的父母那樣逼我去上我不喜歡的課。比如我同桌李偉,他媽媽下崗了,爸爸一人工作但還是在周末都讓李偉參加輔導班。我電子琴學三年,不喜歡繼續學了,媽媽也沒有逼我。雖然爸爸只讓我周末玩電腦,可我還是感覺很自由。
充滿笑聲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快樂的、幸福的,是充滿笑聲的。每逢周末,媽媽爸爸都會領我去公園里轉一圈,我想要什么東西,他們都會給我買。我長得很漂亮,人家看見我都會笑一笑。爸爸媽媽常常給我講笑話,每次我都會捧腹大笑。有時候,爸爸喝醉酒了,說話舌頭都硬了,我就跟聽天書一樣,真好玩。
難忘的童年:媽媽讓我去買鹽,結果我在路上玩耍,回來的時候媽媽的飯已經做好了,我一吃菜,一點味也沒有。原來媽媽故意沒有放鹽,我以后記住了做事要專心要快。(這個媽媽教育孩子匠心獨具)
快樂的童年: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童年,我用快樂!因為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村里有好多小朋友,我們一起去水庫釣魚,一起去樹林捉知了,一起去山上抓螞蚱。奶奶家還有一口井,那水喝到嘴里,比冰糕還涼爽。在農村我學到了很多自然知識,我親自體驗,很充實。后來到了城里,我又有時間上我喜歡的特長班,我特別喜歡吹長笛,剩下的時間寫作業,還可以在樓下和小朋友玩耍。所以我認為我的童年是快樂的,五彩繽紛的。
看著二百多張寫滿孩子快樂的文字,我的心情也無比快樂。童心如花,童心璀璨,晶瑩剔透,折射著幸福快樂的光芒。五彩斑斕、多姿多彩、天真爛漫這些詞就是我們對孩子童年的祝福。偉大的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上帝造人是用模型的。造完一個就把模型毀掉了。所以你是世界上唯一的!”孩子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人,孩子童年也是不能逆轉的成長過程。童年就應該是這樣的——我們記憶中永不凋零的花朵,是我們記憶中永遠的珍藏。如果時光可以倒轉,我也愿意沿著時光隧道回到童年,做一朵永遠含苞的小野花,在花一樣美好的年華中靜靜地綻放。
二、沒有自由的童年
無奈的童年:我一周的生活很緊張,每天七點就背著書包上學了,下午5點回家還要寫作業、背課文、彈鋼琴、聽英語磁帶。我喜歡的足球機器人只能在睡覺前摸一摸,擺一擺,好不容易盼到周末,我還要參加圍棋、英語、國畫班。我好傷心,只有半天自由時間,還要寫作業。我多想在周末能看看動畫片、能玩玩電腦游戲、能去廣場滑旱冰呀!可媽媽說:“你以為我愿意讓你花這些錢學這些班呀?我是怕別人都在學,你不學跟不上人家。長大后悔!孩子我可不能讓你輸在起跑線上呀。”媽媽每次都這么說。我怎么聽不大懂,周末不上輔導班,就會輸嗎?我的童年真無奈!
不自由的童年:別的小朋友都在玩,我被媽媽關在屋里彈鋼琴,我真想把鋼琴砸壞,這樣不用彈了。爸爸媽媽什么都管我,連洗手洗臉都管,每天還要寫120個字,我喜歡的動畫片也不能看。我什么時候長大呀!不用別人管我,這是我最大的愿望!
遺憾的童年:暑假媽媽送我去體校學游泳,我游得非常好,老師說是個好苗子,想讓我留下當運動員。可媽媽怕耽誤我的學習,不讓我留下來。我感到非常遺憾。
怕考試的童年:柳枝在輕輕地擺動,我在沉默地思考。我已經沒有了自由。因為我原以為自己能考好,可我馬虎了。我怕回到家里,怕媽媽的嘮叨落在心口上,怕爸爸的拳頭打在屁股上,我躲在墻角哭泣,我不想回家了。什么時候我能長大,不用考試就好了。
悲傷的童年:如果用一個詞來比喻我的童年,我會選擇悲傷。我沒有玩的時間,每天只有學學學。星期六星期日都被擠得滿滿的。晚上我睡著了,夢見我所在的地方是玩的天地。我插上了翅膀像天使一樣在飛,那些被媽媽鎖在抽屜里的小玩具都跑出來了,還有小哪吒、機器貓、藍貓,我們在一起真開心!
“翅膀系上了黃金的鳥兒飛不遠。”看完這些孩子的內心獨白,泰戈爾的這句非常經典的話就一直在我耳際縈繞。童心是小鳥,可這么沉重的翅膀怎么能飛起來?孩子只有在夢中才可以玩!這真的應了楊振寧教授的一句話:“我們雖然生活在舊社會,但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而現在的孩子成長在新中國,卻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我曾在《教育參考》上欣賞到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孩子,你是一棵掛滿大人愿望的樹》,其中一段就如上面這些孩子的生活寫照:
在你的童年里(不,也許是一生中),沒有音樂,沒有伙伴,沒有狂喜和悲傷;星星很遠,月亮不亮,青蛙和知了從來不叫,四季是沒有溫差的。所以,你只能長成這樣的一棵孤獨的樹了:上面掛著形形色色的大人們形形色色的愿望,在很幼小的時候,就沉重地活著。所有的大人都說:這是為你好。所以,你只剩下一種選擇:它就別無選擇。好了,孩子,即使你這棵“樹”上的“愿望”已經太多太沉了,我還是要再掛上一個:希望有一天,世界欣賞你,只因為你是你,而不像別的什么人。
“望子成龍”的情結使家長對孩子都有一種“超值期待”,可看著這樣沉重的“小樹”,我們還能說什么?大人自己都無法實現的理想和夢想還忍心再往“小樹”上掛嗎?這公平嗎?讓“小樹”自由自在地生長吧,大人們哪,請勿打擾!
三、痛苦寂寞的童年
寂寞的童年:爸爸媽媽讓我來中國留學,讓一個保姆陪我。我想爸爸媽媽,沒有他們我好寂寞。鯨園的老師和同學很好,我喜歡。就是想爸爸媽媽和弟弟,我盼望著放假,就可以去韓國了,就可以見到媽媽和弟弟了,我盼望著……
痛苦的童年:我從一歲到十一歲都生活在藥和吊瓶的世界。有一次,我在姥姥溫暖的懷抱里突然沒有了呼吸,姥姥還以為我死了呢。我多么痛苦呀,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健康快樂、活潑可愛,我就真的不能告別藥的世界嗎?
童年的《漫畫》:我在翻看著孩子寫給我的紙條,一幅很特別的鉛筆畫映入我的眼,刺眼的還是孩子寫的兩個大大的題目——《離婚》。他一共創作了三幅圖。
第一幅圖:一個小朋友在用手捂著耳朵,旁白寫著“爸爸媽媽又吵架了”,爸爸張著獅子樣的大嘴吼道:“去死吧!”(旁白)。這邊媽媽指著爸爸回擊道:“你去死吧!”
第二幅圖:一扇門上面寫著:辦事處。爸爸媽媽每人手里拿著一張離婚證書,爸爸媽媽的頭頂上是一行大字2011年10月13日。這個日子注定要永遠留在孩子的心中,因為從那天起孩子就沒有家了。
第三幅圖:一個孩子孤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眼里的淚珠一串串的,旁邊有一個箭頭寫著“我”。
傷心的童年:因為我學習不好,我沒有小伙伴玩,上課老是走神,我就是記不住,記不住!尤其是和小伙伴打架的時候,我總喜歡哭,因為老有傷心的事,爸爸在老家,媽媽忙著店里的事,電視是我的朋友,我過著沒有滋味的生活,一點也不快樂。
看完這些孩子的短文,我心里有說不出的沉重;看著孩子的畫,我能感受到孩子心里的悲傷。我的眼淚悄悄滑落。“沒有小伙伴玩,沒有滋味的生活”,這些話難道真的會出自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孩子的爸爸媽媽,如果你們看見孩子那樣的畫,你們會怎么想?你們知道自己的行為給了孩子多大的心靈傷害嗎?裴斯泰洛齊在《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子女》一書中說:“孩子受到父母的照顧,才會感覺到愉快。愛的種子就在孩子心里發展起來。”沒有了那份親情那份完整的愛,孩子的人格都將不完善!我的腦子有些亂了,一組組畫面在我腦海中反復播放:寂寞的孩子在和電視說話,因為缺乏愛而和同學爭吵……離婚的父母呀,離婚的時候你想到孩子了嗎?年輕的爸爸媽媽,你忙生意的時候可否想到家里孤獨的孩子?
寫到這里,我發現我的心和我手中的筆一樣好沉好沉。只有快樂著的孩子的快樂才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快樂。童年,每一個人都會擁有它,也會失去它。珍惜孩子過這個節日的權利吧!
我打開收藏夾,羅大佑的那首經典的《童年》旋律又在吟唱:“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游戲的童年……”
我們一起期待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吧!
(作者單位:山東威海市塔山小學 )
責任編輯 黃佳銳